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庆阳市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效融合探索
第737期 作者:□文/李雪峰1 张兰亭2 时间:2024/9/16 11:02:56 浏览:281次
  [提要] 数字技术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庆阳市各县域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效融合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应从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数字农业科技攻关、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储备数字技术人才等方面寻求融合路径。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业经济;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庆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数字经济与庆阳农业经济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编号:QY-STK-2023A-021)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25日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特有的扩散和普惠效应,为数字经济和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庆阳市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虽已初见成效,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业数字化转型成果推广不力等瓶颈依然存在。本研究通过调查庆阳市农业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数字技术和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寻二者有效融合的基本路径,以期为庆阳市和相似区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庆阳市农业经济和数字经济现状分析
(一)庆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属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具有耕地与草地交错、农区与牧区联结的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与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1、农业经济效益分析。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一般通过农民收入、农业产值、粮食产量等指标加以衡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虽然近5年庆阳市人均GDP每年平均增加3,064.8元,年均增速为10.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3.3%,但由于经济总量底子薄,其与全国人均GDP水平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2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347元,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区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日常消费支出水平的决定因素,近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853.5元,累计增长38.5%,增量和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22年该指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0%,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收入差距更为明显。富集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带动庆阳市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稳定在50%左右,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使得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2022年庆阳市第一产业产值占比高达1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庆阳市的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等秋粮为主,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近年保持了增长态势,但2022年的粮食单产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9%,单位耕地产出不足。
2、农业社会效益分析。农业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仅用于衡量农民生活水平,也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近5年庆阳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5.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偏低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2022年庆阳市城乡收入差异系数高达3.1,农村居民收入不足城镇居民一半,而且近年该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消费带动更加乏力;全市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近年均在0.32左右平稳波动,但相对于稳定增长的消费支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近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2022年全市文盲劳动力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9%,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庆阳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1、大数据产业集群现状。庆阳市处于国内东数西算和“一带一路”国家西数西算城市的核心位置,是算力陆海通道的关键节点,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已初见成效。即将交付使用的集群算力资源池项目,可以实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庆阳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和数据要素流通平台上线,能够接入十多家异构云资源,形成协同省内、面向全国的一体化数据调度服务能力;国家西部数港、数据科创智城、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会同三大电信运营商搭建的高速直连算力传输网,实现了与全国重点城市全光高速直连链路,也形成了与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节点的“6-8-12-15”毫秒时延圈。
2、农村数字经济现状。从农业生产数字化来看,庆阳市的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近年呈现增长态势,但2022年全市耕地面积在全省的占比为12.8%,农业机械总动力占比仅为8.1%,且大中型农具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层次较低;全市2022年农村用电量比2015年增长了7.0%,但该指标在全省的占比却由11.1%下降到8.9%,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不及全省平均水平。从农民生活数字化程度来看,庆阳市农村已基本实现了电信网络全覆盖,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增长明显;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3.8%,农村快递路线长度年均增长29.6%;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计算机拥有量2022年比2015年增加9.8台,同期甘肃省该指标仅增加7.3台;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年均增长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庆阳市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庆阳市行政村的光纤和网络通达比例为 97.6%,固网宽带覆盖率为98.2%,基本实现了与城市同网同速。全国益农信息社的建立、“中国农技推广”平台的启用,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方便了农民的“买、卖、缴、代、取”等活动。
2、数字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工程建设,以及甘肃省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的上线,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庆阳市农产品基础数据采集,为推进农产品种植加工标准化、农业产业服务规范化和农产品销售精准化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各行政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已达到76.8%。
3、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庆阳市加大了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马铃薯复种、谷物复种、麦后移栽荏等技术应用初见成效,并实践了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种植模式,耕地产出有所提高。为发挥人才对科技的支撑作用,庆阳市将科技人员的基层抓点示范工作与职称评聘相结合,已有1,046名科技人员下沉农业一线,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示范点提供技术支持。
4、产业链式开发初见成效。庆阳市推广的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牵引、菌业为纽带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也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初步实现产业链闭合发展。正大集团的生猪和肉鸡产业全链闭合、中盛食品加工厂的出栏肉羊就地屠宰、圣越农牧的成功并购上市等,为涉农企业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二)发展挑战
1、大数据应用技术滞后。运用大数据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庆阳市政府和相关实体在基础数据的采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取得了基础数据,但运营能力弱导致数据处理质量难以提高,数据精确度不够。农村技术人才缺乏也致使数据补充和更新不到位,大数据使用效果欠佳。
2、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不够。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领域的智能装备研发、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使用、遥感和5G通信技术应用等相对滞后,农业产业中的信息技术含量并未与数字技术发展同步。庆阳市财政经费中每年专门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支出县均不足10万元,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农业设备普遍价格偏高,加之耕地质量等级低,高标准农田占比仅为28.8%,合作社和农户只能对高科技产品望而却步。
3、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庆阳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有51家,占比为13.7%,年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仅7家,龙头企业普遍经济效益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带动不足;全市符合国家“五有”标准的农业合作社占比仅为55.4%,合作社规范化程度偏低;全市迄今没有国家重点培育的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产出规模小,市场知名度低,依然存在“借标销售”现象。
4、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庆阳市每年平均有62.3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全市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平均不足7人,由于需要承担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从事专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更显不足,加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数字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短板问题依然存在。
三、庆阳市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效融合路径选择
(一)加大土地流转,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挖掘耕地潜力,各区县应充分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将土地对外承包,鼓励合作社和有经营能力的个人承包土地,实施规模种植和养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农业数字化发展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力度,实施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拓展农村业务范围,破解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融合的阻碍;应加大仓储物流设施投入,降低农产品储存成本,通过妥善保存降低有形损耗,保证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村电商平台业务量;应鼓励物流企业入驻农村,通过行业竞争提高乡村物流服务质量,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二)整合数据资源,加强数字农业科技攻关。各区县应依托国家和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整合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和各级财政支持的涉农科研项目成果,着力构建涉农数据库,并完善数据共享交易制度,健全数据安全防范体系,有效规避农业数据使用风险。为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各区县应密切关注现代科技前沿信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农业生产过程实施数字化管理。产前应借助遥感监测系统和环境分析系统研判生产条件,进行生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产中应使用先进生产设备,并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施肥、灌溉、杀虫等作业;产后应加强农作物安全和质量追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农产品从地头到舌尖的全程链接,以高品质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
(三)培育优势产业,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研究表明,增强农业生产和销售能力,对于拓展数字技术在农业经济中作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利。为此,庆阳市各区县首先应加强寒旱农作物产销管理,延伸拓展农产品产销链条,通过提升改造苹果基地、增加牛羊猪鸡等家畜饲养量、扩大果菜药和食用菌种植面积等途径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其次应积极招商引资,推动农业资源和资本对接,增强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能力;最后应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平台以及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农业科技示范点作用,鼓励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区域优势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引导企业和农户推广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培育新型农民,储备数字技术人才。培育新型农民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各区县应因地制宜搭建数字技术学习平台,定期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选取接受能力较强的乡村能人,讲授电子商务交易、现代物流管理以及智能化耕种等知识,并鼓励农民将新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为储备农村数字技术人才,首先应调整本科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涉农专业中开设数字技术课程,加大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课时;其次应健全人才引进和使用制度,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引导专业人才到农村就业,鼓励其扎根乡村;最后应通过完善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1.陇东学院;2.厦门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晓明.河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0).
[2]崔慧霞.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的需求、机制及路径[J].农业经济,2022(04).
[3]高天一.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4]黄庆平,李猛,周永,等.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国际模式、现实堵点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2023(03).
[5]罗千峰,赵奇锋,张利庠.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2(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8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