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财会/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优化策略
第736期 作者:□文/叶雪飞 时间:2024/9/2 8:54:11 浏览:94次
  [提要]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经济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为高校内部审计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根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26日
2020年3月20日,教育部颁布4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旨在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023年5月23日,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为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可以看出,新时代高校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而如何推动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一)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内部审计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的基础,完善的制度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明确工作目标、方法和标准,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性。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审计流程、职责和权限。而制度的缺失可能导致高校审计工作混乱,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组织内部的职能部门,其设置形式或者说隶属关系直接决定了部门的独立性,从而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第三,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执行力的不足可能会造成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审计质量。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一,专业知识水平。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会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背景。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第二,实践经验。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在面对复杂的审计项目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实践经验的不足可能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准确把握问题核心。第三,职业道德。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职业道德的缺失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严重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三)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手段被应用于审计工作中,这些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比如,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通过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数据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异常情况,为审计人员提供有力的线索和证据,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识别问题和风险。审计人员还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可能的风险点,为决策提供依据。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和主观偏见,使数据分析更加客观和准确,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有助于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四)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程度。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程度对高校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如果整改措施得力,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审计工作的价值将得到体现,反之则可能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其次,内部审计结果应向高校管理层、相关部门及外部监管机构及时反馈,以便各方了解学校运营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最后,对于已经发现的财务风险和管理漏洞,应有持续的跟踪监督机制,确保问题不再出现或得到妥善解决。这有助于防止问题反弹,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1、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未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或者已有的审计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内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审计程序,无法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责,可能还会带来审计风险,严重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
2、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缺乏独立性。《规定》第六条指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编制管理相关规定和管理需要,设置独立的机构或明确相关内设机构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而一些高校尚未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或者内审机构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合署办公,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制约。
3、审计制度执行力度不足。首先,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是确保内部审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然而,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由于没有明确的问责机制,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准确地追溯到责任人,进而造成整改措施的滞后和不完善。另外,监督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制度的执行变得松散和随意,为不规范的操作留下了空间。其次,在一些高校中,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限制,制度的执行自然难以得到保障。最后,审计过程中,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审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而审计完成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审计结果无法及时传达至相关部门,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不仅内部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制度的执行也会变得愈发困难。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任务越来越重,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专业知识不足。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在不断拓展,涉及经济、法律、建筑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而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财务专业背景,缺少既懂财务审计,又懂法律、建筑工程、经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准确发现问题,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与新时代对审计的高要求相差甚远。第二,实践能力不足。高校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审计人员缺乏实践经验,或者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准确判断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第三,沟通能力不强。高校审计工作需要与各个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不强,或者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在审计工作中无法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我国高校的财务工作和经济活动日益信息化,但是许多高校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审计的认知不足,缺乏对信息化审计的理解和掌握,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信息化审计的方法和工具缺乏了解,导致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落后。由于审计人员大量的工作和精力被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的具体细节占用,难以从整个学校的宏观管理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直接影响了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需要专业的信息化审计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进程受到阻碍。
(四)审计结果运用不理想。首先,审计结果整改不到位。部分高校还存在审而不改、屡审屡犯现象,有些问题容易整改的就改正,牵涉到太多利益的问题就不改,甚至有的二级学院还是按惯例办事,对审计整改问题不予理睬。其次,联席会议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和发挥作用。由于高校组织、财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参与的效果也不理想,联席会议未形成“审前共商、审中协调、审后运用”的监督合力,导致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最后,缺乏对审计结果的综合运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只关注单个部门或项目的审计结果,而缺乏对全校范围内审计结果的综合运用,导致无法全面了解学校的整体运营情况和潜在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高校领导应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将内审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议程和决策中,提升内审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内审机构和人员在高校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其应有的权威性。高校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和范围,使其能够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应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制度和程序,尤其是较为具体的步骤和工作要求。通过严格执行内部审计的制度和规定,保证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最终实现内部审计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精细化、标准化。
(二)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内审部门要想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关键。高校应加大审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具有工程、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审计队伍专业素质。高校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做到以会促训、以审代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审计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对审计人员考核,在综合考量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贡献时,需要制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并实施风险评估:对有突出贡献的内部审计人员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审计人员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并对其加强培训,以快速提升其审计能力和业务素质;对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审计工作的,则进行转岗或调离审计部门。
(三)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信息化审计平台,实现审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管理等功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信息化审计平台,高校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监控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高校还需要建立一支具备计算机技能和审计专业知识的信息化审计团队,该团队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化审计平台和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工作。另外,高校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1、提升审计结果整改监督的实效。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整改机制,明确整改的标准和要求,对整改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监督和问责。同时,高校内审机构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确保审计结果得到充分理解和整改。
2、加强联席会议制度执行力度。通过建立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作用,确保审计结果得到充分讨论和运用。高校还应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监督合力,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效果。
3、建立全校范围内的审计结果汇总机制。审计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用于收集和整理各部门的审计报告和整改情况,能够方便对不同部门的审计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共性问题和风险隐患,为学校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五)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高校内部审计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第一,与财务部门合作。财务部门应提供全面的财务报表和相关数据,为内部审计提供数据支持,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通过加强对财务的审计和管理,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二,与纪检监察部门合作。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线索,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支持和建议,而纪检监察部门则可以通过对违规违纪问题的调查和处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第三,与人事部门合作。人事部门可以提供相关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数据和资料,帮助内部审计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通过加强对人才引进和管理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的整体治理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高校应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等措施,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内审人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促进内审工作不断提升和完善,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松.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审计月刊,2023(06).
[2]李强.高校管理审计应用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3.
[3]潘旭阳,白继红,符广全.加强党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学园,2023.16(10).
[4]孔维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J].会计之友,2013(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36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