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美丽浙江乡村试点发展现状调查 |
第736期 作者:□文/杜 瑶1 徐万浩1 杨 优2 姜奕璇3 张宁宇4 任山章3 时间:2024/9/2 9:31:26 浏览:81次 |
[提要] 浙江提出要打造一批“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未来乡村,而“两山”理论与未来乡村共同倡导既要生态又要经济,有助于未来乡村的发展,值得进行深入的推广与应用。本文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分析、二值Logistic回归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未来乡村的“两山”理论实践现状及村民满意度进行研究,总结未来乡村发展的优势,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两山”理论;未来乡村;发展现状;满意度
基金项目:浙江省2022年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论》(序号:568);2022年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生物学课程及教材研究》(序号:319)。通讯作者:任山章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3日
2021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数字化引领建设未来乡村。2022年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未来乡村建设提出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对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发展繁荣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统一。作为一种创造性理念,其中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是衔接美好生活和文明永续发展的理论线索,也将成为融合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点和实践方向,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对于未来乡村总体建设来说,生态建设非常重要,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未来乡村的建设现状如何,村民是否满意是对未来乡村生态建设成效的重要反馈,因此至关重要。为探索该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对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衢州市、湖州市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的村民基本信息、“两山”理论的实践现状、村民对所在乡村的“两山”理论实践情况的满意度、对实践“两山”理论的建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较为科学地归纳总结相关结论,反馈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两山”理论实践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更好地帮助村民了解相关政策的理论知识,普及未来乡村的深刻内涵,使此理论更好地落于实处,为民造福。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根据相关文献研究,问卷从基本信息、实践现状、对实践情况的满意度、建议四个方面进行设计;采用多层次分层抽样,对浙江省不同地级市进行分层抽样、地级市不同未来乡村试点村进行随机抽样,最终确定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海头村、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九峰山片区、衢州常山县芳村镇园区新村片区、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为问卷发放地点。
首先对收集到的问卷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对“两山”理论实践现状包括“两山”理论实践的具体表现、实践前后经济收入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现存的生态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列联表分析筛选相关因子,再将其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两山”理论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满意度的各项指标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分析各项因子对未来乡村村民对“两山”理论实践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实际发放问卷955份,回收95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06份,问卷有效率94.87%。运用SPSS软件,得到问卷信度克朗巴哈信度系数为0.775,大于0.7,表明问卷的内在信度较高,统计结果分析可信。
二、“两山”理论下未来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一)村民对本村未来乡村建设了解情况。未来乡村试点村内的大部分村民对自己所在乡村的未来乡村建设有所了解,村民通过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在内的多种途径获得未来乡村建设的相关信息,并不局限于口头宣传或传统的报纸杂志。这说明未来乡村的建设是有落实、有成效的。同时,我们发现仍有部分村民不甚了解甚至不了解未来乡村建设,因此未来乡村建设的普及度仍有待提高。
(二)“两山”理论实践情况分析
1、未来乡村实践“两山”理论的措施分析。对“两山”理论实践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未来乡村采用生态种植规划、植树造林、构建绿化带、打造生态园、营造风景线、垃圾分类管系统整治、河流等水域整治系统这七种方式实践“两山”理论,而在厕所整治、畜禽养殖、可再生能源、充电桩布设方面的实践较少。可见,未来乡村试点生态建设方式多样,但在基础设施、卫生、能源方面的建设有待完善。
2、未来乡村发展生态经济的措施分析。在生态经济方面,大部分村民都选择开办农家乐,其次是发展绿色生产、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未来乡村发展生态经济的措施丰富多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低碳场景建设良好。
3、未来乡村生态问题分析。在生态问题方面,大部分未来乡村并无严重生态问题,仅部分存在焚烧秸秆大气污染,公共厕所卫生较差,禽畜、水产等养殖业造成的污染,道路破旧不平坦、路面有垃圾,过度开垦生态遭到破坏,河流被污染,河面有垃圾,工业化影响村民生活导致水土环境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面积施用等生态问题中的几种。虽仅有部分存在生态问题,但仍需引起重视,这些乡村需在“两山”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明确其原因进行针对性整改。通过与村民的交流,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太快,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而环保成本高,人们普遍环保意识差,不愿意进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们对于村庄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二是虽然目前保护和建设生态的措施丰富,但是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亟待解决。
三、村民对“两山”理论实践成效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我们得出:认识到“两山”理论实践后感知生态环境变好的村民一般具有“对所在乡村未来乡村建设非常了解” “原住民常年居住在村中” “男性” “年龄在 31~44岁”四个方面特征。其中,就年龄结构而言,18~30岁的村民大部分认为生态建设后环境变化很大,31~44岁、45~60岁、60 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的大部分人认为“两山”理论实践后生态环境有明显变化,成效显著。
就地域而言,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两村村民选择生态环境建设后环境变好很多的人数占比较大。五个未来乡村试点村中的村民选择生态环境变好的人数占比都远大于选择没有变化和变坏的人数占比,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认为经过 “两山”理论实践,生态环境已然变好,说明“两山”理论实践成效较好,得到大部分村民肯定。然而,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海头村、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九峰山片区、衢州市常山县芳村镇园区新村片区、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五村中的村民选择生态经济建设后经济收入提高较多的人数占比都大于选择经济收入提高很多人数占比,说明五村的生态经济建设仍有待提高。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不同未来乡村之间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老年人和青年人对村庄发展情况不甚了解。
四、“两山”理论下未来乡村满意度分析
在满意度量表的分析中,我们首先进行信度检验,在证明该表信度较好之后,再进行后续的进一步分析。目前,部分村民对“两山”理论实践情况感到较满意,“两山”理论实践情况得到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乡村经济得到发展,并且基础设施更齐全,适合村民生活,但仍需继续发展,不断提高村民对未来乡村的满意度,增强村民在未来乡村生活的幸福感。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约2/3的村民对目前“两山”理论的总体实践状况感到较满意,且对我们设置的各项具体表现都较为满意。通过因子分析发现,生产生活因子是影响未来乡村村民对“两山”理论实践情况满意度的首要因素,生态因子是影响未来乡村村民对“两山”理论实践情况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五、解决方案
(一)针对问题,提出方案
问题一:宣传力度不够,了解不够深入
建议一:加强宣传力度,深入贯彻“两山”理论
没有树立牢固的理念,就没有坚定行动的决心。对于“两山理念”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应当加大对村民、村干部的“两山”理论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村干部对这一理论的认知水平,使得村民更好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自觉行动。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数据分析得知,不同群体对“两山”理论下未来乡村建设认识程度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群体,当地相关部门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对于村民,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渠道进行“两山”理论的科普与宣传,如在村文化礼堂举办“两山”理论的科普讲座,在当地电视、村里广播以及短视频平台进行相关的内容投放,使得“两山”理论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切实提高村民对“两山”理论的认知水平;对于村干部,更要以身作则、担当表率,定期开展“两山”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使得村干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的意识入脑入心。
问题二:区域性差异大,生态问题亟待解决
建议二:因地制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个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文化程度以及“两山”理论的实践现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本小组在调查过程中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访谈。比如,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具有绿水青山的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主要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对于资金相对充足,但粗放式工业化走在前头的发达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绿色循环经济,有效减少消耗、降低污染、治理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恢复绿水青山,又不失金山银山。各地在推进未来乡村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把符合本地实际和发展需要的部分,主动研究、精挑细选、积极转化、大力推广,形成独特的实践模式。加大政策扶持既有利于因地制宜落实各类生态建设方式,同时也是施加压力敦促改善现存生态问题,跟上时代脚步。
问题三:老年人口占比大,青年人才外流多
建议三:完善养老环境,振兴乡村人才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与人才大多选择离开乡村到城市发展,青年人才大量流失,村庄里较多的是老年人口,因此需要建设老年友好环境,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同时,目前部分未来乡村在人才上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不够,即使农村就业环境、生活条件相较以往已有很大改善,但与高素质人才需求仍存差距。
相关部门应当进行乡村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宣传,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两山”人才的作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与大城市同等的支持力度。同时,应加大乡村创业扶持力度,助力人才发掘乡村特色产业,有机增加乡村的就业岗位,切实落实乡村人才扶持激励机制,改善乡村创业创新环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一步推动“两山”理论在乡村的实践。
(二)找出共性,发挥优势。在对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衢州市、湖州市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进行实地调查后,本小组根据满意度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对于目前的发展建设现状是满意的,由此可知这些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在生态建设方面有很多可供借鉴和学习的优点,它们各具特色又具有共性,而其内核都是对“两山”理论的践行。
1、特色产业兴旺发达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未来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没有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就无法使村民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无法使村民的生活富足起来。比如,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依托径山茶资源发展农文旅产业,不仅利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八茶共舞”,推动“径山茶”品牌化,还加强径山茶宴等非遗活态传承与动态展示。并将茶叶元素融合于“数字乡村”建设,实施“茶多分计划”,建立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志愿服务的数字化积分体系,让积分链接村民利益和收益,激发村民“爱村护村”治理自觉,形成“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利用乡村的生态特色发展经济,创建“金山银山”。
2、绿色美丽的生态环境是未来乡村建设的环境底色。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坚持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未来乡村基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稳定的“双循环”。多采用拆、建、修的方式对乡村建筑、水文等进行微改造。比如,径山镇打造山水人文两条“风景线”,推进美丽城镇补短板项目,建成市政公园5个、口袋公园32个,38.1公里绿道串珠成链,启动美丽乡村提质扩面工程,打造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形成“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美丽田野”的全域大美格局。推进径山寺重修,打造径山诗路,聚焦精神富美,推进文化惠民,强化历史传承。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加快完成新路溪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整治、“美丽和鸽”建设等工程,培育提升“活力清水溪”等24个城乡融合示范项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3、采用内源式发展理论,乡村建设应从内部寻找发展资源,寻求地方参与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在产业方面,未来乡村建设因地制宜,从内部环境出发,挖掘当地优质的经济发展资源,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在壮大村庄特色基础产业的前提下,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入数字要素,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新型旅游服务产业,使村民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在环境方面,未来乡村依托村庄原有的自然环境基底条件,实行环境微改造,引入现代游憩设施。
4、借助“互联网+”新业态,保持住“绿水青山”不变色,创造无限的 “金山银山”。凭借“互联网+”把生态产业化作为发展新动力和发展新出路,打造未来智慧场景网络全覆盖,将智能技术普及推广到农村,借助数字农业基地、乡村电商直播新业态、发展智慧乡村旅游,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富民强国的增长点。
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中的共性有利于为其他乡村和未来的乡村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作者单位:1.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3.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4.杭州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Z/OL].浙江省人民政府政务网,2022-01-21.
[2]金艳红,李倩.“两山”理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探索[J].新农业,2021(24).
[3]张修玉.科学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J].绿叶,2022.275(09).
[4]孙永朋,方豪,朱婧,等.浙江未来乡村建设路径与模式探索——以德清县莫干山镇为例[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07).
[5]陈少林.未来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明——以衢州市余东村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2.32(04).
[6]RAY C.Culture,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rritorial Rural Development[J].Sociologia ruralis,1998(01).
[7]雷明.两山理论与绿色减贫[J].经济研究参考,2015(6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