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高校数字化转型浅议 |
第735期 作者:□文/何 奎 时间:2024/8/16 16:35:46 浏览:65次 |
[提要]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数字化是实现从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切口和创新性路径。2022年,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高校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国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阶段,以高校数字化建设十年的详细回顾和总结为研究基础,重点分析高校数字化转型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塑未来教育教学形态、打造协同育人机制等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走向。提出高校在数字化转型阶段要通过高质量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等实践路径,推动和实现高校未来教育创新和变革。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转型;历程;路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雨课堂的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0207014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地方财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PT-2021038);新疆财经大学“三全育人”课程育人示范点建设项目:“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研究”(校党发[2021]39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18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的一部分,为我国到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高等教育深刻变化,有力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高校智能教室、知识图谱、师生画像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数据融通为主线,以大数据为依托,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试行形成性评价,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
一、我国高校数字化转型十年历程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规划,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阶段一:应用的快速发展时代(2012~2015年)。2012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高校实现全部联网,有的学校成立信息化中心等新兴部门,目的是推动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水平,部分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渗入到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及人事管理等核心部门,但东西部高校在应用系统方面发展呈现出不均衡。首先,基础设施领域大力推进高校数字化。2012年开始,基础设施领域有两个重要改变。一方面高校多条100G主干网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师生的互联网访问体验;另一方面云计算的兴起为高校数字化开拓了发展的新方向,也为高校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创新型的应用探索开始在高校萌芽。在应用领域方面,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应用到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主流业务中;另一方面拥有了海量数据的高校数字化部门,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也成为不少高校探索的新领域。再次,慕课在全球出现,积累了大规模的优质教学资源,我国高校在慕课建设与研究中为世界慕课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最后,高校利用数字化的推进,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等,进行“课堂革命”。
(二)阶段二: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2016~2020年)。2016~2020年,融合与创新成为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点,高校构建起了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发展的数字校园。首先,国家出台大量高校数字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2016年6月以来,教育部印发《教育数字化“十三五”规划》《教育数字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将“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列入十项重点任务之一。其次,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许多高校开始做出光网络等局部的探索。随着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高校探索“一站式服务”等教育治理新模式,提高对师生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最后,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的重点是对海量数据进行价值上的挖掘和切实有效的深度分析,优先解决师生迫切关注的问题和难点。
(三)阶段三:疫情下的飞跃与反思(2020~2022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数字化对于高校的重要支撑作用得到极大凸显。一方面在高校数字化设施和应用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做到“停课不停学”和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不仅检验了高校数字化多年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平台上的建设情况,也折射出高校数字化在促进公平、优化师资、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优势。2020年,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我国开出了1,719万门次在线课程,35亿人次大学生参加在线学习。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汇聚超过100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另一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为高校数字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数字化工作的通知》《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育部2022年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年度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标志着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高校数字化转型新走向
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迈进普及化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力争提高到60%。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国家重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是教育与个人收入增长的关系。高校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内部革新的持续演进过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促进我国东西部高校的全面振兴,缩小东西部高校的发展差距。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校数字化建设,一方面使高校认识到数字化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数字化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撑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等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目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双碳”减排、碳中和、元宇宙、健康中国、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绝非个别学科可以单独承担和完成的。高校要以数字化为手段,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和软硬件信息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提取、管理、分析与挖掘,并进行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研究攻关。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打造特色学科群,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助推跨学科基地和平台组织模式创新,强化学科建设同专业建设深度融合。
(二)重塑未来教育教学形态,探索多元融通的教育教学新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教育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以线上线下融合、虚实融合、时空融合、模式融合、评价融合等为代表的多元融通教育正在成为一次重大教育变革。高校一方面要基于多元融通教育理念,研发一流课程和一流课程群,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鼓励集成在线学习平台、融媒体平台,增加资源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和便捷性,满足在线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打造一流教育教学样板,努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22年9月初,平台总访问量超过6亿人次。国家智慧高教平台从国内20个在线课程平台5万门课程中遴选出2万门优质课程作为首批上线课程,未来还将陆续上线更多平台、更多高校、更多教师、更多类型课程和资源,致力于覆盖高校所有学科专业的一流核心课程体系、核心教材体系、核心实验实训体系,汇聚名家名师名课,打造中国高校永远在线的“金课堂”,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三)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习近平指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需要院校与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紧密配合,需要院校与企业伙伴之间紧密配合,共同打造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要加强和优化本科教育,提升基础学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质量的理论科研成果,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西安交通大学在数字化转型阶段,积极研究和创办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打造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等平台,破解协同育人共性难题。
(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习近平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第一主体,2021年达904.5亿元。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尤其要推进和促进西部高校分类管理和综合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学科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校数字化转型引发教学、学习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不断推动高校向数字化转变,但聚焦其本质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一是树立高校数字化转型理念、文化与现实实践的差距。高校数字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要对教育体系和教育者在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带来变革,只有促使高校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在思维认识、教学方式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向数字化转型,才能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是高校数字化资源、内容与基础设施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服务的水平、质量和能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软硬件工具、资源库、教材、实验、项目等支撑着高校及其教学活动的高效平稳运行,在线开放课程、虚拟教研室、数字化教材等是高校数字化的载体,这些内容与载体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优化努力目标,这些内容与载体建设水平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数字化建设的管理水平与评价等。三是高等教育数字化人员素养与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与质量。高校相关人员数字化整体素养与能力水平是决定高校数字化发展水平与质量的关键。
三、高校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习近平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数字化是实现从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切口和创新性路径。2022年,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高校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要积极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和综合改革,构建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学科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培养高质量一流人才。在数字化转型阶段,高校应坚持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等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和改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积极构建智能学习环境、学习生态系统、交互学习系统,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打造集智慧教学、远程互动、线上考勤、线上质量监测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营造“智慧化”的学习环境。
习近平指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需要院校与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紧密配合,需要院校与企业伙伴之间紧密配合,共同打造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互联网+”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要加强和优化本科教育,提升基础学科实验班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质量的理论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为助推地区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强调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随着数字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随之加速。从国家层面来说,重点是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制定教育大数据确权、开放、对接和保护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平台间的数据融通。对学校环境数字化转型来说,重点是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和升级基本设施和学习平台等,持续建设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等,打造时空和教学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虚实融合的智能学习空间,推进体验式、场景式、沉浸式教学。
(三)着眼国家未来产业技术需求,强化学科建设同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建设一方面使高校认识到数字化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促进和支撑高校不断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推进其数字化建设水平。教育数字化作为利用新技术变革的教育,教育的服务性保证了教育数字化的服务性。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从“AI+”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入手,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等育人平台,开创人工智能等新兴未来技术专业,力求培养引领未来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
综上,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来势汹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将不可避免地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我国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高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和分享发展经验,兼顾多语言、多文化、多民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高校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华民族实践的结晶和智慧的力量。我国高等教育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智慧和力量,就必须突破围墙,重塑符合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的高等教育新形态。高校数字化转型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埃尔查南·科恩,科恩·G.盖斯克.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张强,吴易林.以评促“转”:FOECD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架构与实践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22(07).
[3]张大良.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09).
[4]吴岩.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N].中国教育报,2022-06-06(004).
[5]王树国.着力培养国家急需一流人才[N].光明日报,2022-02-15(013).
[6]卢振霄,袁梅.教育数字化2.0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教育服务建设的路径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2(04).
[7]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N].人民日报,2022-12-21(0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