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并购商誉、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 |
第735期 作者:□文/丁 华 柯 然 时间:2024/8/16 16:44:57 浏览:95次 |
[提要] 以2012~2022年新兴综指样本股为研究样本,引入研发投入和媒体关注因素,实证检验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论反映商誉与创新的内在相关性,从外部治理角度回应商誉监管的必要性,并针对战略性新兴企业自身特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并购商誉;研发投入;媒体关注;战略性新兴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19日
21世纪以来,世界并购浪潮愈发汹涌。我国企业先后经历了四次并购浪潮,其中第四次并购浪潮以2013年为起点并延续至今。2023年2月23日,普华永道发布《2022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前瞻》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并购交易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有所下降,并购交易数量达到11,719宗,较2021年下降8%,并购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降20%至4,858亿美元,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并购交易日益增长的同时,由并购产生的商誉也逐年增长。2014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商誉净额仅为3,344亿元,2016年达到了10,533亿元,而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达到了1.28万亿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性位置。本文通过研究战略性新兴企业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并购商誉创新视角经济后果的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商誉来源于非同一控制下发生的企业并购。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一种资产,通过并购活动,并购方能够把被并购方的资金、技术、人员带到本企业中,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提升,有两种方式:内部研发与外部并购。而内部研发成本相对较高,消耗时间更长,风险也相对更大,外部并购就成了越来越多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手段。
战略性新兴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这类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和风险较其他企业更重。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这一类型企业的目标,因此战略性新兴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实施并购行为获取外部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创新绩效。
另外,并购商誉的存在也会引发负面影响。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隐瞒公司经营的负面因素。在二级市场上,企业并购交易中这些被隐瞒或刻意忽视的高溢价、高估值等一系列负面消息可能会集中体现于并购后的商誉减值,随商誉减值规模而不同程度释放到股票市场。也就是说,并购交易为资本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因其存在专业判断空间而成为风险的“蓄水池”。商誉也会占用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资产,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减少了企业的可用资金。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并购交易中,导致用于产品生产、研发活动等主业的资金减少,创新绩效有所降低。因此,并购商誉可能降低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H1a:并购商誉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H1b:并购商誉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绩效负相关
(二)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研发活动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研发投入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发投入具有竞争性,它能够改变企业竞争能力。有效利用研发投入会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战略性新兴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研发投入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企业在实施并购后,由于并购的协同效应,包含在并购商誉中的被并购企业技术能力被整合到新企业中,而这些技术要发挥作用,就需要提高研发投入。另外,商誉作为一项因并购产生的资产,在并购发生时往往需要企业支付高额资金,进而占用企业核心资源,减少企业用于研发等核心业务的资金。并购后企业需要经过业务整合实现价值最大化,而这必然会挤占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的资源,进而降低创新绩效。同时,由于所支付的资金或多或少地偏离被并购企业真实价值,并购商誉的产生会向债权人提供虚假信息,使得债权人对并购方的信任度下降,使得并购方面临的融资约束增加,使得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减少,进而降低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H2a:并购商誉通过提高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入提高创新绩效
H2b:并购商誉通过减少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入降低创新绩效
(三)媒体关注的调节作用。在选择并购对象的过程中,并购方可能会对媒体关注度高的公司有更好的信任,因为它们的声誉往往更高,由此降低了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购后会带来创新绩效的提升。媒体具有监督作用,能够约束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激励企业高管进行技术创新,使并购商誉中的创新要素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同时,媒体关注具有“双刃剑”作用。媒体关注可能给管理者带来较大业绩压力,进而放弃一些创新难度大和风险高的项目,导致企业研发投入有所降低,使得并购商誉中的创新要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创新绩效随之下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H3:媒体关注对并购商誉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12~2022年新兴综指中的样本股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ST、*ST样本企业,剔除数据缺失及异常样本,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样本。为了减少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样本中的连续变量采取上下1%的缩尾处理,共得到462家战略性新兴企业上市公司数据,经过上述处理后最终得到4,269个样本数据。专利数据和媒体关注数据来自CNRDS数据库,股权集中度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学者对创新绩效的衡量大多有两种方式: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本文参考巴曙松、吴丽利等(2022),苏蕊芯等(2023)的做法,选择专利申请总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在实证检验中,对专利申请总数加1后取对数,以避免异方差问题。
2、解释变量:并购商誉。借鉴朱郭一鸣(2021)的做法,用商誉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衡量并购商誉水平。
3、中介变量:研发投入。为避免企业规模、人员数量等异质性因素影响,选择研发支出取自然对数来衡量研发投入。
4、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企业年龄(AGE)、企业规模(SIZE)、总负债(LNTL)、固定资产占比(FIXED)、两职合一(DUAL)、资产负债率(LEV)、是否经四大审计(BIG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HR)、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ST10)、资产回报率(ROA)、年份(YEAR)和行业(INDUSTRY)为控制变量。
5、调节变量:媒体关注。本文参考杨道广等(2017)的做法,分别选择报刊新闻数量和网络新闻数量并在此基础上+1取对数衡量媒体关注度,并分别分为正面新闻数、中性新闻数和负面新闻数进行衡量。主要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表1)
(三)模型构建。为检验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检验假设H1a、H1b,构建模型1:
LNPATENTi,t=β0+β1×GW_ASSi,t+γ×ControlVari,t+∑Industry+∑Year+ε1 (1)
为检验研发投入在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二者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假设H2,借鉴温忠麟、叶宝娟(2014)的做法,构建模型2、模型3:
RDi,t=β'0+β'1×GW_ASSi,t+γ1×ControlVari,t+∑Industry+∑Year+ε2 (2)
LNPATENTi,t=β''0+β''1×GW_ASSi,t+αRDi,t+γ2×ControlVari,t+∑Industry+∑Year+ε3 (3)
为检验媒体关注是否对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检验假设H3,借鉴董维维等(2012)的研究,构建模型4:
LNPATENTi,t=β'''0+β'''1×GW_ASSi,t+β2×MAi,t+GW_ASSi,t× MAi,t+γ3×ControlVari,t+∑Industry+∑Year+ε4 (4)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并购商誉水平(GW_ASS)均值为0.06,标准差为0.09,说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商誉占总资产比例差异较大。专利申请总数(LnPatent)均值为3.43,标准差为1.54,说明战略性新兴企业虽然是创新的主力军,但企业间创新绩效差异较大。(表2)
(二)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回归分析。表3列示了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由表3可知,两次回归中,并购商誉(GW_AS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92和-0.530,均小于零,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对创新绩效具有抑制作用。由此,H1b得到验证。(表3)
(三)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表4列示了研发投入(LnRD)作为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加入研发投入(LnRD)中介变量前,专利申请量与并购商誉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53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加入研发投入中介变量后,专利申请量与并购商誉之间的回归系数变为-0.302,且不再显著,显著性有所降低,表明研发投入在并购商誉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且研发投入与并购商誉的回归系数为-0.606,表明并购商誉通过减少研发投入降低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绩效,H2b得到验证。(表4)
(四)媒体关注的调节作用。媒体关注对并购商誉影响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如表5、表6所示。本文将媒体关注(MA)进一步分类为报刊媒体关注(NMA)和网络媒体关注(IMA),并将衡量指标细化为三项子指标:正面新闻数(po)、中性新闻数(neu)和负面新闻数(neg),并将它们分别取自然对数,分别检验三个变量对并购商誉影响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从表5列(1)可以看出,中心化后报刊媒体关注下正面新闻数和并购商誉的交乘项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266,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报刊媒体关注下正面新闻数与并购商誉负相关,同时主效应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报刊媒体关注下正面新闻数对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的负相关关系起促进作用。同理,列(2)中中性新闻数和并购商誉的交乘项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172,列(3)中负面新闻数与并购商誉的交乘项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129,均不显著,说明报刊媒体关注下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数对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表5)
表6列示了网络媒体关注对并购商誉影响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从列(1)可以看出,正面新闻数、中性新闻数、负面新闻数和并购商誉交乘项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22、-0.473和-0.445,且分别在5%、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网络媒体关注下正面新闻数、中性新闻数和负面新闻数对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的负相关关系起促进作用。H3得到验证。(表6)
四、稳健性检验
(一)更换创新绩效度量方式。本文将被解释变量专利申请总数改为专利授权总数,变量计算方式与前文一致,回归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
(二)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表7为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由表7可知,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通过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为-0.25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置信区间为[-0.376,-0.136],且区间内不包含零。由此可知,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与前文H2b一致,即研发投入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表7)
五、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商誉的本质在于具有超额收益。近年来,我国并购事件总体呈上升态势,而其中产生的商誉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收集新兴综指样本股共4,269个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研发投入在并购商誉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媒体关注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并购商誉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调节效应,且报刊媒体关注中正面新闻数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网络媒体关注中正面、中性、负面新闻数同样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
(二)对策建议。基于本文研究结论,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首先,从监管者角度,媒体应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避免因吹捧企业并购事件引起的管理者错误决策事件的发生,真正体现其正面治理作用。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应调整优化对媒体的监督机制,降低媒体对企业并购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建议按照网络媒体的规模,分级进行监管,对造成企业并购重大损失的媒体给予罚款等处罚。其次,从战略性新兴企业角度,应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企业区别于非战略性新兴企业更注重创新性的特点,在做出并购决策和实施并购时应更多聚焦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降低商誉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使其更好发挥并购协同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最后,从投资者角度,应深入了解相关企业并购信息,谨慎选择并购企业,合理识别和利用相关媒体发布的信息,理性做出投资决策。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道广,陈汉文,刘启亮.媒体压力与企业创新[J].经济研究,2017.52(08).
[2]朱郭一鸣,王婉婉,凌运.并购商誉与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21.42(02).
[3]巴曙松,吴丽利,熊培瀚.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J].统计与决策,2022.38(05).
[4]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5).
[5]董维维,庄贵军,王鹏.调节变量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管理学报,2012.09(12).
[6]苏蕊芯,陈艾薇.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J].统计与决策,2023.39(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