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财会/审计
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
第738期 作者:□文/张嘉桐 闫 禹 时间:2024/10/1 11:53:48 浏览:1771次
  [提要]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审计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试图从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审计风险;财务舞弊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20日
引言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但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审计风险。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企业不仅构建了平等、公开的管理体系,而且塑造了企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使企业形成新型的经济形态,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但在市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互联网商业模式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审计风险,导致企业可能在审计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如相关审计制度不够完善、审计措施不能完全执行、法律制度存在不统一、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企业需通过改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协调能力、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等方法,来应对审计风险。
一、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概述。互联网商业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与传统商业模式相结合来实现企业盈利和价值创造,具有创新、盈利等特点,但易产生高风险的商业运作模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许多企业利用这一模式来不断创新。有学者认为,多数企业倒闭的原因是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未能制定合适的可持续战略来创造企业收入。由此可以推断出,商业模式选择是导致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可利用商业模式来制定战略和标准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使企业从中受益。互联网和商业模式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技术发展与市场规律的体现,这不仅仅展现出低成本与高效率,还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思维模式。互联网促进了商业模式的新型发展,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创造。当前运营成本的不断提高刺激着企业的创新和改革,向互联网商业模式转变,对企业影响深远。
(二)审计风险概述
1、审计风险含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1996)中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在审计结束时并不能以数字形式呈现出来,因为审计人员对所发生的风险并不知情,所以审计人员要对相关审计风险加以分析。审计活动存在许多风险,受到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故要根据存在的不同审计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审计风险成因。第一,随着企业的创新与进步,社会中仍存在许多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在科技进步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上监管不到位,会导致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可能存在误差和争议。第二,由于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会超出传统的审计范围,此时需要更新审计方法,但许多审计人员仍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未能针对不同特点来采用创新、多样化的审计方法,导致审计实施的过程缺乏规范性。第三,审计不仅要评估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而且要研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若被审计单位中有关审计方面的资料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难以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第四,审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人才,审计人员在审计领域的视野不够宽阔,综合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第五,相关审计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为审计工作的执行增加了难度,审计人员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针对一系列不同原因所产生的审计风险,要提出相应的审计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二、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企业在财务报表层次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会导致企业面临许多困难。有多种情况会产生此风险。
第一,管理层重视不够。企业管理层为获得更大利益,在财务报表中错报财务数据,通过虚构材料采购、虚构产品等,实现收入大幅度虚增,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形成虚假业绩,进行虚假宣传,导致财务指标失真,给利益相关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从而欺骗并误导利益相关者,使其做出不准确的决策。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相背离,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
第二,企业的控制环境不强。企业中缺乏足够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有所欠缺,会导致企业的控制环境存在重大缺陷,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可能无法准确报告,从而加大重大错报风险。同时,被审计单位治理层架构不合理,控制环境也会有所弱化,进而影响企业相关财务信息的稳定性及企业盈利能力,造成重大错报风险。
第三,信息系统风险。很多企业采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各项工作流程均通过信息系统操作完成,产生的大量数据也通过信息系统来存储。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让管理层凌驾于制度之上,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加以约束或者滥用信息系统,比如对信息原始数据的虚假录入、利用系统漏洞造假、篡改系统授权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例如,大多企业系统主要分为前端App和后台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前端可能通过伪造虚假交易痕迹来伪造经营业绩,从而产生重大错报风险;后台可能通过篡改采购、生产和派单数据等方式调整成本,导致财务数据的不准确性或不完整性,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又因为利用信息系统造假产生的痕迹比较隐蔽,审计人员也很难发现,更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第四,企业发展不稳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对产品需求量高,门店快速扩大,使设备、房租等方面产生很大成本,加之对存量客户缺少深入分析、企业内部人员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等原因,导致企业发展不稳定,而管理层可能会因此感到压力,试图通过操纵财务报表来传递一种更加乐观的业绩表现,以维护投资者信心或确保资金来源,给企业发展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进而产生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于期末账户余额或财务报表披露相关的某类交易、事项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一,收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企业可能会通过造假来获取更多收入。当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后,企业会更关注利润增长,而关注利润的前提是要知道其销售额,销售额等于销售量乘以单价,故企业可能会从销售量上造假,如果根据企业公示的数据所计算出来的销售额远远大于实际产品的销售额,这不免使审计单位等机构对交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随着企业线下零售门店及网络店铺数量的增多,店铺所产生的收入也不能急剧增长,不会有大幅度提升,但如果企业所获得的收入很高,这也会令人怀疑可能是由于收入造假虚增而导致的,从而产生收入认定风险。
第二,销售费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在虚增收入的过程中,为隐瞒收入虚增的情况,也可能会增加其销售费用。例如,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会投入大量广告,通过虚增广告费用产生销售费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新零售互联网商业模式在运营初期会利用广告来为企业获利打下基础,如果此时企业收入迅速增长,难免会怀疑企业在利用广告方面增加销售费用,从而给投资者传递错误信息,使他们认为企业发展得很好,加大对企业的投资,这种行为恰恰增加了销售费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由于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选择的检查方法或检查程序存在不足或缺陷,导致审计师无法在审计过程中完全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够仔细、审计程序关注程度不够等原因,很难发现财务报表或其他相关资料的异常变化,无法看出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大检查风险。此外,如果对审计技术信息方面的培训投入不足,没有专门的规划,而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存在缺陷,可能使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或漏报,进而产生检查风险。
为了降低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合理设计审计程序并充分配置审计资源;同时,被审计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三、企业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面对内控环境不强、企业发展不稳定等风险时,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改善企业的内控环境。企业内部相互制约,合理控制财务,对可控范围内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可能的财务舞弊行为,进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遏制财务弄虚作假等问题。内部审计对于企业来说是促进企业扩大发展的方式,也是企业各部门互相监督的凭证,使财务内部控制更加有效,促使企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审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责任也日益繁重,但目前审计人员所展现出来的素质与审计工作发展应具有的专业素质还有很大差距,要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才能为降低审计风险奠定基础。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面对管理层不诚信、巨大利益的诱惑等,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遵守《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客观、公正,对工作持有专业谨慎的态度,还应遵循保密性原则,在审计报告中对重要事项进行标注,围绕企业的目标,以负责的心态来开展工作,提出审计建议,深化审计内容,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带来效益。
(三)优化审计方法。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意义重大,应优化审计方法,对审计工作进行合理、深入研究,来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达到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改进审计方法,要合理整合审计资源,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突出审计重点,优化审计流程,增强审计效率,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在审计工作中,优化审计执行工作流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流程的优化可以直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构产品业务等方式进行虚假交易,虚增营业收入,增加企业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就需要完善工作流程制度,严格按规定执行,减少弄虚作假的可能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切实降低审计风险。优化工作流程,也可使审计的后续操作更加简便,使审计工作有据可依,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四)加强信息系统审计。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需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存储和调用,因此在进行这类企业审计时要加强信息系统审计。如果出现管理混乱、权限不明、肆意篡改数据等情况,应高度重视,以防范财务舞弊风险。在审计信息系统时,既要关注系统的硬件设备是否过关,也要对系统内控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还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在审计时,审计人员不能因为被审计单位采用信息系统而轻信数据结果,相反,更应该关注信息系统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及时识别因人为篡改、权限滥用等问题而出现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时,审计人员应该注意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是否符合准则要求,做好控制测试,如果只虚增收入而忽略成本便容易造成财务报表的失衡,因此审计人员应该注意被审计单位财务的整体平衡性和系统性。
(五)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审计工作需要在法律环境中开展并执行,法律法规是否完善会影响审计工作实施的时效性,通过健全审计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经营发展,可以起到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
完善审计监督体系,提升审计职责能力,规范审计监察行为,丰富企业审计内容,扩大审计范围,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整改力度,企业将会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防范企业各种审计风险。健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问题发生的主要责任,加强相关部门监督,企业违法行为会减少,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的企业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各种审计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审计行业面临着改革与变化,但审计风险仍然存在,要想减少审计风险,还需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过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优化审计方法、遵守审计准则、加强社会及法律监督、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等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通讯作者:闫禹)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
[2]李立.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上海商业,2023(09).
[3]张照民.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风险成因及有效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2(36).
[4]张真.价值链视角下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22.
[5]时现.优化审计协同机制提升审计监督质效[J].中国内部审计,2023(10).
[6]陆斌.审计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J].经济师,2023(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2878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