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韧性 |
第735期 作者:□文/张馨怡 时间:2024/8/16 17:12:52 浏览:312次 |
[提要] 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已成为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内驱力。本文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合并数据,构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模型,测度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和产业链韧性,并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与产业链韧性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技术创新为中介渠道,该影响效应因行业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
关键词: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13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强化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是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路径。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路径能否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以及背后的影响机制对于稳步提升与巩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机制
(一)文献综述。制造业服务化这一概念最早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投入服务化指的是服务要素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参与到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目前,关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指标测算与经济效应两个方面。首先,关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测度指标,一是通过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来获得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服务化强度或服务化系数;二是采用直接消耗系数或完全消耗系数作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代理指标。在指标测算的基础上,相关研究分别从企业绩效、产业升级等方面探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发展对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有利,制造业企业能够通过精准化的服务策略来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在跨越服务化困境之后实现服务化深层次转型;服务型制造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对于不同的服务要素投入内容,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不同。
与产业链韧性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和测算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产业链韧性的定义,李胜会等(2022)指出,产业链韧性可以理解为产业链以实现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自身机动性和适应性以应对急性冲击或长期压力;肖兴志等(2022)指出产业链韧性主要体现在受到外部冲击后表现出的抵御能力和修复能力,且不同产业的产业链韧性不具有可比性。其次,关于产业链韧性的测度,李兰冰等(2021)使用HP滤波法计算制造业劳动实际潜在增长率与反事实潜在增长率,并将两者之差作为制造业的产业韧性值;郑涛等(2022)通过断裂韧性和冲击韧性两个方面构建高技术制造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刘伟(2023)通过抵抗与恢复力、创新与转型力两个方面构建这组产业链韧性指标评价体系。
综合现有研究发现,鲜有文献探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2002~2015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构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补充了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拓宽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经济效应的研究范畴,研究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提升产业链韧性进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机制
1、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直接作用机制。服务要素作为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不同类型的服务要素投入与原有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可以有效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例如信息投入服务化通过调整产业链应对风险的能力来提升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信息流动效率,且如今信息科技产品的普及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各项信息获取成本,从而有利于保持制造业的产业链发展优势;信息投入服务化还体现在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产业链是一个网络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交流载体,信息投入服务化能够提高组织内部知识与技术传输和共享的效率,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的数字信息化转型,从而有利于增强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金融投入服务化,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生态内的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促进地区内各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增强产业链韧性。运输投入服务化,例如智慧物流服务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市场整合来提高产业链韧性。
2、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是推动制造业产业高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制造业产业高级化有助于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这强调了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重要性,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紧密度;制造业服务要素的投入参与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有利于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实现产业规模报酬递增,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产业链韧性。服务要素是人力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输入载体,而技术创新成果在相关部门之间交换和扩散,形成“溢出效应”,提升产业的危机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从而巩固产业链韧性。制造业服务化过程模糊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促进两业融合,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对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节点产生正向作用,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产业链韧性的提升。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结合理论机制,构建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icri,t=α0+α1seri,t+α2fdii,t+α3capi,t+α4mari,t+α5rdi,t+Xi+Xt+εc,t (1)
其中,下标i表示行业,下标t表示年份,icri,t表示行业i在t年的产业链韧性水平,seri,t表示i行业在t年的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fdii,t表示i行业在t年的行业外商投资水平,capi,t表示i行业在t年的行业资本深化度,mari,t表示i行业在t年的行业市场化水平,rdi,t表示i行业在t年的行业研发投入强度,Xi表示行业固定效应,Xt表示年份固定效应,α0为常数项,εc,t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产业链韧性。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采用熵值法测算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表1)
2、解释变量: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解释变量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ser)。本文借鉴刘斌等(2020),采用完全消耗系数来测算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erij=βij+■βikβkj+■×■βisβskβkj i,j=1,2,3,…,n (2)
公式(2)中,serij表示制造业j的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βij测算了生产特定产品(来自制造业j)所需要直接消耗的服务要素投入(来自服务业i);■βikβkj测算了生产特定产品(来自制造业j)所需要间接消耗(第一轮)的服务要素投入(来自服务业i);■×■βisβskβkj测算了生产特定产品(来自制造业j)所需要间接消耗(第二轮)的服务要素投入(来自服务业i);后面以此类推。
3、中介变量:技术创新。借鉴戴魁早等(2016),采用制造业内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该值越大表明该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越高。
4、控制变量。选取以下控制变量:研发投入强度(rd),以科学技术支出对数衡量;外商投资水平(fdi),测度指标为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行业资本深化度(cap),采用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与就业人数的比值衡量行业资本深化度;市场化水平(mar),以行业内民营企业员工比例来衡量。
(三)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国制造业经济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采用其当年增长率进行估算与填补。由于统计年鉴与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方式不同,本文经过分类整合最终得到14个制造产业。借鉴孙少勤等(2013)的技术产业分组方法,本研究将上述14个制造产业划分为4个高技术水平制造业与10个中低技术水平制造业。其中,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包括:(1)化学品与化学制品制造业;(2)机械设备制造业;(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计算机、电子与光学设备制造业。中低技术水平制造业包括:(1)食品制造与烟草加工业;(2)纺织品制造业;(3)皮革、皮革制品和鞋类制造业;(4)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5)纸和纸制品制造业;(6)焦炭、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7)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8)金属制造业;(9)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10)家具制造业与其他制造业。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列(1)未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显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与上文理论机制分析一致。列(2)至列(5)为逐步加入外商投资水平等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对比列(1)与其他4列的结果,模型的拟合值逐步提高,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回归系数的正负性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数值大小上有细微变化,这进一步验证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表2)
(二)稳健性检验。为同时控制因双向因果和遗漏变量等可能导致的潜在内生性偏误,本文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工具变量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中,如表3所示,第一阶段回归,第(1)列结果显示工具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且第一阶段F值均高于10这一弱工具变量临界值,表明工具变量满足相关性假设;第二阶段的检验结果显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依然显著。所以,在控制潜在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结果具有稳健性。(表3)
四、进一步分析
(一)中介效应。借鉴温忠麟等(2004)的方法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
techi,t=α0+α1seri,t+α2fdii,t+α3capi,t+α4mari,t+α5rdi,t+Xi+Xt+εc,t (3)
icri,t=α0+α1seri,t+α2techi,t+α3fdii,t+α4capi,t+α5mari,t+α6rdi,t+Xi+Xt+εc,t (4)
表4报告了模型(3)和模型(4)的估计结果。在列(1)中,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在列(2)中,纳入技术创新变量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同时技术创新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综上,技术创新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影响产业链韧性的过程中,制造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中介效应。(表4)
(二)异质性检验。表5的列(1)和列(2)分别报告区分不同行业技术水平的估计结果,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会提升中低技术水平产业的产业链韧性,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会提升高技术水平产业的产业链韧性;列(1)和列(2)中市场化水平估计系数均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市场要素错配带来的负面效应。(表5)
五、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产业链韧性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会提升不同行业技术水平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影响产业链韧性的中介渠道。随着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凸显,通过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加强产业链韧性。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应形成产业链生态系统,促进国内国际的先进服务要素向企业聚集,依据技术水平差距,确定头部企业,使其发挥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综合考虑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为巩固产业链抵御、修复损失和创造的能力提供全方位保障;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企业服务要素的合理化配置,带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但需警惕制造业服务化的过度投入,同时还应该放宽高端服务要素的准入门槛限制。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等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规则制定,以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为契机,引进尖端技术人才,促进制造业企业聚焦技术创新,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健全企业金融制度体系,加快落实高水平技术企业融资优惠政策,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及时的金融渠道保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涛,杨如雪.中国高技术制造业韧性测度与影响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3(23).
[2]匡增杰,窦大鹏,赵永辉.服务化转型提升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吗?——基于跨国视阈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23(09).
[3]刘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08).
[4]盛三化,董港,田惠敏,等.数字经济、产业链韧性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23(04).
[5]武力超,陈凤兰,李嘉欣.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企业全球绿色价值链分工地位[J].国际经贸探索,2023.39(06).
[6]龚静,尹忠明,何悦.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227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02).
[7]熊彬,罗科.中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价值链功能攀升——基于内向绿地投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23(02).
[8]李胜会,戎芳毅.产业链现代化的渐进逻辑:破解锁定与韧性提升[J].广东社会科学,2022(05).
[9]李兰冰,刘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制造业韧性[J].财经科学,2021(11).
[10]肖挺,黄先明.制造企业服务化现状的影响因素检验[J].科研管理,2018.39(02).
[11]胡昭玲,夏秋,孙广宇.制造业服务化、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WIOD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12).
[12]戴魁早,刘友金.要素市场扭曲如何影响创新绩效[J].世界经济,2016.39(11).
[13]徐振鑫,莫长炜,陈其林.制造业服务化: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现实性选择[J].经济学家,2016(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