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传承策略 |
第736期 作者:□文/汪菁菁 陈 莹 时间:2024/9/2 9:26:07 浏览:1022次 |
[提要]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池州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池州傩戏;文旅融合;非遗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校级人文一般项目:“乡村旅游地居民空间正义感知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Z2022RW07);2023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小众旅游地‘旅游+盲盒’设计路径研究——以池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231130600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8日
2021年5月,《“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有效保护为前提促进二者有机发展。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再次提及,要保护传承人文资源,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由此可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文旅融合至关重要,是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池州傩戏与大多数戏剧种类一样,传承与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本文主要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池州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以期为傩戏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一、池州傩戏概述
池州傩文化主要分布在贵池区、青阳县和石台县等地,在贵池区墩上、梅街等山乡的杜、姚等数十个大姓家族中尤其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傩”古村落群,被称为“无傩不成村”。作为古老的地方戏曲,池州傩戏起源于巫师的祭祀,包括傩祭、傩仪、傩歌、傩舞和傩具等,后演变为丰富多彩的戏曲形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池州傩戏举办时间通常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七至十五,无职业班社,由宗族演出,以祭祀和敬神为目的。演出时,演员身着华丽戏服,戴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面具,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现代大众消费理念、信息传播途径及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池州傩戏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具体表现在内容演绎缺乏创新、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薄弱、演员数量少、营销手段单一等。总体来看,池州傩戏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亟待保护和传承。
二、池州市傩戏发展困境分析
(一)受众群体小,同类竞争激烈。首先,池州傩戏一般以宗族为演出单位,表演者为当地村子和宗族的封闭圈子,场景及舞台搭建在宗族祠堂内,维持着简单的、初级的平衡状态。因为演出时间一般在正月,所以民众接触池州傩戏的机会少,观众数量减少。池州傩戏演出场次逐年减少,占文艺表演的篇幅下降,反映出其在大众文娱中地位下降,不利于其传播。其次,池州傩文化的开发利用面也临着国内同类地区的竞争。傩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叫法,例如贵州省的道真傩、湖南省的梅山傩、福建省的泉州傩、甘肃省的北面傩等。以安徽省的近邻江西省为例,每年赣傩在江西省25个县市都有傩事活动,仍保留有近250种傩舞和傩戏节目。
(二)内容缺乏创新。就剧目创新而言,池州傩戏主要围绕驱邪纳吉和敬神祭祖等传统主题展开,如《关公斩妖》《钟馗与小鬼》《薛仁贵征东》等。然而,新媒体时代消费者更趋向于多样化、富有内涵的作品。相比之下,池州傩戏的内容相对陈旧且缺乏新鲜感,未能创造出引发观众兴趣的新题材和内容,使其难以与现代观众建立深厚的共鸣,进一步减弱了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吸引力,导致其在潮流中逐渐边缘化。池州傩戏的演唱方式和动作相对简单固定,表演形式较为单一,这种单一性可能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难以持续吸引他们的兴趣。
(三)演员数量少。池州傩戏主要由本宗族内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在演员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从演员的年龄结构来看,池州傩戏的表演艺人主要由老一辈的演员构成,整个傩戏团队的平均年龄偏高,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在年轻一代对傩戏兴趣不高的情况下,传承队伍面临着断层等现实问题。从演员的传承性角度看,这一不足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传统的口传和师徒传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其次,池州傩戏演员在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相较弱势,这使得年轻一代对傩戏的兴趣进一步降低。同时,戏曲院校的有限性也使得培养更多傩戏演员的途径受到限制。与池州傩戏相比,邻近的安庆市展现出鲜明的对比。作为“桐城派”故里,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发展成熟,不仅开设了本土化的课程,还特设了黄梅戏艺术学院,致力于培养相关的人才。这种积极的举措为黄梅戏的传承提供了更为健全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与池州傩戏截然不同的格局。
(四)营销手段不足。池州傩戏作为一项民俗戏剧表演活动,其特性决定了需要定期进行演出活动以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群众的认知度。然而,尽管池州傩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营销手段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导致了池州傩戏无法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民俗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才能传承与发展,缺乏对外部文化的开放性可能限制了池州傩戏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认知。此外,池州傩戏传统村落虽然有30多个,但主要流传于池州山村地区,多在宗族之内开展,缺少交流,仍保留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这也使得池州傩戏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傩戏发展路径优化策略
(一)进行市场化开发,将傩戏融入旅游发展。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将傩戏融入旅游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传承策略,为此市场化开发成为关键举措。首先,可以通过旅游演艺将傩戏融入旅游发展。通过创新演艺形式,采用“景区+戏曲”模式,使傩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节庆表演,而更贴近游客的生活。在景区内设置傩戏演出场地,为游客提供更为灵活和互动的演艺体验,以增加吸引力。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傩戏注入新的元素,使其更具现代感,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吸引观众,还可以考虑制定多元化的演出时间和场次,不仅限制在春节期间,还可考虑在其他重要文化活动或节庆中进行演出。其次,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可以考虑融入傩戏。通过将傩戏演出与当地景点相结合,使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深度体验傩戏的独特魅力。最后,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也是傩戏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当地旅游企业、导游、旅行社等与傩戏传承方形成互补合作,共同推动傩戏的传播。旅游企业可以将傩戏融入其旅游产品中,开发傩戏主题的旅游项目,并与傩戏演员、编剧等建立联系,确保傩戏的质量和表现力,使之更符合现代游客的口味和期待。通过合作推动傩戏的市场化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业的共赢。
(二)创新内容形式,进行跨界合作。跨界合作与创新演出形式将傩戏与其他艺术形式或文化元素相融合,积极推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傩戏注入新的创意和元素,进一步推动其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傩戏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以打破传统的局限,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例如,与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合作,结合不同艺术元素,吸收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创造出更具多元化的演出形式,使傩戏更富有层次感和创新性。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为傩戏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拓展其表演形式,使之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成功的沉浸式文旅项目的经验,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通过将旅游观光与真实演绎体验结合,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文化体验。在景区内设置傩戏演出区、展示区以及互动体验区,让游客沉浸在傩戏的文化氛围中。通过提供数字化的演出内容、虚拟导览、互动体验等,使游客可以在数字空间中深入了解傩戏,感受到更丰富、更生动的艺术表达。这不仅为傩戏注入现代科技的元素,也拓展了演出形式的可能性。
(三)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旅游品牌。在傩戏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旅游品牌是至关重要的。池州市不仅有傩戏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和自然旅游资源,如青阳腔、九华山庙会、东至花灯舞、贵池民歌以及石台目连戏等,市内A级景区有28家。池州市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为整合这些特色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整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可以发展池州市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特别是在培育傩戏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可以将傩戏融入池州市的旅游产品体系,凸显地方特色,打破单一文化的局限,提升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具体来看,可以通过策划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主题展览、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向游客全面展示傩戏的历史渊源、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结合青阳腔、九华山庙会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线,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此外,傩戏还可以借助池州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业衍生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傩文化特色产业,推动傩戏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四)加强教育体系与培训,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承队伍的建设是傩戏传承的关键,也是促进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为此,有必要加强教育体系与培训,培养多元化人才,推动傩戏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可以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方式,加强传承梯队的建设。组织管理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人员,使其学习和掌握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增强传承活力和生命力,不断壮大传承队伍,确保傩戏的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其次,组织傩戏演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传承人的理论素养。利用现代教育体系,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为有意从事傩戏艺术的人提供培训机会,不断更新傩戏演员的技艺和艺术水平,确保其具备应对不同场合和观众需求的能力,提高人才储备。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傩戏艺术。最后,与各级教育部门合作也是关键的一步,鼓励各地高校加大对傩戏相关研究的支持和投入,通过学术研究推动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建立傩戏专业或相关课程,使更多年轻人能够在正规教育体系中学习和了解傩戏文化。
(五)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扩展傩戏宣传途径。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兴媒体的传播范围优势,拓宽傩戏的传播路径,有助于提升其影响力。傩戏作为地方传统戏剧,通过数字技术的传播,能够跨越民族语言障碍,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静态保存与动态保护有机结合,可以将傩戏的演出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保存传承,同时记录和保护傩戏的演出内容,有助于应对传统文化物质载体老化和损毁的风险,更好地进行静态保存,确保傩戏的传承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可以提升傩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首先,可以采取拓展传播渠道的措施。例如,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加强傩戏相关纪录片的播放,在举办傩戏活动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宣传展演期间,通过组织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报道和传播工作,进一步提高傩戏的品牌宣传推广效果。其次,与其他地区的傩戏文化进行交流合作,例如和江西、贵州等地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傩戏的传承和发展,吸引更广泛的观众。最后,政府可以在池州的火车站、高铁站、旅游景点等地,加入有关池州傩戏的介绍,开展演出活动加大宣传,还可以借鉴杏花村文化园的方式建设傩文化村落,开展傩文化生态基地建设等,以加深本地群众及游客对傩文化的认识,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傩文化渗透。
综上,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是当下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池州傩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池州傩戏的现状和发展困境的分析,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池州傩戏发展的优化路径。当然,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地以商业利益为唯一目标,而是在确保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兼顾,最终更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池州傩戏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任务,文旅融合只是其中一个关键手段,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努力,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体系。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俊祥.变革与坚守:新媒体时代池州傩戏的生存发展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5).
[2]刘贵梅.符号学视域下池州傩戏的影像传播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