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布局研究 |
第736期 作者:□文/侯建娜 王 寅 许 卓 杨婷婷 周 靖 时间:2024/9/2 9:35:10 浏览:80次 |
[提要]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关系国计民生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中国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本研究基于微观企业大数据,分析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需要加强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布局重点地区和城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经济集聚水平,引导这些地区和城市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发展不同细分领域的医疗器械产品,错位竞争,推动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医疗器械制造业;集聚区域;布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11日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们对医疗服务和保健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政府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监管和支持创新等手段,支持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蓬勃发展。根据国家药监局编制的《2023医疗器械蓝皮书》显示,在2017~2022年期间,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营业收入从7,374亿元增长到1.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高于整体制造业的增长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器械产业需要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持其发展,包括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组装和配送等环节。通过产业集聚,不仅可以实现这些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和高效协作,还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产品生产和配送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产业集聚还能汇集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促进知识交流和产学研合作,从而提升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能力。
当前,学者们主要将医疗器械产业布局的研究集中在单个省份,如江苏省、浙江省等。然而,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布局,特别是跨区域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仍然待深入研究。企业工商注册大数据包含了大量企业的注册信息,涵盖了行业、地理位置等关键信息。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全面的产业信息和企业分布情况,帮助分析人员全面了解不同地区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此外,相对于传统的实地调查和样本调查,企业工商注册大数据可以提供更全面、可靠的数据,更容易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分析。本研究利用企业工商注册大数据,分析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的区位特征,并建立变量指标体系,研究影响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区位的因素,提出促进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数据和方法
(一)研究数据
1、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发布的微观企业工商数据库。本文基于天眼查平台,获取源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属性字段包括企业名称、行业分类代码、注册时间、注册资本、经营状态、营业范围、经营地址等信息。截至2023年12月9日,该数据库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及以上且经营状态为存续的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样本数量为2,303家,分布在1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地区。
2、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截至2013年12月31日经营状态为存续且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企业属性字段包括企业经营地址、行业分类代码、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数量等信息。根据该数据库,2013年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一共有1,032家。
(二)回归模型和变量选取。本研究以地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为因变量。因方差远大于平均值,呈现超离散特征,不符合泊松回归模型的假设,需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来描述这种现象。
负二项模型具体如公式(1)所示:
lnλi=lnKi+offseti+β0+β1X1+β2X2+…+βiXi (1)
λi是Yi的估计参数,Yi服从泊松分布:
P(Yi=yi|Xi)=■e-λi,y=0,1,2,…,n (2)
式中,K为超离散程度,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α的伽马分布。当α=0时,该模型便成为泊松回归模型,Xi为自变量。本研究采用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如表1所示。(表1)
二、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布局特征分析
(一)趋向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集聚。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趋向于长三角(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环渤海(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珠三角(广东省)集聚。上述三大区域医疗器械产业企业数量有1,766家,占全国比例为76.68%。(表2)
长三角是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最为集聚的地区,一共有789家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占全国比例为34.26%。其中,浙江省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数量位于全国第一位。从长三角各省“十四五”规划来看,浙江省着力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链,围绕诊断、治疗、监护与生命支持、保健康复等医疗全链条需求;江苏省以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为方向,重点发展超声成像、离子束放射治疗等高性能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医用机器人、康复设备等,同时支持可穿戴式健康评测设备、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上海市着眼于保持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植(介)入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的领先优势,聚焦高端影像诊断装备、高性能体外诊断、医用机器人、特定治疗康复器械等细分领域,加快医疗器械的高端化、智能化、远程化、小型化、精准化和诊疗一体化发展;安徽聚焦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和治疗设备的发展。
环渤海一共有611家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占全国比例为26.53%,是仅次于长三角的中国第二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区。其中,山东省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数量位于全国第三位。从环渤海各省“十四五”规划来看,北京着眼于在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重点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植入耗材等特色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天津加快发展一维超声振幅波型/二维断层剖面图(A/B型)超声测量仪等专科诊疗设备,壮大植介入器械和高价值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突破人类免疫抗体临床检测试剂盒等高端医用试剂产品,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理疗床等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检测与诊疗辅助设备;河北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新型影像设备、核磁共振、心脑电图监测仪、体外诊断仪、植介入医疗器械等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山东瞄准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端影像诊断、先进治疗、精准检测、监测和康复等高端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辽宁研制光子计数CT、全数字化PET/CT、智能化MRI、超快便携US、复合一体化诊疗系统、智能放射治疗系统、消化系统手术机器人、检疫作业机器人、导航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设备。
珠三角拥有366家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占全国比例为15.89%。从广东省医药“十四五”规划来看,珠三角医疗器械重点发展体外诊断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医学影像诊断类、放射治疗类、医用电子仪器类、介入治疗类、骨科植入体类、口腔义齿类等医疗器械。
(二)形成广州-深圳、苏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多个集聚热点。从城市尺度来看,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趋向于深圳市、杭州市、衡水市、宁波市、北京市、广州市、温州市、台州市、苏州市、佛山市等前30强城市集聚。这30个城市一共吸引了1,569家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占全国比例为68.13%。在30强城市中,深圳、广州以及苏州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集群于2022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表3)
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早,在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命信息监测与生命支持具有全国层面的竞争优势。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与美国NASDAQ上市公司ANALOGIC合资成立的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最早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该公司开发出中国首台MRI(核磁共振成像)、首台螺旋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首台移动式CT、首台乳腺X线机、首台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等,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衍生出了2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的创始人李西廷,体外诊断龙头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浩、谢锡城、祖幼冬,血透仪器龙头宝莱特创始人燕金元等曾在深圳安科就职,安科因此被誉为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黄埔军校”。
广州拥有58所三甲医院,丰富的医疗场景和产业场景促进了广州医疗器械制造业产业链发展,在检验检测、高值耗材、生物制剂、器械设备、3D生物打印等细分领域具有全国层面的竞争优势,形成以达安基因、万孚生物、金域医学、维力医疗、迈普医学等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2008年以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科研院所落户苏州。自2009年启动建设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以来,已有自建载体60万平方米,聚焦心血管器械、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医学影像、分子诊断等。2022年,苏州市医疗器械产值超448.4亿元,同比增长11.9%,位列江苏省首位。
三、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Stata14.0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开展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
首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与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数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并且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可以推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对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数量具有积极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更多的工业企业数量意味着更强的集聚经济效应,为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提供创新需要的各种知识资源。
其次,外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并通过5%水平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外资的进入可以带来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促使产业进一步升级和创新。医疗器械制造业特别是技术密集的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受益于全球化发展环境。
最后,医药制造业企业数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并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对医疗器械制造业集聚具有积极影响。这一关系可能涉及到这两个关联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和协同创新等因素。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1)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是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地区,吸引了1,766家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占全国的76.68%。(2)深圳市、杭州市、衡水市、宁波市、北京市、广州市、温州市、台州市、苏州市、佛山市等前30强城市共吸引了1,569家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占全国的68.13%。深圳市、广州市以及苏州市在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3)工业企业集聚经济越强、全球化水平越高、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力量突出,越有助于吸引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加强支持重点地区和重点城市在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布局方面的努力。通过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经济集聚水平,引导这些地区和城市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特色,推动不同细分领域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这样的错位竞争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讯作者:周靖)
(作者单位: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添,余伯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研究——以医疗器械产业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9(03).
[2]郑建,何涛,钱文文,等.浙江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09).
[3]顾忠泽,刘宏,赵超,等.“十四五”时期江苏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1(07).
[4]李仙德,李卫江,李敏.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