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跟着古人学识人管理智慧
第738期 作者:□文/刘 伟 时间:2024/10/1 11:57:44 浏览:168次
  [提要] 用人不易,识人尤难。历史上因为识错人导致事业受挫、国家衰败的事例比比皆是。识人失误犹如家族遗传病,从古传到今,严重影响着国家兴盛、单位发展与个人幸福。三国时期刘劭总结的识人“七谬”是对古代识人失误“众生相”的精炼概括。针对识人失误,古人提出了“六征”识人法、“八观”识人法、“九征”识人法等治理良方。以史为鉴,用好古人识人良方,对今天选好人用好人、推动干部人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七谬”;“六征”识人法;“八观”识人法;“九征”识人法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2月2日
用人不易,识人尤难。南宋哲人陆九渊曾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司马光也感慨:“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历史上因为识人不准、用人失误导致事业受挫、国家衰败的事例比比皆是。识人失误犹如家族遗传病,从古一直传到今,严重影响着国家兴盛、单位发展与个人幸福。准确把握古代识人失误“众生相”,归纳提炼古人识人的良方,可以为今天更好地推动干部人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识人失误“众生相”
纵观历史,识人易犯哪些错误,有怎样的原因,对此古人多有总结,其中三国时期刘劭的总结尤为凝练。刘劭在其代表作《人物志》中描述了识人容易出现的七种谬误。“一曰察誉有偏颇之谬”,即考察声誉有以偏概全、偏听偏信的错误,也就是对自己听到的虚言、看到的虚相不作客观分析就武断下结论。“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即接人待物会受到个人主观好恶的影响。如果邪恶之人的长处正好符合顺应自己的长处,就会觉得情投意合,忽略其邪恶;如果善良的人身上的不足恰恰是自己所厌恶之处,就会觉得志趣不投,忘记其善良。“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即审度心志容易出现对心志大小把握不准的错误。刘劭认为,“志欲弘大,心欲嗛小”,意思是,志向宏大才能担负重任,谦虚小心才能防止过失。考察人才时,要对其心志大小作具体分析,避免误判。“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即品评人的素质有分不清聪慧早成与大器晚成的可能。人的成才时间有早晚之分,有“早智者浅惠而见速,晚成者奇识而舒迟”的现象。这告诉我们识别人才不要过早下结论,不要因年幼无华而轻视、因年高晚成而嫌弃,否则容易出现失误。“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即辨别人才类型有对同类人才相敬或相争的嫌疑。刘劭指出,“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意思是,性情相同而才能有别,则相互援助并相互依赖;性情相同而能力相当,则相互竞争并相互损害。这告诉我们,识别人才一定要辨别清楚对待“同体”之人的微妙心理和变化规律。“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即评论人才可能犯提携“富贵遂达”而压制“贫贱穷匮”的错误。“富贵遂达,势之申也”,富贵亨通发达的时候容易为人认同得到重用;“贫贱穷匮,势之压也”,贫贱穷困潦倒的时候难以被人发现,容易受到压制。古人说的“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就是这个道理。“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即观察奇才容易犯识别不出“二尤”的错误。“尤妙之人,含精於内,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尤妙之人外表平淡,不爱伪饰而内心精明,尤虚之人夸夸其谈姿态优美而内心不实。这告诉我们,选人用才不能误用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而遗漏了踏实能干、朴实无华的人。
刘劭的“七谬”概括,体现了识人主客观两方面易犯的错误。就主观方面而言,就是识人者有“偏颇” “爱恶” “同体之嫌”的天然倾向,导致识人容易出现失误;就客观方面而言,就是被识别者在心志大小、成才早晚、类型各异、情势申压、“二尤”表象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状态,这些状态又交叉在一起,导致识人失误。
二、识别人才有妙法
识人出现失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识人误区,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哪些识人方法呢?
(一)识人方法
1、文王“六征”识人法。《礼记·文王官人篇》记载的“六征”识人法,是周文王选拔人才、考察人品的一套完整的鉴别方法,也是史书记载的比较早的识人方法。“六征”一是“观诚”,即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没有诚信的人,根本靠不住。二是“考志”,就是考察度量一个人的心志,看其志向是否远大,是否能坚守心志。大志向的人,沉静谦逊,谋事深远;而没志向的人,容易小事偏执,傲慢谄媚。三是“视中”,就是观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圣人被褐怀玉”,圣贤之人可能穿的是粗布衣服,内心世界像美玉一样无暇,而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内心世界肮脏丑陋。四是“观色”,“观色者,观其外色也”,就是观察一个人的外部表情,通过观察外在神情透视其本质。譬如,豁达乐观的人常和颜悦色,敏感多疑的人愁眉苦脸,气量狭小的人容易愤怒,悲观懦弱的人容易消极。五是“观隐”,就是观察一个人隐藏的真实想法。人有两面性,许多人常隐藏本来面目使人难以窥其真相。譬如,有人不富裕却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有人学问不深却喜欢吹嘘彰显自己厉害,这在识人中不可不察。六是“揆德”,就是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德好的人,知进退、懂礼仪;品德败坏的人,横行霸世、难以相处。
2、《吕氏春秋》“八观”识人法。《吕氏春秋》“八观”识人法是古代管理者识人的基本方法,源自李克的“五视”识人法。《史记·魏世家》与《资治通鉴·周纪一》记载,魏文侯在用魏成还是翟璜为相的问题上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提出“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个方面的选人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平常与谁亲近,富裕了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显贵了举荐什么人,穷困时不做什么事情,贫贱时不取什么东西。魏文侯最终确定魏成担任国相,因为魏成千钟食禄有九成都花在为国家访求贤人方面,其所推荐的贤人国君尊他们为老师,而翟璜所推荐的人才国君任用他们为大臣。二人境界能力高下,从“富视其所与” “贵视其所举”中可以一见分晓。
在继承李克“五视”识人法的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八观”识人法。“八观”一是“通则观其所礼”。古人认为,无所阻塞叫通。看一个人,就是要看他通达的时候礼遇的是什么人。二是“贵则观其所进”。就是在其地位尊崇时,看他推荐提拔什么人,其实他就是那样的人。三是“富则观其所养”。在其富裕时,就看他所养育或救助的是些什么人,看他怎么花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为富不仁还是普济众生。四是“听则观其所行”。如果他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要看他过后的行动,看他做得怎么样。五是“止则观其所好”。如果他闲暇无事,就观察他喜好的是什么,以兴趣爱好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心之所向。六是“习则观其所言”。如果他崇尚学习,就观察他学习后的言语;如果他探讨问题,就要看他有什么样的论点。七是“穷则观其所不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穷困潦倒之时,就观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以此观察一个人的气节。八是“贱则观其所不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地位卑贱时,就观察他不做的是什么。不亢不卑,保持自己尊严,这样的人品质好;相反,那些为求富贵铤而走险、为求名利不计后果的人,对之则需提防。
3、庄子“九征”识人法。《庄子·列御寇》提出一种较为全面识别人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识人法。一是“远使之而观其忠”。把一个人派到远处工作,看“将在外”是否“君命有所不受”,以此观察忠诚度。二是“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一个人在身边工作,观察他是否能保持应有的礼仪,是否逐渐失去恭敬之心。三是“烦使之而观其能”。就是尽量频繁给一个人安排烦难棘手之事,看其能否游刃有余,处事得当,借以观察他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四是“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知”与“不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难以考察,而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和智谋知识。五是“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在紧急情况或仓促之间与被考察对象约定会晤,最能观察他是否重诺守信。六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就是观察被考察者在财富面前的仁德状况。当不接触物质利益时,辨别一个人是否清廉较为困难,而托付其钱财,则可看出此人是否是仁人君子。仁者不贪,如果一个人在钱财面前把持不住,就容易干出不仁不义的勾当。七是“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就是告知一个人危难的情况,以此来考验他的节操。一个人是否真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只有在危险时的表现才最为可靠。八是“醉之以酒而观其则”。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醉酒可以将人的伪饰去除,借以观察出其本真状态。九是“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就是让被考察对象和各式各样的人相处,以此观察他接人待物的态度与表情,从而洞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对识人方法的评析。文王“六征”识人法主要考察一个人的内在品行,或者直接“观诚” “考志” “揆德”,或者通过“观色” “观隐”而达成“视中”。《吕氏春秋》的“八观”识人法,通过观察一个人处在“通、贵、富、听、止、习、穷、贱”八种状态中所体现的“所礼、所进、所养、所行、所好、所言、所不受、所不为”八种具体行为表现,来观察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特征。与“六征”识人法相比,“八观”识人法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对一个人的考察更加全面。“八观”识人法受到后人的认同,譬如,唐朝魏征在《论御臣之术》中提出“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的“六观”识人法,就源自于“八观”识人法,是“八观”识人法的简化。识人需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一般的原则,在实践中该如何听言观行,庄子“九征”识人法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通过“远使、近使、烦使、卒然问焉、急与之期、委之以财、告之以危、醉之以酒、杂之以处”九种情境来观察一个人的人品和能力。“九征”识人法洞察人性细致入微,识别人才全面准确,“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唐朝学人成玄英评价:“九事征验,小人君子,厚貌深情,必无所避。” “九征”识人法得到后人的推崇,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将苑》一书中提出“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的“知人七法”,其实就是“九征”识人法的鲜明体现。
古人治理识人失误病症的诸多“药方”汇集起来,构建起防止陷入识人误区的框架结构。如果说文王“六征”识人法偏重于确立识人内容与标准的话,那《吕氏春秋》“八观”识人法与庄子“九征”识人法则偏重于构建识人的路径与方法。如果说文王“六征”识人法与《吕氏春秋》“八观”识人法偏重于“以德为先”的人品考察的话,那庄子“九征”识人法则偏重于“德才兼备”的综合评价。这些治理识人失误病症的方法各有侧重,是我国古代全面系统识人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用好识人好方法
实际上,识人“七谬”之误从反面,“六征”识人法、“八观”识人法与“九征”识人法从正面,提出在观察人识别人时要注意主观与客观、正面与反面、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这样才能走出识人误区。
以古代治理识人失误病症的良方来识别人,可以有效防止陷入识人误区。今天以古人识人方法来考察人,有助于选拔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以“观诚” “考志” “揆德” “远使之而观其忠”之法,可以看出干部是否信念坚定、志向高远、道德高尚,是否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以“视中” “通则观其所礼” “止则观其所好”之法,可以看出干部心中是否装着人民,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与群众亲如一家;以“习则观其所言” “烦使之而观其能”之法可以看出干部是否勤政务实,是否思路清晰、能力突出;以“告之以危而观其节”之法,可以看出干部是否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组织责任感,在关键时刻和危难险重任务中是否敢于担当、冲锋在前;以“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之法,可以看出干部是否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是否保持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其实,传统识人智慧包含了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考量,以之为鉴有助于选好干部用好干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干部人才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释[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晋]郭象,注.[唐]成英玄,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78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