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736期 作者:□文/彭凡刚 王雪颖 王生德 张金蒙 时间:2024/9/2 9:21:47 浏览:131次 |
[提要]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聚集,出现城市密集化和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遏制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同时让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得到合理配置。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缩小城乡差距机制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18日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在计划时期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限制方面逐渐模糊,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进而让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在城市中出现了人口密集化和在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问题,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民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城乡发展失衡,使得农业现代化停滞不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出推进乡村供给侧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农村条件水平等措施,进而更好地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协调城乡平衡,为城乡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我国处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它是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认清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富裕”为宗旨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用来拉动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新时代新农村注入新的血液,优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推动新农村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的发展。
2、现实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一体化,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期,顺利推动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能够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和劳动力合理转移能够进一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城乡融合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进而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指导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是指达到劳动年龄、自身具备劳动能力且自愿参加社会劳动的农村人口的数量。农村劳动力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从事农林牧渔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二是从事挖掘业、工业的第二产业劳动力;三是从事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四是去城市就业但户口未迁走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为寻找更好的工作和得到更多的利益在不同的空间领域进行转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的问题,分为两种:第一种流向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领域并工作半年;第二种流向是在城市有着户口阻碍、工作不顺利和政府政策吸引等原因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劳动力。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第二种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劳动力。
(三)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具有跨时代重大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路就是党和国家要将“农村”和“农民”作为关注对象,围绕“生态、文化、资本、土地、人口”这五大要素,将农村和农民相互渗透,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立法、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农村绿化环境等作为农村发展支撑力量,以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惠民补贴及福利、人才激励政策用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加快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目标的达成,实现城乡融合、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治理一体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978年底,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农村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平均分配合作社的分配体制,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村生产率,而且还调动了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因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所以这部分劳动力被非农业部门和城市部门的高薪酬所吸引,从而推动了农村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部门开始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我国劳动力转移受到各种限制,所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只是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农村工业部门,这样只能在乡镇形成乡镇工业部门。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限制逐渐放开,开始承认农民异地经营的合法性,同时允许农民可以自主销售农产品和长途运输农产品到鼓励农民去城镇就业,进一步放松了劳动力转移条件,再到政府鼓励去城市部门就业,劳动力的转移得益于各种限制被破除。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依然比较悬殊。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分配上,而且还体现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机制分析
(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机制。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企业的生产结构在不断升级,城市的规模也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聚集效应,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城市部门。生产结构推动了城市不断发展,同时城镇劳动力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一举动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让城市劳动力的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使城乡居民收入有显著的差距。
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作用于城乡居民差距因素,来缩小城乡居民与农村劳动力的差距,进而使农村留下劳动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能够留在农村,来发展农村。
1、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物价不断上涨,城市居民收入也会相对减少。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不断的聚集,产生了城市污染、住房紧张和基础设施被破坏等问题,进而造成城市生活质量不断下滑;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造成城市各个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规模在不断减少。
初期农村的资本积累比城市的资本积累小,投资产业机会和产业竞争力比较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投资农村的潜力逐渐变大,城市部门相对于农村部门在收益方面也有所下降,进而吸引城市劳动力向农村发展,进而形成了劳动力回流的“推力”。从农村角度来看,农村劳动力对农村有血缘的联系以及地缘亲切感和熟悉感,这是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愫。并且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于农村劳动力有更好的知识储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在回乡之后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就业地位也得到一定提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不仅农村的生活成本相对于城市生活成本较低,而且居住条件环境优越,进而提升其幸福感。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开展,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来改善农村就业、医疗、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农村就业和经济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不仅得到了很多机会的“推力”,而且还得到城市成本偏高和城市劳动力收入相对较少的“拉力”,进而不断形成能够吸引在城市部门的劳动力向农村的农业部门转移的动力。农村发展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相辅相成的结合,三者带动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回流。乡村振兴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不断向农村回流。农村务工人员把城市的资源带回农村,实现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到平稳的发展,进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2、相对收益因素。由上述分析可知,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有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两者之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是为了赢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劳动力投身于市场经济劳动中,能权衡自己会获得多少利益,所以每一次劳动力在投身于市场劳动的时候会多方面考虑。因为投身于市场劳动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在劳动转移时也会考虑自身利益和人力资本的条件,所以做出抉择也是一种投资,得到的收益就是投资收益。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投资者会分析市场情况,在市场的劳动者也会分析劳动力市场情况。在信息化时代,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都是相对透明的,之后劳动者会不断进入市场,直到劳动力市场均衡。我国劳动力转移特点是一样的,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都是向收益更多的地方转移。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城市的其他部门转移,转移达到一定规模时能让城乡经济发生一定变化,并会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也会使收益产生反向作用进而影响劳动力转移。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主体是农村劳动力,农民兴旺则是乡村兴旺和具备相关知识人才来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够让乡村振兴有效进行,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于农村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都存在一些不足,增加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的传统产业不断向农村服务业和工业转移,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农村服务业和工业在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下,使得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进而让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农村就业。对于劳动力转移应从两个方面来看:政策性因素和农村劳动力因素。第一,政策性因素,2017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实施该战略的决策主要是劳动力回流,为此,党中央在土地制度中明确指出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且长久不变,第二轮的土地承包到期延长30年。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灵活运用土地资源,能够吸引大量资源转移至农村,为劳动力回农村就业提供大量生产资料。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且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人才对于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很迷茫。中央及各个地方政府大力宣传号召返乡,对农民工创业进行各种政策鼓励扶持,以及农村劳动力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加熟悉农村的资源状况和投资环境的优势。在外出转移就业的经历中,能掌握城市和农村的市场信息,更乐意去农村发展,进而农村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更多收入和生活质量水平不断的提高,进而促使农村劳动力产生了返乡意愿。
综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得到提高,进而使农村劳动力增强返乡就业意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开始集中化经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民节约成本,并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劳动力外出务工,进而留住更多的劳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水平,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人们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产上,也能够利用知识在农村创业,进而对农村的二三产业进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琦.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14).
[2]何颖,刘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5).
[3]贺佳丹.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4.
[4]贺雪峰.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进城农民的期待与顾虑[J].国家治理,2020(46).
[5]纪韶,饶旻.城市群农村劳动力净迁移率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因素研究——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3(06).
[6]姜长云.乡村产业振兴:凝神聚力才能行稳致远[N].经济日报,2019-08-27(012).
[7]李昕,关会娟.各级教育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统计研究,2018.35(03).
[8]李玉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J].南方农机,2019(04).
[9]李政,杨思莹.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6(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