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税征收探讨 |
第738期 作者:□文/汪志惺 时间:2024/10/1 11:26:05 浏览:891次 |
[提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发失业率上升的问题。在国际上,是否征收机器人税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文结合国际社会的讨论和实践分析机器人税征收的实际意义、征收的方式以及征收机器人税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否适合征收机器人税。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税;失业;税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2月7日
引言
2023年,美国人工智能研究试验室OpenAI发布了ChatGPT 4.0版本;同年,百度发布了文心大模型4.0版本。新一轮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超大规模的算法和机器深度学习将使得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2022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392台/万名员工,相比2015年的49万台/万名员工,增长迅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急速发展,智能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功能的应用将使得机器人在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应用使得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但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导致一大批劳动者大规模失业,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导致工作岗位的减少、失业率的上升,进而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税收具有调节经济效率、利于资源分配的职能。征收机器人税或许是一项可以调节机器人和人类岗位不平衡的一种手段,政府在征税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以弥补由于人工智能导致劳动收入急剧下降而造成的税收收入减少。从另一方面,对机器人征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阻碍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探讨机器人税征收的意义、征收机器人税的方式,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机器人税征收的意义
(一)降低失业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这导致一些重复性较高的机械化职业被机器人取代。向持有大规模机器人的企业征税,可以降低现有政策对自动化的激励,同时增加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
机器人税在国外失业率较高且机器人使用广泛的国家已开始引起广泛讨论,如韩国在2017年率先提出通过减少向自动化机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从而变相向机器人征税,韩国之所以提出向机器人征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2017年韩国失业率和失业人口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
此外,政府向机器人征收的税款可以用于向失业人群转移支付,如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技能培训等,从而减少失业人口。
(二)消除收入不平等。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加剧,劳动收入的不平等现象也在逐渐加剧。大规模的机器人等生产资料往往是掌握在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手里,自动化的应用使得资本家可以使用较少的人工以获取生产的商品,从而扩大了收入不平等的差距。此外,机器人现阶段主要替代的是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的工人,需要较高技术的服务业和高端的制造业的岗位被替代的相对较少,而本身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人群往往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要高于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使得本就收入不高的被机器人替代的群体形成的失业人口收入进一步降低,而这部分被节约的人工成本最终流向了拥有机器人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中,从而使得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税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消除社会分配的不平等,政府对机器人征税将会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并有效地帮助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人。
(三)调节财政收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机器人大规模生产导致人工成本降低,某些被机器人替代较多的岗位薪资水平将会下降,薪资下降导致个人所得税税收的减少,政府的该项财政收入将会减少。同时,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也会进一步要求政府增加社会保障,对政府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造成一定压力。
岗位薪资水平的下降或是由于机器人替代产生的大规模失业会导致居民的收入减少,从而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当消费水平下降时,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收入也会减少。
政府向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征收机器人税将从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将这部分收入用于补贴机器人大规模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社会稳定性。
二、机器人税征收的方式
机器人本身不是自然人,目前不具备成为纳税主体的可能性,对机器人的征税应当是向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并取得收益的企业征收。如果未来有法律规定机器人能够被赋予法律主体资格,则机器人可被当作独立纳税人,可按照企业法人的形式向国家纳税。在当前法律背景下,机器人税更多可能是向机器人广泛应用过程中的受益人征收,即机器人的制造商、使用者等获取收益的人征收。
(一)向应用机器人的企业直接征收机器人税。设计一定的征税原则向大规模应用机器人的企业征税,这种征税方式有点类似于财产税的征税方式,机器人作为企业持有的财产,政府向持有该财产的企业进行征税。这种税类似于我国的车船税,政府可以根据机器人的重量区间或是耗能区间设置相应的税率,向企业征收机器人税,对于非生产经营的个人家庭使用的机器人可以免征。这种征税方式相对简单,计算方法也比较清晰。
(二)向应用机器人的企业征收失业税。设计一定的征税原则根据机器人使用企业造成的岗位流失来计征失业税。计税的方法可以选择采用评估流失的岗位总数和岗位工资来确定造成失业岗位的总金额,再根据总金额确认相应的税额。这种方式需要评估企业由于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后造成的人员减少,从而计算税额,评估的过程相对复杂,岗位替代较难确定。
(三)对雇佣低端制造业工人的企业实行税收抵扣。这种方式类似于我国对于企业雇佣残疾人获得相应补贴的方式,政府可以针对当前机器人影响较大的低端制造业、低端服务业设置相应的税务抵扣,如果企业选择雇佣工人而不选择机器人替代人工,则会相应地获得一定的税收抵扣,这将使得企业在选择机器人替代人工时做出更多的税务上的考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失业率。这种方式计算较为简单,争议较少,但缺陷是并未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
(四)提高资本税。由于采用机器人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产生的盈利最终将会回到股权持有人手中,提高股息红利税以及股权转让的所得税可以使得这部分盈利缴纳更多的税款。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使得企业获利增加,失业率增加,对于该部分盈利的实际受益者提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弥补失业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对于减少失业率的效应不明显,需要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促进就业。
(五)对机器人的活动征税。机器人不是自然人,不会领取工资,企业也不需要为机器人缴纳社会保险。政府可以根据机器人每月的活动产出来计算确定其产生的价值,从而征收税款。该方式在计算时较难确定机器人的活动产出价值,在征税时针对性较强,可以将未产生生产经营活动和备用的机器人排除在外,同时取得的数据能更好地帮助政府判断机器替代人工产出的价值情况,从而帮助政府降低失业率。
三、机器人税征收的挑战
(一)不利于科技创新。首先,机器人税会增加机器人的成本,从而降低公司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公司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保持竞争力。如果机器人的成本增加,那么公司可能会减少对机器人的投资,转而采用其他更便宜的生产方式,这可能会阻碍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其次,这会减少开发和使用机器人的动机。机器人是现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如果机器人税使得机器人的使用成本增加,那么公司可能会减少对机器人的投资,这可能会阻碍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创新是创造高薪工作岗位的关键因素。实际工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如果机器人税阻碍了机器人技术的创新,那么可能会减少对高薪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对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对技术鼓励型税收政策往往会促进技术进步,如我国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鼓励了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但对机器人征税则增加了技术使用公司的税收负担,相应地限制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进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征税方式困难。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定义需要兼顾法律确定性、灵活性、前瞻性和全面性。在界定税收实体或个人范围时,需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从技术角度看,机器是一个网络系统,对机器工作的征税存在一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问题。从组织角度看,机器人与人协同工作,很难将人的工作与机器分开。此外,软件代理、网络爬虫、社交机器人和聊天机器人等软件机器人是否需要纳税也是一个问题。
设计具体的机器人税制也存在困难。即使能够确定机器人的定义和法人资格,具体税制设计仍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正反两方面效应大小、征税成本、税务竞争、双重征税和逃税避税等。此外,税收支持的对象也难以区分哪些是因技术而失业的人,哪些是自愿性失业的“懒汉”。因此,对于机器人的定义和税收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确保政策的公正、合理和有效。
(三)在发展中国家征收机器人税可能限制自身发展。当前机器人税被讨论较多的国家仍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机器人技术起步较晚,目前落后于发达国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获得更多高端人才。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也应运而生。例如,随着机器人的普及,需要更多的机器人操作员、维护人员等。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数据分析师、AI工程师等来开发和维护这些技术。机器人税的征收将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大于正面效应。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税制尚不健全,部分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于工人的社会保障和税收缴纳不健全,但由于机器人税导致部分企业负担增加,企业可能会减少对员工的招聘,从而减少新的就业机会。这可能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对机器人征税会使得本就不发达的高端制造业向着海外转移。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机器人征税,而和其产业结构类似的另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对机器人征税,可能会迫使本国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向着海外转移。所以,对机器人征税可能需要从多边角度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联合国、欧盟、经合组织等组织来协调各国的政策,避免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和税收歧视等问题。
(四)减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速度。有些行业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不得不采用机器人作业。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这些工作变得不再那么危险和繁重。例如,在制造业中,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危险的工作,从而保护工人免受伤害。
在许多领域,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如,在农业领域,机器人可以自动化地进行种植、施肥、除草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手术操作,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效率。
机器人的应用也加速了社会进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如在客户服务方面,智能语音技术和神经网络学习技术的应用使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并且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服务,不会产生服务疲劳,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机器人税的征收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行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以应用,而各国政府不得不面对随着机器人不断代替人工所产生的失业率和财政收入减少的问题。为了应对该问题,政府需要考虑通过机器人税的方式消除机器人广泛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机器人征税对于政府来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失业率的影响,政府还可以将这部分收入转移支付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失业保障。但同时,征收机器人税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限制技术发展、可能造成人才流失等。
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仍需要吸引这部分产业的人才和注重产业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尚不具备征收机器人税的条件,盲目征收机器人税会阻碍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需要关注其他国家对于机器人税的征收政策,并根据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和失业率情况适时做出调整。
(作者单位: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雪可.关于“机器人税”的文献述评[J].福建质量管理,2020(19).
[2]唐滔,李媛,胡晨旭.国内外对征收“机器人税”的研究述评[J].金融发展研究,2020(03).
[3]程杰,张雪梅.“机器人税”可行吗?[J].中国发展观察,2019(20).
[4]王婷婷,刘奇超.机器人税的法律问题:理论争鸣与发展趋势[J].国际税收,2018(03).
[5]Korinek A.Taxation and the Vanishing Labor Market in the Age of AI[J].Ohio St.Tech.LJ,2020(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