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县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
第736期 作者:□文/万 婷1 汪春燕2 时间:2024/9/2 9:29:25 浏览:259次
  [提要] 随着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县域金融环境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金融微循环不畅始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制约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本文立足县域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从信贷供给视角对县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优化信贷供给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供给;信贷投放匹配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融资担保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19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小微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要想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把中小微企业做强,而这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但目前,县域很多中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其中有效信贷供给不足是亟须研究突破的问题之一。探索进一步优化县域信贷供给,促进金融资源持续向县域及弱势群体配置,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现状
(一)大中型银行业务下沉,对县域的信贷供给渗透率提升。2016年,《关于进一步提升大型银行县域金融服务能力的通知》出台,要求大型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高度重视金融服务,持续完善县域机构经营管理体制,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伴随着多种普惠金融政策叠加,大型银行纷纷下沉服务,借助其强大的数字化能力和品牌、政策等优势为县域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信贷资金,着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当前,县域地区大中型银行的网点数量占比已超过一半。2022年国有大行年报显示,网点“下沉”趋势明显。工商银行2022年全年新建、迁建网点587家,下沉县域乡镇网点65家,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6.2%。建设银行至2022年末已建立“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44万余个。从大行在县域服务的客群来看,主要聚集在两类主体:抵质押物充足的优质客户和征信数据相对完善的优质客户。从产品来看,多为线上标准化产品,特别是税金贷等小额信用贷产品,全程可以线上操作,便捷度非常高,目前已成为中小微企业重要融资方式之一。
(二)农村信用社网点覆盖范围广,在县域支农支小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含农商行、农合行)营业网点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域,在填补乡镇金融服务空白方面贡献最大。虽然在大型银行业务下沉“掐尖”优质小微客户的冲击下,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县域金融服务相对份额有所下降,但它们与当地中小企业在地域文化、传统习惯等方面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和时效优势,对当地客户的资信情况、经营情况掌握得更详尽准确。此外,它们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及时响应客户金融需求,通过坚持错位竞争,加强业务创新,深耕小微业务,推出了很多灵活多样的产品服务,推动了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县域,且贷款利率在大行低成本资金的竞争压力下,也进一步下调。
(三)部分互联网银行依托科技驱动,成为县域金融服务关键“补位者”。互联网银行瞄准小微金融薄弱地带,利用其规模效应、科技优势,与县域政府、合作机构深度服务小微群体,并在这些细分领域保持或扩大领先优势。它们提供的贷款产品多为线上无担保纯信用贷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孤岛”的问题,缓解了县域特别是农村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以网商银行为例,2022年,网商银行与全国1,200个涉农区域开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合作,近50%服务客户来自县域。在江西省,截至2022年末,网商银行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现对江西涉农区县100%覆盖。2022年,江西省近130万县域小微经营者及农户获得数字信贷服务,当年新增用户中经营性贷款首贷占比超80%,有效提升了江西的金融服务可得率。
(四)县域信贷供给有所改善,但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仍值得关注。当前,县域中小微融资难的改善主要是针对抵质押物充足、征信良好的企业,这部分企业为中小微企业中的优质层,是银行扩大普惠金融的重点业务方向。但需要关注的是,仍有大量中小微企业因缺乏合格抵质押物,难以在银行获得贷款,或从持牌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额度有限,难以满足正常经营需求。此类客户的融资问题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二、县域中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信贷供给视角
(一)大中型银行信贷投放匹配度不足。虽然近些年大中型银行大力推进业务下沉和普惠金融发展,但由于大中型银行风险偏好低,风控标准设定较高,服务覆盖率和渗透率有限。一些起步低、规模小的一般型中小微企业,若没有土地、房产等优质资产抵押,征信有瑕疵,通常无法满足大行的准入标准。还有很多大中型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在贷款准入、贷款审批额度、特色创新产品落地、贷款审批流程等方面权限不足,很难适应县域中小民营企业“急、频、小”的部分周转资金融资特点。且大行过往由于监管对普惠贷款等的硬性要求,多依靠利率下浮甚至亏损的定价通过线上模式快速抢占标准化的中小微业务市场,业务模式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地方法人银行具备资源禀赋、贴近市场、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愿意也往往更能有效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成为县域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然而其开展小微金融服务仍然面临诸多痛点。如自身面临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资金不足问题,历史包袱重、不良贷款难以消化,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盈利减缓,资本消耗增加,资本得不到有效补充,抗风险能力不高,影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监管对资产质量、资金成本的考核要求未能充分考虑大中小银行体量、机制和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服务机制、经营管理模式面临重构,而很多地方法人银行面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金融科技实力偏弱、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服务中小微企业效能的发挥,服务水平落后于市场需求,在与大中型银行竞争中,它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获客难、留客难及利润收窄带来的经营承压。
(三)县域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滞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是小微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具有先天性的普惠基因。与银行不同,它们不吸收存款,主要以自有资金进行放贷,监管环境更为宽松,且放贷成本相对更高,可承担的风险更大,更易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特别是针对一些缺乏足够抵质押物的小微企业以及征信有瑕疵但经营良好的借款主体,它们灵活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更具适配性,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中重要的补充作用。但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下行、银行业务下沉、同质化竞争加剧,对此类机构产生较大冲击,相关行业进入增速放缓、风险增加的瓶颈期,县域机构数量锐减,而鉴于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省、市级机构亦缺少向县域下沉业务的动力,整体而言,对县域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四)县域担保体系发展不健全。融资担保是信贷供给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但目前部分县域担保体系发展落后,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担保需求,是亟须打通的融资梗阻。一是资本实力弱。多数县域担保机构的数量少、资本规模有限、资本总额偏小。因行业特殊性,担保公司资本金以财政性资金为主,民营资本占比低,由于财政和体制原因,资本金注入严重不足,缺乏后续资金补偿机制,而原有的资本金由于近些年经济下行等原因在担保业务中大多数已形成代偿,在没有充实资本金的情况下,难以和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贷款机构形成良性的合作。还有一些担保公司因无力代偿,与金融机构产生诉讼纠纷,导致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影响了当地中小微企业的正常融资。二是存在担保乱象。部分县域国有担保公司治理薄弱、管理混乱,存在对被担保企业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现象,如要求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超过真实需求的贷款额度,将多出款项借给其他企业或担保公司自身使用。中小微企业为了获得融资,也基于对担保公司的信任给予配合,而实践中常发生担保公司或其他企业不履行还款义务,但小微企业作为合同中的借款主体,仍需承担对金融机构所有债务,对中小微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三是专业人才缺乏。担保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县域对金融人才吸引力有限,导致担保公司识别、控制风险的能力欠缺。
三、县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改善建议
(一)引导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多层次、差异性的县域金融服务
1、在政策红利、监管体系方面充分考虑区域、机构的差异性,加快完善差异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特别是针对中小银行特点,在不良贷款容忍度、监管评级、资本补充等方面适度调整,适度降低监管要求,进一步释放中小银行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保证县域金融机构长期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各类型金融机构在县域金融服务方面形成自身差异化竞争能力。
2、大中型银行要在审批流程、授信权限、产品研发、考核激励等方面加强县域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加大线上产品创新,向农村地区下沉延伸,强化特色场景拓展,创新场景金融服务,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着力扩大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
3、小型银行特别是地方法人银行要与国有大行形成错位竞争,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优化营销方式、利率定价、产品特色。充分发挥自身决策链条短、区域情况熟的优势,因地制宜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努力打造地方特色足、灵活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体系。进一步优化微贷技术,从重抵押向重现金流转变,并持续提升小微企业客户贷款风险定价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产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使中小微企业潜在的有效需求得到更好的识别与满足,特别是应将更多力量和技术投入到线上标准化技术覆盖不到的客户和动态需求上。支持地方法人机构通过扩大内源性资本、发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加快农信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赋能县域法人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组织对县域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作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优化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坚持扶优限劣、分类监管,加强评级管理,对评级优秀的机构在融资、与银行合作、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2、鼓励地方金融组织通过增资扩股、合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引导地方金融组织立足县域产业特色,以契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充分运用业务灵活、接地气的特点,与传统的金融机构错位发展,或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做深服务市场、做精信贷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3、加大正向激励,鼓励引导省、市级地方金融组织加强对县域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综合其支持县域中小微企业情况给予优惠政策,提升金融供给的可获得性。
(三)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打通融资堵点
1、结合县域融资担保机构在支小支农、业务拓展、放大倍数、代偿支出等方面具体情况,建立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持续增强其资本金实力和业务发展能力,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风险补偿、企业负责人履职尽责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2、积极构建并壮大省市县(市、区)三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持续优化省市县(市、区)三级担保机构股权关系,构建分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再担保体系建设,通过股权投资、再担保合作等方式,对县域融资担保体系进行差异化补充。不断明晰管理层级、优化管理幅度,引导市级担保机构发挥在省担保体系中承上启下和区域带动作用,促进提升县域融资担保体系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运营能力。
3、完善县域担保公司治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引导督促担保公司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合规意识,提高稳健发展能力、服务县域经济能力,坚决惩治不合规行为。
(作者单位:1.安徽国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安徽弘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文颐.银行小微金融新均衡格局渐成[N].证券市场周刊,2023(04).
[2]尚福林,高亮.新发展阶段推进农商行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22(18).
[3]马延明,俱翠.推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下沉[J].中国金融,2021(11).
[4]陈前总.金融供给侧视角下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以广西北部湾银行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06).
[5]嵇少峰.中国银行业小微信贷如何优化调整[EB/OL].新浪财经,2023-04-19.
[6]杨德勇.解决县域金融关键问题的四点对策[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2-07-07(009).
[7]胡社英.着力提升县域金融机构服务能力[J].中国金融,2020(2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5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