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资源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出路何在
第737期 作者:□文/周 晨 时间:2024/9/16 11:05:53 浏览:247次
  [提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的重要环节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是资源型城市实现中国式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环节,是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当前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囿,提出纾解路径,以期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16日
作为区域增长中心和空间集合,资源型城市以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特有的空间格局和制度环境作为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都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步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的红利消失、经济下行压力激增、人口结构存在不利变化等新形势,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能源资源过度消耗与依赖、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停滞、居民就业困难等诸多状况,极大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所谓的“资源诅咒”现象的出现。正是受单一性的资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导致城市功能上的单一,继而阻碍城市竞争力的升级,束缚城市经济转型的活力。因此,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出路关键在于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和提升,以此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实现根本性扭转。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
(一)“资源诅咒”的内涵和机理。“资源诅咒”属于经济学概念范畴,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抑制作用,资源富裕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其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资源富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甚至慢于资源匮乏经济体,呈现“富饶的贫困”现象。广义上来说,“资源诅咒”既包括自然资源开发产生的经济层面的不可持续、不可调和状况,又涵盖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系统层面的失衡现象。“资源诅咒”是经济学中的著名命题,它由Richard M.Auty在研究矿产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
综合国内外学者分析的“资源诅咒”假说,本质在于揭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负向关系。自然资源丰裕区域反而呈现出较慢的发展态势,凸显资源丰裕区域经济不协调、非耦合发展的内在状况。造成“资源诅咒”现象产生的机理存在多种解释。任歌等认为从“荷兰病”角度喻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现象。这一理论被广泛用来解释“资源诅咒”效应产生的机理并得到认可。谢继文等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促进了矿产业相关要素的投入,但对其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产生“挤出”作用,导致资源丰富区丧失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TORVIK解释了“寻租”现象与“资源诅咒”效应的关联,论述了丰裕的资源诱使人们从事“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造成资源收益的分散和浪费,导致经济增长变慢。此外,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工业生产技术的低水平、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及粗放使用都是资源诅咒的成因。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摆脱“资源诅咒”的关键。资源型城市相关资源产业难以避免陷入 “开发-建设-兴盛-萎缩-报废”的发展历程,资源性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核心,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前途。“资源诅咒”的形成机理和自然资源的非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依靠转型。而运用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转移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通过提升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劳动力熟练程度、培育企业家精神、强化组织管理水平等方式,推动资源型城市整体完成可持续转型。资源型城市只有减弱或最终摒弃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二、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囿
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资本性等特点,因此以人力资源变革为主导的内在转型比外在的推动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更具有长远意义和价值。多年来,资源型城市转型虽然获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距离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尤其在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囿尤为突出。
(一)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较低。资源型城市特有的发展特点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影响很大。资源型城市在早期发展阶段,资源的开采使城市人力资源构成既包含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也包含少部分工科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然而,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固有的人力资源构成逐渐显现短板,呈现出人员结构不合理、理念滞后等状况,从而影响资源型城市整体综合素质,束缚着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资源型城市特有的自然属性导致城市居民“重工轻学”现象较为普遍。资源型企业拥有企业所属的学校,地方政府也拥有所属学校,企业职工子弟学校与政府办学各自独立,两类学校联系甚少,教学设施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还导致教育资源发展失衡,直接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严重。相较于综合性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停滞、居民就业局限、信息堵塞、工作环境偏僻、薪酬福利分配不合理、人居生态环境不理想,特别是人口流动的速度逐年增加,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的不断流失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上成本的增大,也不利于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四)人力资源就业结构不够完善。与综合性城市相比,只有少数高校毕业生愿意选择前往资源型城市就业,他们中的多数主要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工作。一是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城市基础设施较差;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及待遇比较稳定;三是资源型企业所在城市生态环境污染较重,待遇不高。由此导致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紧缺,技术升级缓慢,管理方式和水平陈旧,阻碍了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
三、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探析
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是资源型城市实现中国式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环节,是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必须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
(一)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转变教育观念。新发展阶段开发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素质的基础在于转变资源型城市教育观念。导致资源型城市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是资源型城市在现实发展中对待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长期形成的“重资源、轻教育”的理念影响之下,资源型城市缺乏对教育功能的深刻认识,未能把教育作为推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生变量。资源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资源型城市面貌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资源体系认识的转变和思想理念的更新。既要注重加强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建设,注意挖掘、激活文化资源,重塑基层社会空间网络,大力弘扬资源型城市的社会主义文化;又要适应新发展阶段呈现的新形势新境况,加深资源型城市“终身学习” “知识致富”理念的再认识。培育学习型的家庭与社会,提升资源型城市职工技术水平和知识能力,并将所学技能运用于实践。
(二)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是重视发展教育与培训。第一,通过培育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项目,完善资源型城市人才培养工程,扩充资源型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逐步缩小资源城市和综合性城市的综合差距。为此,资源型城市必须首先增强职工基础教育。资源型城市为劳动者提供学习文化知识等的基础教育场所,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促进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提升。第二,积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以创新孵化基地、实验室等平台为知识创新提供环境支持,积聚更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入。第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发展厂矿职工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推动资源型城市协调持续发展,适应职工转岗就业、再就业与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需要。根据资源型城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秉持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实际,拓展多途径、多形式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城市发展转型留得住、用得着的专业人才。第四,构建劳动力培训体系,扩大培训体系覆盖面。健全完善资源型城市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首先是建设资源型城市相关适用型和实用型技术培训相关项目平台;其次是要面向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充分考虑转岗劳动力的存量、发展趋向、再就业与创业需求等因素分类制定培训策略。例如,对于中老年劳动者,应当将培训的重点放在解决基本生计问题,组织专业技术需求低的服务行业来开展培训。而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青壮年劳动者,他们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而对于这部分劳动者开展的培训应考虑长远,在固有的人力资本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第五,继续健全工矿业高等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城市转型接续更多创新人才,从而支撑和带动资源型城市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转型。
(三)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人力资源优化是诸多因素协调产生的结果,而恰当的激励机制是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手段。第一,立足资源型城市实际,系统规划人才激励政策,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人才激励政策影响力,重塑资源型城市形象,逐步缩小人才期望与感知质量之间存在的差距。第二,有效增强人才激励政策的回应性,着力提升人才满意度、人才激励政策认同感,改进与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内容。人才激励政策质量可分为人才激励政策价值维度的综合质量、激励政策内容维度的整体质量、激励政策周期维度的全面质量。例如,资源型企业应做到以竞争激励为先导,以利益激励为后盾,既增强人才发展的内驱力,又持续为人才提供公平合理的环境和机会支持,以此增强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更好发挥柔性引才作用。第三,以城市产业转型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政策共建共享机制,开拓网络智能人才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型城市与城市群间的人才共享。
(四)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是支持与保障体系建设。资源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本质体现在于城市保障体系的普惠共享。首先,要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当前资源型城市的实际状况有效规划,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目标及任务实现精准定位,在相关政策研究上精准施策,在配套方案上精准落实。其次,逐步完善资源型城市社会保障政策,并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尤其是提高旧工业区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效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例如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失业和工伤保险、基础教育等问题。同时,积极稳妥地实现产业转岗分流劳动者的救助帮扶工作。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之一就是去产能,然而企业去产能过程中就会产生部分下岗失业职工,转移和安置这些劳动者群体则成为资源型城市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政府需要处理好转岗分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鼓励失业职工进行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做好服务支持和政策保障支持等工作。
综上,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破除“资源诅咒”的关键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但是资源型城市存在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较低、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就业结构不够完善等症结,应尝试从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发展教育与培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支持与保障体系等四个维度着手,从而使资源型城市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有机统一,真正破解“资源诅咒”。
(作者单位: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Richard M.Auty.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s Curse Thesis[M].London:Routledge,1993.
[2]任歌,李治.“资源诅咒”与富资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问题[J].财经论丛,2009.144(03).
[3]龚秀国,邓菊秋.“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财经研究,2009.35(04).
[4]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外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0(09).
[5]黄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伊春市为例[J].林业经济,2017(02).
[6]刘丹,张倩.资源型城市质量发展的动机制及实现路径[J].学术交流,2022.338(05).
[7]赵建英.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问题,2021(11).
[8]赵永超.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界定、提升路径与实施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1.41(02).
[9]弓颖,薛东前,宋永永,等.黄土高原资源型城市文化娱乐业发展对经济转型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1).
[10]TORVIK R.Natural Resources,Rent Seeking and Welfa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7(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05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