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
第736期 作者:□文/李吉英 时间:2024/9/2 9:38:59 浏览:70次 |
[提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以滨州市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建立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关协调度模型并进行测算分析,进而得出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
基金项目:滨州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3-SKGH-011);滨州市202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4-SKGH-068)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2月13日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滨州市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对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地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模型选择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滨州市自身特点,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科技投入、成果产出、创新环境三个方面选取科技创新相关指标12个,从发展规模、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四个方面选取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15个,构建两系统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测算模型选择。选取滨州市2012~2021年的数据,采用组间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熵值法确定个指标权重,再借用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度模型进行测算分析。
1、标准化处理。为消除各指标量纲差异,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
Yij=■ (1)
逆向指标标准化:
Yij=■ (2)
式中,Xij为i年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 ,Yij为其标准化后数值,minXij和maxXij分别为各原始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i=1,2,3,…,10;j=1,2,3,…,n。
2、熵值法确定权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熵值法,先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和信息熵冗余度,再分别计算两系统的各指标权重。公式如下:
第j项指标信息熵:
ej=-ln(m)-1■(pijlnpij) (3)
其中,n=12,m=10;pij=Yij■Yij。
指标权重:Wj=(1-ej)■(1-ei) (4)
3、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综合指数代表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其值为各指标标准化值的加权求和值。科技创新系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Fm=■WiYi (i=1,2,3,…,n) (5)
其中,Fm为综合发展指数,Wi为各项指标的权重,Yi为人口和经济发展指标的标准化值;n为各系统指标数量,为15和12。
4、耦合度模型。在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确定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模型如下:
C=■ (6)
其中,F1、F2分别为科技和经济综合发展指数,C为两系统的耦合度。0≤C≤1,其值越大,系统之间耦合度越大,系统发展越有序,要素间相关性越密切。
5、耦合协调度模型。为定量分析两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好坏、良性作用的大小,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进行测度。其表达式为:
D=■ (7)
T=αF1+βF2
本文认为科技和经济两系统地位同等重要,故α和β均取值0.5。
耦合协调度D和耦合度C取值一致,介于0~1之间,其数值越大,表示两系统越协调。借鉴相关文献研究,将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划分为协调发展型、过渡型、衰退失调型三大类,其协调程度又细分为10个层次。
通过模型(1)~模型(7),对滨州市2012~2021年1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指标进行处理与测算。
二、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
(一)科技创新现状分析。科技创新系统从科技投入、成果产出、创新环境三个方面1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1、科技投入。2021年,滨州市R&D人员全时当量为19,917人年,在全省16地市中处于第9位,属于中下水平;R&D投入强度为3.34%,位于全省首位,高于全国平均值(2.44%),且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拨款比重逐年增加,近三年增加幅度较大,2021年达5.41%,较2012年的1.76%增加了3.65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近四年增加幅度较大,特别是2021年涨幅近一倍。
2、成果产出。2012~2021年滨州市科技成果产出均成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增长较快。每万人专利授权量2012年为0.29项,2021年增加到8.37项;技术市场成交额由2012年的1,465.0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24.37亿元,增加了近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012年为24.22%,2021年增加为42%,增加了17.78%。
3、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环境选用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单位数、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在创新环境方面,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近十年变化较小,人均量偏少,仅2021年增幅较大,较上年增加了0.37册/人;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单位数、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近三年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307个、15,771人和225家。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发展规模、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四个方面15项指标构成。
1、发展规模。滨州市人均GDP整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为53,536元,2021年为73,078元,十年增加了19,542元,增幅为36.5%,但近几年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比全国低8,292元,比全省低8,432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呈缓慢上升趋势,2012年为79,618元,至2021年为136,442元,年增长率为7%左右,相较全国、全省来说整体偏低。进出口总额增速波动较大,2020年为-6.6%,2021年为24.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分别为-16.8%和-23.5%;2021年稍有增加,为15.3%。
2、协调发展。近年来,滨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上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下降,第一产业变化较小,产业结构逐渐由“二三一”逐渐转化为“三二一”模式。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看,由2012年的12,181元增加到2021年的32,374元,增加20,193元,但从全省16地市看,2021年位于第9位,处于中等水平。2015~2021年,滨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滨州市2012~202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看,其值在1.8~2.7之间,失业率较低,就业状况良好。滨州市城镇化率变动不大,水平偏低,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91%,低于山东省(64.54%)和全国(65.22%)平均水平。
3、绿色发展。2012~2021年间,万元GDP能耗整体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能源利用率逐渐提高和产业转型改造的功效。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般公共预算节能环保支出占比虽波动上升,但上升趋势不明显。低碳化选取了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从低碳化水平来看,其数值不断降低,从2014年的62吨t/亿元下降到2021年的6.64 吨/亿元,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4、共享发展。滨州市人均文教卫生科学事业经费不断增加,从2012年到2021年增加了一倍多,从1,982元增加到4,005元,对教育和科技创新重视度逐渐提高。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变动较小,2012年为4.71张,2021年为6.72张,略高于全省(6.61张)、全国(6.70张)平均水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变动不大,2021年增长至4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4%)。2022年滨州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为山东省唯一入围城市。
三、测算结果分析
(一)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指数。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指数代表了科技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其值为各指标标准化值的加权求和值。由表2可知,2012~2019年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指数介于0.2023~0.3145之间,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中,R&D投入强度、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拨款比重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水平较高,科技产出和创新环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020年、2021年综合发展指数增加较多,水平较高,超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为0.6821和0.9409,处于山东省第二梯队位置。(表2)
(二)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2012~2019年,滨州市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均高于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发展水平偏高;2019年起均超过0.5,2021年达到0.779。2021年,滨州市新生优势加速凝聚。“四新”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0.8%、26.7%,分别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9.5%、51.7%,为产业加速转型提供有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8.0%,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0%。
(三)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2012~2021年,滨州市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在0.3521~0.6540之间,耦合协调关系不断优化,科技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有所提高。两系统耦合关系,2012~2015年处于轻度失调,D值在0.3521~0.3998之间;2014~2020年,D值在0.4234~0.5583之间,两系统由衰退失调型转为过渡型,由轻度失调变为勉强协调;2021年,D值为0.6540,两系统处于初级协调。2020年后,科技创新系统发展水平略高于经济系统,凸显了政府和社会对科技创新重视度的提高和投入的加大,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
四、对策建议
根据滨州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结合相关测算分析,应因地制宜采取高效、高质措施,促进滨州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科教兴邦。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结合城乡人口总量和分布情况,从生育的角度来改善人口质量。另一方面提倡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加强各级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和宣传,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提倡用人单位定期对农民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科技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人才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命脉与潜力,要不断提升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形成区域特色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优化。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根据滨州市工业基础薄弱现状和第三产业资源优势,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增加就业机会,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系统整体效应,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看成一个整体,推进科技与经济整个系统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玉琴.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
[2]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06).
[3]陈信.杭州主城区人口与建设用地时空耦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4]闫胜文,刘加珍.聊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学通报,2019.25(09).
[5]杨冰冰.我国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6]刘璐,逯进.山东省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7.29(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