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研究
第738期 作者:□文/李昊祯 时间:2024/10/1 11:28:27 浏览:489次
  [提要]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可持续生计视角探讨脱贫农户生计发展问题,分析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面临的困境。提出实现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加强对脱贫农户的教育引导,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强化产业扶贫的后续扶持力度,提高脱贫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提高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重视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强化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户可持续生计;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29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创造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新起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自2015年起,国家精准提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至2021年,习近平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时六年,对于超过14亿人的人口大国来说,近一亿多人实现脱贫的成就举世瞩目。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成为关系到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一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现行政策以及脱贫战略成果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农民、农业、农村的重点已不再是“扶贫”这一层面,怎样使脱贫群体能达到生计可持续这一目标,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诚然,贫困这一现实问题是动态层面的,在以往精准扶贫的各个案例中可发现,由于政策目标约束、贫困群体参与率、各层级措施短视、以指标为目的等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如何能防止脱贫群体返贫,使脱贫群体全面提升生活幸福感,切实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精准采取相应措施,直击现实脱贫群体的难点,保障该战略成果,实现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
一、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
(一)相关理论形成。首次提出“可持续生计”概念的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其主张将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农户贫困,提高农户生活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在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生计的研究中,倡导人类群体将不同种类的资本、资源物尽其用,相互关联,并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应对外界突发状况的能力,主要是用于改善贫困群体的长期谋生活动的思维理念。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三农”与生计可持续关系做了大量定性与定量研究。
针对生计资本与相关策略研究,时保国、张茜、赵钱等从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视角,构建生计资本的评价体系,以此为特定群体的生计策略做出选择。郭立彭、贺梅英、陈诗雅根据农户自身特有的异质性,对其生计方式和技术偏好的不同进行分析,得出其行为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周升强、赵凯等利用相关地区调查数据对生计资本以及其稳定性做了相关耦合协调度研究。针对农户生计脆弱性,胡江霞、文传浩探讨了风险治理能力在农村移民可持续生计中的影响能力。石广洲、付少平通过对陕西省境内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生计状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当地脱贫人口生计脆弱性的不同因素。针对农户生计恢复力,蒙子钰、卢远、汤传勇等对欠发达地区农户生计恢复力做出测度,探讨了该地区长效发展机制及其调控措施。冀县卿、王琢、沈晓敏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实证检验发现土地流转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二)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可持续生计的要素,学者们探索并构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方法。该框架最早是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于20世纪提出的,名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其被广泛应用于农户生计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该分析框架显示,在外部生存环境脆弱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外部因素的变化下,农户生计资本以及其生计策略的不同选择产生相互影响,导致的生计结果对生计资本产生循环反应。其中,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的冲击使其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农户为了自身生计资本的积累使其选择生计策略产生变化,结果是该变化又相应地导致资本反应。而脆弱性环境是指能引起农户个人及其家庭群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风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因素等,而生计资本是农户基本的能力存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资资本。其中,自然资本是指能从中获取有利于自身生计的资源,如矿产、水源、木材等;人力资本是指农户家庭群体的劳动能力、健康程度、受教育水平等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金融资本是指金融资源群体之前的相互联系,比如工业资本、银行资本等;社会资本是指劳动者个体所存在的社会阶级及其社会地位对其能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源的能力;物资资本是指能维持个体日常运转所消耗的基本材料与工具等。结构是指相关的组织部门机构与法律法规、政策实践的运作过程。生计策略是指农户群体为应对外部脆弱环境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利用资产投入和不同生计方式找寻更高生计产出的过程。而生计结果是不同生计策略所导致的不同结果,具体体现在增加收入、提升福利、减少生计结果脆弱性、提高食品安全和维护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生计资本是农户群体的核心部分,环境的影响存在于整个运转流程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策略选择取决于当前的生计资产水平和环境。因此,该框架的运行反映了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基本组成要素和互动变化机理。(图1)
二、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难点
(一)区位因素制约,自然资本欠缺。农户的生计水平发展程度主要依靠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首先,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若不能利用当地独特的区位因素打造属于自身的发展优势,极易对当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对大多处于刚脱贫或正返贫的农户来说,其所处的地理条件以山川、丘陵、高原地区为主,当地的自然资源极具脆弱性,且资源种类匮乏,难以可持续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贫困村落的隐蔽性,当地的交通条件极不便利,与外界信息源互通力差,易造成信息落差和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最后,由于现代化肥、农药等化学类除虫除草物品普及使用,也未能及时引进科学绿色的农业生产和垃圾分类的方式,使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据数据显示,农村耕地与农业用水污染程度已逐渐严重且目前乡镇相关部门无较好的应对措施。
(二)特色产业欠缺,农户脆弱性程度较高。目前,已完成脱贫攻坚的村镇虽已建立了适合自身的相关产业,但由于产业链发展起步较晚、工种较少、产业附加值少且技术程度较低,难以留住高技术人才,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虽有个别企业与高校在国家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下完成了与贫困村镇的“一对一援助”项目,但大部分贫困地区还是缺少自身的特色产业引领,相关的人才与技术支持较为匮乏,难以形成大规模、高质量、体系化的地区农业经济产业,相关粗放型产业带动能力较差,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因此,大部分贫困地区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户返贫程度不一,脆弱性程度较高。
(三)人力资本移位,农户内生性动力较弱。不同地区脱贫农户受当地教育质量的影响,大多出现学历不高、年轻人少、老龄化严重、专业农作知识欠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差等问题,缺乏必要的生计技能培训机会和条件,个别地区出现严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因此,在一些国家级重度贫困地区的村镇中更易出现相关现象。在外部环境中,由于大部分贫困村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卫生医疗条件较差,部分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低且并没有一技之长,主要是依靠当地政府政策的扶持勉强度日,极易返贫。在内部环境中,贫困农户缺乏内生动力,其自身应对外部自然条件和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较低,思想和能力的制约使这个群体仍旧与基本的生存条件相抗衡,难以进入可持续生计发展的行列。
(四)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投入资本机制欠缺。村镇产业除了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持,也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注入。但目前的情况显示,在国家层面中,我国财政涉及“三农”相关的资本投入虽逐年增长,但与目前农村脱贫的现状相比仍然有限。只有个别产业基础好、发展快、经济条件高、有人才引进的模范村镇可以享受较好的政策帮扶,大部分刚完成脱贫的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较普遍,且当地相关的财政制度欠缺,大部分农户难以提供足额的抵押担保,只有量力而行,这就影响了相关村镇个体经营者的主动性和产业规模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一)因地制宜,创造支柱型产业。对于大部分脱贫村镇而言,最主要的资源无疑为耕地,无论是发展产业转型,还是壮大集体经济规模,都必须立足于土地这个主体。面对土地资源,如何做到高效流转,实现增值增收?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实现区域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对于资源禀赋型、产业型村镇,其内生动力强劲,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可以延续自身特色,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通过合理规划来优化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来推动区域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还是以科技为动力实现传统手工业转型,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模范代表。另一方面对于贫困村镇,其不仅区位因素不占优势,在资源、产业和相关政策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该群体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和农业经营为主,依靠国家帮扶政策和相关低收入保障,仅可维持脱贫层面,有极大的返贫的可能。应按照“四不摘”的要求继续巩固脱贫成果,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的就业引导渠道,使农户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可以开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前提之下将耕地资源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整治,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式经营,也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产出多种用工需求。
(二)多措并举,加大培养乡村人才。目前,大部分的贫困农户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村镇干部的学历也青黄不接,知识水平层次不齐,由以往经验可得,依靠贫困村镇自身培养人才的途径异常困难,难以有效应对新技术和新业态带来的社会风险。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就要加大对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加强对脱贫农户的教育引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使其能够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要强化产业扶贫的后续扶持力度,提高脱贫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当地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培训农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提高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方面完善相关“三农”融投资政策。一是在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不同渠道引导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资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二是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宏观调控的总体趋势下,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领作用,让农户有底气、有实力投入稳定生计的大业中。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政策传导机制作用,在持续增加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入。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IFD,2000(05).
[2]时保国,张茜,赵钱,等.城市民族社区居民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研究——以北京市门头社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4).
[3]郭立彭,贺梅英,陈诗雅.农户生计资本对不同偏好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2).
[4]周升强,赵凯.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的耦合协调分析——以宁夏盐池县与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02).
[5]马国璇,周忠发,朱昌丽,等.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分析——以花江示范区峡谷村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03).
[6]胡江霞,文传浩.生计资本、风险治理能力与农村移民的可持续生计——基于三峡库区的调研数据[J].南方人口,2021.36(05).
[7]石广洲,付少平.衔接过渡时期脱贫人口生计脆弱性与返贫预防对策[J].统计与决策,2023.39(03).
[8]蒙子钰,卢远,汤传勇,等.欠发达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测度——以广西凤山县为例[J].山地学报,2023.41(04).
[9]杨钊,朱其静,刘昌琪,等.共同富裕目标下廊道旅游地农户生计的脆弱性变化及其调控[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2).
[10]郑明艳,冯骁.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0).
[11]冀县卿,王琢,沈晓敏.土地流转能够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FPS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287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