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区块链+”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
第737期 作者:□文/刘 凌1 郭 凌2 杜伟伟2 时间:2024/9/16 10:32:56 浏览:115次
  [提要] 图书馆间合作和资源共享共建是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分析区块链技术特点和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痛点出发,提出区块链融合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在图书馆资源共享共建中的应用方式,为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业务拓展提出技术应用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0月17日
图书馆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机构,合作与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界一直以来的主题之一。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就是区域范围内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够有效统筹调配区域图书馆馆藏资源、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减少浪费、释放区域范围内图书馆集团效能。区块链技术特点及其融合新兴技术特性与区域图书馆联盟跨主体协作、多方写入应用场景契合,有利于区域图书馆联盟多方达成共识、数据可信共享、构建可信协作体系。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非对称密钥、P2P网络、共识机制、块链式数据、智能合约构建起区块链技术体系,非对称密钥体系实现去信任、P2P网络实现去中心、共识机制实现社群的统一、块链式数据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条约自动执行,实现去中心化的信任建立、保存和传递能力,具有多方共识、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技术特点。在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应用场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有利于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而区块链在发挥自身技术特点的同时,还融合其他新兴技术,服务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节点。
二、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痛点问题
我国的图书馆共享模式主要包括地域模式、类型模式、管理模式、资金模式、技术模式等,图书馆资源共享合作主要是政府组织、各馆参与,大馆主导、政府监督两种方式,具有政府的强参与性。北京市、宁波市等地区建立总分馆体系模式,进行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探索,但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管辖的市、区、镇、村级图书馆,高校、地方联盟等图书馆参与度还不够。图书馆资源共享良性发展、长久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需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将符合标准的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联动的合作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关系优化还存在以下几个痛点: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部分区域联盟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经费或牵头馆的经费,未能引入市场机制,不能形成服务、收益的良性循环;部分区域联盟“人治”色彩较浓,易受联盟管理组织变动影响,使得资源共享活动难以建立持续发展生态。
(二)内部信任问题。由于内部信息不对称、信息流转不透明,联盟内部存在信任问题,跨系统的区域联盟情况尤为突出,大场馆觉得付出大于回报,小场馆觉得不受重视,很多便利享受不到。
(三)确权激励问题。区域图书馆联盟数字化转型建设中,区域联盟各参与节点在信息服务、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数据贡献缺少数据确权,从而在下一步的资金、建设资源等分配中缺少参考依据,共建共赢缺少激励。
(四)设施异构问题。因数据标准、设施接口等原因,统一的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图书馆系统兼容性差,难以形成规模化服务;建设标准不统一,导致资源元数据、保存格式互不兼容,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发现和检索。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方式
技术的应用发展并非无源之水,一定源自解决问题的需要。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具有线下实体的共识关系基础,新兴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转型。图书馆资源共享数字化转型是将馆藏资源、关键设施等要素数字化,资源共享的业务流程、运营关系、全寿命周期等过程数字化,直达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末端,进行数字赋能,降低资源共享服务经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区块链具有融信息技术优势,释放“区块链+”效能作用,各技术应用既要贯穿资源共享“源” “传” “建” “用”等全过程,又偏重一域,在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来源、平台建设、数据传输、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方面构建可信协作体系。
(一)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构建数据可信来源。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但物联网采集的数据进入数据中心又存在被人为更改的风险,使数据可信可用性降低;而区块链虽可保证链上数据不被篡改,但其也有信任边界,信息边界就是区块链本身,上链之前的数据有被更改的风险。当前,各图书馆智能化改造、物联网应用已普及化,RFID条码、人脸识别等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管理系统、设施设备成为图书馆基础设施标配。作为物联网与区块链融合的代表,“物链网”研究已成为热点,在图书馆共享联盟场景,各类与图书馆相关的书籍借阅、典藏出入等线下服务业务数据都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实体数据,以机器采集真实数据源,依托物联网形成数据对业务流程实体的线下连接,利用区块链来保管物联网所采集数据的哈希码,建立图书馆共享实体业务到区块链链上虚拟空间的真实映射,人定规则、机器执行,从而保证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中线下数据采集真实可信,从源头上为信任协作、可持续发展、解决异构问题打下基础。
(二)区块链与5G通信融合建立快速传输通道。5G作为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具有高速度、低时延、广接连、超密集异构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新型网络架构等特点,支持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高可靠低时延(uRLLC)、海量物联(mMTC)三大类应用场景。作为底层网络通信技术,5G在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线上交易信任确立、虚拟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不足,区块链因去中心化存储方式,存在业务延时高、交易速率慢等缺点,两者相互赋能、相互促进,保障更多数据快速上链,提供通信安全保障,提升数据价值。区块链与5G通信在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场景应用,5G作为底层通信基础,一方面促进各图书馆节点智慧场馆建设,提高共享联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性促进VR/AR、全息投影、穿戴设备等虚拟现实沉浸式阅读体验,导航机器人、智能手环、语音导读、智能化检索等智能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场馆各类传感设备接入5G通信网解决内部物联标准异构性问题,馆员、读者、馆藏珍品等信息校验由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校验告警;另一方面共享联盟数据可信安全传输,让数据交易流通记录能够做到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充分反映流通各环节状态。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下,利用柜式自助借还书机,读者网上下达借阅订单、图书馆调配书籍、非接触式借还书籍成为线上线下联动解决图书借还的新方式,可运用区块链与5G通信融合拓展其应用,建设无人智能借还小站,满足疫情防控非接触式要求,又可成为区域图书馆联盟的便民服务点,运用5G边缘计算快速验证信息、区块链可信认证,提高图书借还服务质量。
(三)区块链与云计算融合拓展系统平台部署。针对已有业务,区块链技术作为“补充”而非“颠覆”,云计算在图书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中已经崭露头角。区块链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部署难、使用难、运维难已成阻碍区块链发展的现实问题。以身份管理、权限管理、资源管理、安全审计等为代表的配套功能不适合完全嵌入底层区块链实现,但又是区块链应用所需要的关键功能。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区块链即服务)以云计算为基础,通过融合区块链底层、集成开发工具、自动化运维、数字身份、跨链服务等功能,实现区块链底层和应用一站式开发与部署,适宜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链形式部署,可以把最领先的云端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一起应用到自身的优势业务中,为业务创新带来新的机会。云计算建设在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中能够汇集重要数据并减少基础设施,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入,并发展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不需要各个图书馆资源节点管理自己的数据中心,为资源共享业务带来更强的连接性、可扩展和移动性。在业务数据处理中,数据在完成区块链交易报文组装和签名授权后,通过协议库再进行数据可信上链,原始数据储存在“云”上,数据的Hash值上“链”,实现“云-链”数据关联,进行海量数据可信存储验证,保证云上数据不可篡改,解决系统平台部署、数据海量可信存储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信息的准确率和使用效率,激活信息价值。
(四)区块链与大数据融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资源共享建设包括馆藏资料、服务、技术和用户,产生的海量数据提取、整理、分发、使用都具有确权可信需求,大数据是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智能化应用的重要基础,是数据连接到数据智能转型的重要保障。区块链与大数据融合,综合物联网、5G、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从数据产生、传输、使用都具有确权可信,利用智能合约、边缘计算等方式进行数据智能化应用。在需求侧,通过用户注册终端占比、IP地域、浏览偏好等数据采集,为运营策划提供依据,提高优质资源辐射效应,逐步优化资源建设,根据区域书籍借阅分类、平台模块资源点击评分、分享推广等数据分析不同图书馆区域热点资源,调整平台各类资源占比,实现智慧型服务;在参与场馆激励方面,以数据业务作为内部激励,采用智能合约及边缘计算方式取代传统的数据协议,实现全自动化流程管理,自动检测数据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共享资源建设及运营中各场馆数据记录在区块链上,在资金分配、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区分,在部分共建共享工作上采用“挖矿式”领取任务,获得奖励与荣誉,推动数据真正按照贡献参与要素市场分配,更高效率地平衡相关参与方的利益;在资源建设方面,规范数据建设范式,进行图书资源建设分析和资源调配分析,避免书籍及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促进资源的有效合理布局,提升数据资源建设边际效益。
四、技术应用建议
区块链技术通过共享数据、流程和规则,以可信信息流为基础,可服务于生产协同、流通管理、产融管理、数字金融等经济环节,能够打通物质流、资金流,实现数据要素的可信互联,促进参与主体的可信协作。图书馆资源共享需综合考虑时间、人力、资源等各种因素,引入区块链赋能业务的路径更清晰、成本更优化、风险更可控,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在实践过程中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生态建设具有社会参与、市场联动的开放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不仅是图书馆联盟内部业务、信息协作的提质增效,更要与市场文化服务接轨,还需考虑共享业务数字化转型、各图书馆联盟扩展、建设良好共享生态等问题。
(一)技术融合助力资源共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时代,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热点趋势。图书馆资源共享将由基于数据利用共享转变为基于数据驱动共享,区块链技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大数据是基础,物联网是架构,云计算是中心,区块链传递价值。从解决图书馆共享实际问题出发,从内部改造到外部协同、从单点应用到全局优化,持续推动图书馆资源共享数字化转型,降低资源共享建设成本、提升效率、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在图书馆资源共享业务中实现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理、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
(二)统一顶层设计促进共享延伸拓展。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图书馆资源共享中,具有分布式应用特点,有一定的破除业务标准壁垒、解决相互兼容问题作用。但从长远发展,各图书馆联盟具有“区域到片区,片区到全域”的发展趋势和各平台间互融的需求,在平台建设上需要抓紧从顶层设计上研究、出台一个统一、规范、系统的平台建设标准,在区块链应用上需要将数据结构、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互融标准相统一,防止过度投资,引发新的业务碎片化、数据烟囱、价值孤岛。
(三)跨链联动建设资源共享良好生态。图书馆资源共享在内部各图书馆以联盟链形式部署区块链,在内部联盟提升效率、节约运营成本的同时,需要着眼信息、图书服务的全流程,形成信息、图书等资源来源到读者服务末端的良性闭环,特别是与其他社会联盟、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联动,各行业都有链上存证、链上协作、链上价值转移等业务场景,都有区块链的应用前景,在不同区块链平台中需要进行跨链操作,形成多链融合互通,实现多领域数据可信流转。同时,需要将图书馆联盟区块链部分业务接入区块链公链,实现服务公众、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
综上,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实现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有效手段。“联合体”利用地缘优势,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实现各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建设、联合网站建设、图书借阅、联合在线咨询、原文传递等资源共享。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运用提升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共建的质量效益,而区块链作为优化器,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将图书馆资源共享共建业务线上线下映射,加速共享业务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确权管理、互利可信协作,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单位: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陆军勤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嘉文,赵丽梅.公共图书馆价值共同体构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05).
[2]牛勇,陈松青.区块链与图书馆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04).
[3]郭凌,杜伟伟,刘凌,唐斌,李睿.基于物链网的军事供应链管理研究[J].国防科技,2021.42(06).
[4]左平熙.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逻辑与路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05).
[5]孙红蕾.图书馆公共数据治理的主要问题、概念框架与实践路径[J].图书馆学研究,2022(03).
[6]姚晓霞,高冰洁.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愿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2).
[7]史慧洋,刘玲,张玉清.物链网综述:区块链在物联网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学报,2019.04(05).
[8]只莹莹.5G+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0).
[9]翁晓泳.基于区块链的云计算数据共享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1.57(03).
[10]房永壮,王辉,王博.基于大数据共享环境下图书馆“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39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