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思考 |
第735期 作者:□文/周晓净 时间:2024/8/16 16:49:33 浏览:158次 |
[提要] 制造业是立国、强国的根本,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坚定不移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制造业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四个方面提出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以期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转型期增强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作用。
关键词: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导,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引领下,我国经济得到了飞跃性发展。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自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以来,我国制造业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取得惊人的成绩。其实,在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制造国。2022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制造成本较高、工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与物流业和服务业脱节等。这也造成我国距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核心技术谁就占有了主动权,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发展
“工匠”一词最早意为体力劳动,随着劳动形式的发展,工匠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演变为技能、技巧、技艺,直到16世纪,工匠的内涵被确定为一门确定的职业或社会阶层。这一含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的含义大体一致。我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氏族部落时期,工匠精神意为对简单器物的精细打磨;第二阶段为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精神意为崇尚德艺兼修的职业素养;第三个阶段为封建社会时期,工匠精神意为多样手艺、师徒相承;第四阶段为现代社会时期,工匠精神意为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目前,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维度划分与核心要素并没有统一,综合已有研究来看,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职业态度和精神气质三个方面。2016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正式提出并纳入国家正式文件。此后,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被再次关注,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开始注重工匠精神本土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被注入很多新的内涵,最初指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现在成为具有精神力量、道德修养、职业技能的行为准则,体现为尊重职业、敬畏传承、尊师重道、立德立身、艰苦卓绝、技艺高超。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底色,培育制造业工匠精神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开启了“工匠精神”助力“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新阶段。
二、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业行业优势减弱。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兴起,传统制造业受到强烈的外部冲击。特别是在金融经济异军突起的加速成长期,制造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致命冲击。受制于制造业内忧外患的发展现状,制造业企业转型面临诸多挑战。我国传统制造业中,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禁锢着制造业产业转型,缺乏明确的转型目标和实践路径。同时,管理者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制造的认识程度不完善且缺乏科学的方法支持,转型速度变慢且质量不高。此外,由于中小型企业保守的观念,对新兴技术不了解和不信任,在研发经费、机器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制造业转型发展后劲不足。在人财物无法得到充足保障的情况下,制造业原有的行业优势不断减弱,竞争优势不足。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来,越来越多身怀技术的人选择进入到科技领域,高新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稳步上升,传统制造业逐步没落,这也造成工匠技术难以传承。
(二)工匠职业社会认可度低。随着高等教育扩张和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将职业目标定位于掌握专业知识的管理者,而不是简单靠技术吃饭的工匠。目前,社会上对“工匠”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很多人将工匠理解为工人,即一线流水线上的员工,简单地认为工匠就是一家企业里中最底层的工作人员。这无疑是对工匠的误解,但也确实造成工匠的社会认可程度低。由于对工匠缺乏正确认识,很多人甚至在上学时就形成了学历歧视,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选择上技校,掌握一门手艺,最后就业后成为他们眼中所谓的“工匠”。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多人不甘于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工匠。另一方面,工匠的报酬低也成为社会认可度低的理由。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和工资水平相较于之前都有较大的提升,高级技工的工资有了较为可观的改善,但是初级技工的报酬还是偏低,这也造成初级技工很难长期将热情保持在工作上。因现实利益或其他原因,初级技工的流失率较高,这也造成工匠技术难以传承。
(三)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工匠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传统学徒制和现代职业教育制。传统学徒制的主要特点在于言传身教,实践性、体会感较强,徒弟不仅能够学习师傅身上的技艺,还能够加深对技术、对行业的热忱,保持较为长期的热情。但是这种方式的劣势在于封闭性较强,主要通过师徒一对一的传授,推广难度较大。现代职业教育往往偏向于知识的传授,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毕业证的重要性超过了真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工匠的培育体系都不完善。如,传统学徒制中,徒弟学完师傅的手艺就算是出师了,可以独当一面、自立门户,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吃饭的手艺,可以养家糊口即可,甚至在无法满足温饱的情况下还会选择改行,很少会有人精进手艺,更不存在“精益求精”的观念;现代职业教育更是只有三四年的学制,学生一旦毕业就完成了学习过程,毕业后甚至不会从事相关的工作。
(四)制造业培育主体意识不强。工匠精神在制造业的价值已被证实,以钟表王国著称的瑞士在制表工艺中体现出的高超品质闻名全球,机械手表的组成零件较为复杂,但是瑞士工匠却将其做到精准,甚至是完美,靠的就是瑞士工匠心中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以制造业强国著称的德国也经历过漫长的困境、质疑和探索,19世纪末,德国为了保障产品品质,政府制定政策培育工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德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瑞士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可以看出,真正要实现工匠精神在制造业的价值,离不开良好的行业氛围和制造业的觉醒。目前我国制造业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的行业风气,制造企业中也少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浮于行业、企业,并没有扎根到制造实践实处。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政策或学校教育,制造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主体且是产品质量提升最直接的受益者,制造业培育主体意识不强必然导致工匠精神培育环节缺失。
三、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必然性。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保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必然要求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与之匹配。机械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之后,我国社会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经济更是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但是随着金融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的到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制造业原有的优势地位仿佛被金融经济取代,面临新的改革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速度和质量。世界制造强国的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注入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具有深厚的土壤。工匠精神的回归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更为制造业发展添砖加瓦。工匠精神必然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手段,我国制造业必须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引领、以精益求精为行动指南、以高品质产品为成果导向,才能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二)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1、国家:健全工匠精神培育政策。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我国也提出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发展目标。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社会转型必然面临诸多困难,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也势必遇到诸多阻碍,如工匠数量减少、质量不高、部分工匠急功近利等,国家健全工匠精神培育政策是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有力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大国、生产制造大国,工匠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行业,更是国家。新时代为工匠精神赋予新的内涵,要提高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必须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育政策,通过明确培育主体、规范培育流程、深化培育内容、丰富培育手段等,多角度全方面对制造业进行优化。同时,国家对制造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制造业要将常态发展、绿色发展等纳入工匠精神培育内容中。针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出不同的要求,细化产业结构,鼓励新兴战略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促进传统制造业稳中求快、逐步转型。
2、社会:提高工匠职业的社会认同。当前社会已经大步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浮躁,特别是新生代员工走上岗位之后,企业面临逐渐增加的离职率,工匠精神传承更是尤为困难。提高工匠职业的社会认同是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支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和职业选择;二是提高初级工匠的报酬。职业教育不应该成为学生择校中的最底层,从根源上转变“只有成绩不好的人才上职校” “只有成绩不好的人毕业后才会进厂”的观念。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社会要倡导自主就业、适合择业,每一种职业都值得被尊敬的价值观,提高对职业证书的考取要求,增强社会对工匠人的职业能力认可度。同时,社会薪资不应仅取决于学历,还应与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提高初级工匠的报酬,稳定员工队伍。制造业中一线工人的数量是占比最多的,但享有的报酬却是最低的,工人的劳动和价值应被看见并被重新评估。先有匠人,才有匠心,只有先提高工匠职业的社会认同,才会涌现大批工匠人,进而才会在匠人中出现匠心。
3、企业:增强工匠精神培育主体地位。企业是生产成果最直接的利益获得者,也是工匠最直接的管理者,增强企业工匠精神培育主体地位是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保证。制造企业应确立精益求精的战略理念,营造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氛围,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相关制度,完善工匠培养培训、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制度。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企业中的作用,单纯依靠国家政策和学校教育无法提高工匠精神在企业中的传承。制造企业应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贯彻落实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贯彻落实在组织机构的每一个岗位,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应在一线岗位大力弘扬精细、精心、精制的生产制造理念,评选工匠标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用企业匠心、匠艺、匠道的成功引领整个制造业蓬勃发展。
4、个人:深化工匠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制造业劳动的主体是人,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深化工匠爱岗敬业的职业观是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制造业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质,主要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机械化生产,但是整个生产环节离不开人的高度参与。制造业更需要培养工匠情怀、厚植爱岗精神、加强敬业素养,特别是对新生代员工的培育更是刻不容缓。一线生产制造的员工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负责人,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指引下,更需要每一个员工时刻保持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对每一道工序都认真负责。同时,在传统爱岗敬业职业观基础上应该注入新时代的内涵,原有的爱岗敬业体现在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事、兢兢业业,但是新时代的爱岗敬业更体现在员工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刻苦钻研、有所创新。工匠精神中蕴含的创新精神正是这个时代制造业最根本的需要。创新不仅仅物质形态的改变、工序工艺的改变,更是思想上的飞跃,这也是工匠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8).
[2]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3]邢少乐,郭达.工匠精神何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工匠精神研究回顾[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02).
[4]王雯,王娇娇.瑞士钟表业“工匠精神”培育分析——兼论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3).
[5]刘志兵,许頔凡.德国工匠精神培育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