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
第737期 作者:□文/魏玉东 时间:2024/9/16 10:47:08 浏览:195次 |
[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伴随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加剧了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本文基于DQP框架,将五大学习领域与学生就业质量相结合,通过打造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校企协同机制、以“巅峰谈判”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以全球素养为导向培养视角等路径提升学生DQP五大领域的技能,把就业能力提升与培养自身“硬实力”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岗位胜任力,更加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DQP框架;就业质量;胜任力
基金资助:2023年度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校级课题:“基于DQP框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3XJ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12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递增。据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人,比上年增长了82万人,预计2024年将达到1,187万人,创历史总量最高水平。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是教育工作落实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应当始终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综合能力,使其获得挑战性和满足感的就业岗位。就业质量提升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找到符合自己的兴趣、专长、薪酬待遇等的岗位,自我满意度较好;从学校角度来说,能够学以致用,专业对口,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学校赢得声誉;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能够持久胜任岗位,具有一定的竞岗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的技能性培养方面,倾向于高就业质量而非高就业率,培养学生高就业质量能够让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满意。基于DQP框架,指导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工作效能,培育全方位发展的大学生人才,实现高质量共赢模式。
一、学历资格框架(DQP)阐述
学历资格框架(DQP)的核心是围绕“大学生获取不同层次学历时被期望应知道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理论依据是成果导向,其核心之一是五大学习领域,即专门知识、广泛和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和全球学习。是以学业与毕业要求设置的参考点,阐述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毕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专门知识是学习专业领域内的技能和专门知识;广泛融合的知识是学生在本专业内除了专门知识外如何根据不同环境去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者跨领域的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技能包括信息收集分析、沟通、表达等能力;应用和协作学习主要是指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公民和全球学习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社会责任而言,关注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承担自己应尽的公民责任。依托DQP框架锻炼学生的就业技能和五大领域的综合能力,并且将提升职业能力融入到培养目标中去,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聘岗竞争力和定岗胜任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统计高职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本文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样本量:样本量=[量表最大维度数×(15~20)]×[1+(15%~20%)]。本量表最大维度数为17,计算出满足本研究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294人。由于本研究调研的样本为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和获取相对容易,本着满足最小样本的前提,尽可能地扩大调研的总数。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高职院校往届、应届毕业生及跟岗实习大二学生;(2)学生本着真实原则参加本调查问卷;(3)有求职或实习意愿者。企业方:本量表最大维度数为5,计算出满足本研究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86家。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具有独立法人的运营企业或单位;(2)有用人需求或用人意向;(3)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或就业。对86家企业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进行岗位竞岗力测评,对应聘人员的专门知识、广泛和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和全球学习等五个技能进行“打分”和排序,找到用人单位最需要应聘者掌握的技能和能力。
从调研学生角度来看,294名调研学生一半以上更倾向于就职知名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和新办企业的倾向较少。据调研统计: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期工资为2,500~3,500元,转正后工资普遍在3,000~5,000元,存在工资普遍较低,在招聘过程中学生收到的入职通知书普遍为销售或维修岗,技术含量较低,单纯依靠时间、劳力获取报酬,高职学生在原岗位找不到发展方向及晋升机会,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调研学生近一半有跳槽行为。大多数调研学生反馈求职质量不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不足,需要加强自身技能,以自身硬实力敲开高质量就业的门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幸福感和美誉度。
从调研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偏向于理论学习,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欠缺,很多应聘者为独生子女,抗压能力弱,心理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情绪性辞职或“整顿”职场。据调查统计,86家企业HR表示:“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发展方向不明确,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存有缺欠,毕业学生到了企业需要有一定时间过渡、适应,超过80%的HR表示最看重学生的应用和协作学习能力,占比最小的为智力技能。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应用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引导,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协作学习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过程中,应重点提升学生自身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以自身硬实力应对未来职场的形势,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三、DQP框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还关乎学生家庭及个人的幸福指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依次分解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提升五大领域的目标为导向,探索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逻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培养高职学生专门知识、广泛和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和全球学习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成立专业培育集训营,打造专业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专门知识水平。“学习共同体”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紧密关系以及共同的意愿、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体成员既是完整的个体,又共同为专业学习相互负责,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以促进学生个人和集体的专业学习。
成立专业培育集训营,通过集中的时间和资源投入,提供密集式的学习和训练,迅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潜力。同时,由一群经验丰富、专业领域水平高的老师教授专门知识,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定制化的专业学习课程,让专业学习滋生强劲动力。通过集训营可以实现实时反馈机制,有问题及时可以解决,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专业集训营具有集中学习和练习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相互竞争中共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通过规定的学习安排不断进步,进而提升获得专门知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实现渐进式提升。
围绕高职学生的专门知识与素养的学习,研究选取学生感兴趣和期待学习的专业课程进行研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引领者”帮助共同体成员分享学习经验、小组疑问互答、组织反思汇总,在共同体内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交流、相互弥补,提升学生的专门知识水平。
(二)建立校企协同分工培养机制,提升学生广泛融合知识的应用。校企协同分工育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模式,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匹配度和契合性,帮助学生跨领域融合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校企协同分工培养可使学校的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解决了学生培养倾向于知识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而缺少解决现场应用性问题的能力。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分工培养,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双方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等方面的培养,该方面更倾向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企业的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各专业要求均有涉及,要求学生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在社会就业形势下,对于专业的职业需求愈发迫切,但工作岗位之间存有密切的联系,如机械维修岗位不仅需要岗位的专门知识,同时需具备电气、电路等其他知识,只有在不同岗位上实践,对工作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自己的专门知识及自身能力,才能够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校企协同分工培养过程中,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的课程体系,即共同的基础常识、专门知识和职业技能,前半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后半段以实践锻炼为主,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广泛融合知识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三)开展以“巅峰谈判”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拓展学生智力技能的宽度。谈判本身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为了平衡各方的需求和利益,需要当事人共同参与谈判。“巅峰谈判”则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对分析的数据进行沟通,以自己的预期表达出来。克劳赛维斯曾说过:“达到目标的捷径就是那条最曲折的路”。任何目标并不是直达实现,而是不断地摸索、前行才能找到对方的底牌,以“巅峰谈判”为导向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思辨、博弈、协商能力,拓展学生智力技能的宽度。
“巅峰谈判”能够在培养过程中某个时间段,集中精力与各方进行辩论,通过与对手直接博弈,找到他人的弱点,进行果断回击。在“巅峰谈判”中培养学生收集对方信息、表达自己观点及实战能力,将信息收集分析、沟通、表达的能力利用“巅峰谈判”置换的形式,转换成实战的信息收集、问题解决和实践表达输出,使得学生在智力技能方面得到精准集中锻炼,能够更加契合需求单位,就业质量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四)建设高贴合度的跟踪、跟岗、定岗校外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应用和协作学习能力。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学生的一切外在行为和表现都源于学生的意识。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过多强调学生的服从和被动接受,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创新意识,善于在“现场”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
校外教学基地是落实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校外基地为载体,搭建学生跟踪实习、跟岗实习和定岗实习的高贴合度的教学基地,从大一开始安排学生跟踪实习,掌握实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大二期间安排学生跟岗实习,在企业岗位进行轮岗实训,通过跟岗方式,将所见、所学融入到理论学习中;大三期间开展定岗实习,以“真刀真枪”的实践方式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以“现场场景”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跟踪实习到跟岗实习的过渡,再从跟岗实习到定岗实习的飞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真实工作,引导学生在实习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解决遇见的疑难问题,以全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开拓自己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五)开展以全球素养为导向的培养视角,提升学生公民和全球学习胜任力。为了应对未来职业的挑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全球素养的教育势在必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国际教育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全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参与到人类发展中。帮助学生打开眼界,以全球的高度审视职业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开展对学生的全球培养导向,开设形势与政策或全球素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视角和跨文化议题,以专业课+热点全球话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研讨,用语言、爱与文化等共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深度参与,让学生体验自身对于全球议题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
以全球素养为导向,让学生超出身处环境认知世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采取积极的行动改善所处的状态,培养学习知识、应用技巧与思考、行为互为结合,提升学生跨文化和全球学习胜任力,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四、总结
本文基于DQP框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与五大学习领域相结合,通过打造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校企协同机制、以“巅峰谈判”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以全球素养为导向培养视角等路径提升学生DQP五大领域的技能,把就业能力提升与培养自身“硬实力”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岗位胜任力,更加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亚杰.基于DQP的世界港口与航线课程规范构建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
[2]赵亚杰,滕雪.DQP框架下校企协同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9.18(10).
[3]郑菲菲,谢宜君,吴茂春.后疫情时代毕业护生就业压力的横断面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