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
第738期 作者:□文/邹慧兰 时间:2024/10/1 12:51:20 浏览:339次 |
[提要]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变大、不断提高的农业机械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性的深入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温宿县实际情况,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7;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2月27日
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与生产实际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间剩下的数额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质上是当前一段时间许多农民处于无业无工无收入状态。温宿县主要以林果、水稻种植农业为主,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种植水稻等期间多采用机械,减少了所需劳动力的数量,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温宿县政府尝试施行了一些举措,比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期帮助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根据调查统计,温宿县80%的村民选择将水稻地租赁,就地转移就业,但是就业存在不稳定性、拖欠工资等诸多问题,没有发挥好收容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再就业的功能,仍然面临就业难、结账难等问题。本文以前辈们解决相关问题的具体措施经验为前提,根据当前南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尝试提出解决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行性对策。
一、温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发展状况
温宿县主要以种植水稻、核桃、苹果等农作物为主,同时大面积推广软盘育秧、机械化插秧、杂草化除等技术,通过不断采用新型生产机械帮助农业生产,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2021年温宿县水稻机械收割率达到99%以上,平均每亩产量在710公斤左右。202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306元,增长9.7%;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368元,比上一年增加8.5%,但是农村地区的收入相对较低,这导致农民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减少,使得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从而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农村居住的村民收入低,家庭支出多,所以他们在农闲时节就近外出务工。2022年温宿县开展各类技能培训5,397人(次),发放就业补贴1,599.23万元,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09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3,926人,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96.1%,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乡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首要难点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出现了分化,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在“90后”青壮年中,一部分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较多喜欢选择从事技术类、工资高的岗位,愿意主动外出务工,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一部分青壮年农民不愿离家外出务工,是因为城乡之间一直以来尚未消除的差距,一定范围内存在城市居民排斥农民的现象,外出转移就业成本很高,以及务工农民无法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因而转移再就业的意愿极低。
近些年,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实施过很多举措,但是劳动力实际就业不稳定仍然是常见且较为突出的问题,甚至存在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状况。如,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县城建筑工地就业,有建筑项目时,能够顺利通过再就业获得收入,没有项目时就失业。而且,温宿县劳动力就业市场亟待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服务功能比较落后且不便捷,与现有的较为科学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差和交流共享屏障,致使剩余劳动力就业盲目且没有目标,增加就业难度。同时,受制于户籍、居住地等方面的问题,转移至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土著居民在收入、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不能同享,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同时,为达到剩余劳动转移实效,应该重视身份的转化,从身份上转变为转入地发展建设的生产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转移劳动力在户籍与社保等方面有了一定保障,但制度方面的保障仍然存有较大差距,进而也影响一定情况下权益的保障与落实,因此转移的劳动力在完全融入到城市中仍有难度。郭文娜(2021)表示土地使用权相当于是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将土地征收,农民将没有收入来源,导致很多人依赖土地,不愿意外出务工。此外,由于农村土地和户口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农村土地保证了农户的基本生存,而户口则保证了农户的医疗等,因此部分劳动力在合同期时不能获得征地保证,同时在城市又不能获得社保权益,其便会返回乡村。部分新时代的农村人,在都市有了一席之地,却仍然不肯放弃其在农村的耕地所有权,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民会有较多的经济利益,导致农户彻底变为城镇居民的愿望并不强烈。
三、原因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温宿县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据温宿县2021年年鉴统计,有劳动力的农民文化程度占比如下:24.92%的农民属于小学及以下水平,59.38%的农民为初中学历,15.7%的农民属于高中及以上学历。而务工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当前个人就业状况成正比,文化程度越低,就业的机会越小。张益民、豆志杰指出,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高,就业能力强,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自身文化水平的低下,使劳动者就业能力比较弱,也没有享受到特别好的环境与待遇,受到自身接收和理解新知识能力的限制,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相信和认同新事物新理念以及转变行为方式的难度,提升人力资本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较低的文化素质使他们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许多务工者在工厂就业,虽然工资比较高,但是较多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遇到问题后推卸责任,不愿承担责任,导致劳动者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融入城市存在阻碍。如果农民自身的能力不足,同时学历低,将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就业机会,即使找到了工作,但是与文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居民在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方面存在差距。这表明,教育是造成农村和城市务工者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中不占优势,无法胜任高智商的脑力工作,只能完成体力劳动作业。于开红研究表示,城乡二元化很大程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乡二元化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现状。现阶段不仅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也要改善住房环境、小城镇周边附属的基础设施建设。刁桂军说:“农民主要靠种田地来获取生活的经济来源。由于农田的有限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少,经济水平较低,他们选择在城市中寻找一些依靠体力或苦力的工作来获取经济收入。但逢年过节,他们会返回农村,因为在城市工作只是他们提高家庭收入的方法,在城市居住并不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依然存在转入地就业机会少、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在转移地与本地居民联系不经常,缺乏归属感,只愿意季节性或周期性转移,这成为了他们融入城市的绊脚石。
(三)劳动力转移形式匮乏。当前阶段,温宿县劳动力转移形式匮乏,转移途径没有新意,主要依靠政府或企业统一组织劳动力进行转移、个人自己寻找工作进行零散转移等方式。组织转移是指由政府劳动部门或者企业统一招聘技术、体力劳动工作人员,安排到相应岗位,统一将劳动力输出。Han Lin(2015)指出,组织化转移改变了农民在寻找工作中的盲目性,也减少了企业在招工中的费用支出。但是,这一转移方式减少了农民自己选择工作的机会,同时也对政府支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分散式转移,即个人寻找工作并选择就业。近年来,较多的农民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就业,虽然渠道不太正规,但是完成了劳动力转移。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转达、介绍,主要在本省以及县城周边企业转移,基本是早上外出务工,晚上返回家中,减少了居住的成本。以上转移的农民主要在外卖公司、饭店以及自己摆摊贩卖农产品、通过移动餐车售卖食品等,这些工作基本不要求具有较高的劳动技能,但是获得的收入也比较低,唯一的好处是工作时间自由、灵活。近年来,随着温宿县农业机械投入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从农事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转移再就业形式或者途径的匮乏、相对收入待遇低等原因,宁愿选择留在家中料理家务、打农事类零工,也不愿意转移再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盲目性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网络不了解,虽然使用互联网,但是基本用来社交、娱乐。剩余劳动力利用互联网选择转移的人数很少,因为很多人不了解网络招聘,基本不参与网络招聘,一部分曾经借助于互联网招聘得以就业的剩余劳动力,对招聘单位的待遇以及与个人理想的工作有差距,就业效果不明显,转移就业不稳定。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迷茫胆怯,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害怕去城市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等,以上问题造成了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困扰。70%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临时出去务工,基本不去了解县城以及阿克苏地区各企业用工的需求、待遇等情况,以及其他地区招聘信息,导致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短暂务工结清工资后,选择返回农村务农,造成了“用工荒”,劳动力资源浪费的现象。由此,网络招聘方式待有针对性地继续完善,需要向农村地区等发展空间较大的方向倾斜。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现阶段,温宿县定期组织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但是在农忙季节很少有人参加,参与程度低,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人员不集中,覆盖率低,无法形成合力影响。受制于资金、教具等培训条件的影响,在信息化的就业培训系统中,距离达到现阶段培训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并且一味地凭借老经验、老方法培训。教学内容存在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农民真正需要的知识和实际培训学到的不适配、不衔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地方,经济发展普遍都相对较慢,技术培训组织和筹集经费的力量薄弱,开展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力一般重理论轻实践,培训质量不高,仍存在一些参加了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仍然找不到自己理想工作的现象,这也极大地削弱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整体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影响,剩余劳动力培训深度进行调低,以方便他们更快更好地吸收新知识,这导致劳动力竞争力不强,掌握的技能也是大众化的,专业性不强,随时可能被其他人顶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且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就业的选择范围更加狭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从业规模不断缩水。虽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但是农牧民国通语普遍较差,这大大加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学习技能的困难。于亚琳等(2022)均指出农民认为培训不仅浪费个人时间,交通等因素加剧培训的不方便,整体培训效果不明显,而且并没有将是否参与过培训这一标准纳入考核中,未体现出付出和回报的差异,这严重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应深入调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培训工作,积极引导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性向城镇和非农行业就业转移。时斌(2017)指出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培训要更新培训内容,深化针对性,改进培训模式,以市场环境为导向,注重培训对象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好市场需求与务工人员技能有效衔接。吕勤惜(2017)表示应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持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学习技能。
针对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和就业率不明显等情况,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和自媒体积极宣传,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应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以市场环境为导向做好供求双方的有效衔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加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实时更新培训教师的业务技能,刺激培训对象主动参与培训;加强培训和就业效果等的宣传力度,把握时机,适时运用培训结果,逐步改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
(二)优化产业结构。政府要做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农产品转移支付补贴政策,稳定保障农民经济收入,促使农民收入逐渐提高。新疆温宿县以水稻、核桃、苹果等农产品著称,是较为出名的林果业大县,在加强农产品财政补贴支持力度的同时,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培育,研发培育出更多优质品种,提高优质高产农产品比重,深入培育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和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水稻、核桃等加工业的发展,挖掘水稻、核桃、苹果等产品的附加值,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精深加工领域研发与投入,推进本地第二产业优化升级。温宿县第二产业主要以发展石油产业为主,但技术不够成熟,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政府与企业要加强引导,不断优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人才,合理开采油气,赋予这些企业新的活力。
温宿县文化底蕴深厚,比如塔克拉格村、帕克勒克草原、天山托木尔峰以及博孜墩景区,在新疆范围内为人所熟知,应持续做好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工作,适度有序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旅游景点,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开农家乐、摆摊等,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要善于应用本地的资源禀赋,合理规划推进附加值高、污染低的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把握住市场机遇,厚积薄发,在未来的市场上会大有可为。因此,温宿县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和培育,挖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延伸产业链,深入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稳步激发第二产业发展优势,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和引进力度,使得高层次人才愿意来温宿县发展,使外地企业愿意入驻温宿,为温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
(三)构建三方协同保障下的便捷式信息共享平台。现阶段,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比较落后,利用互联网招聘的方式少,线下招聘多,从而使得招聘企业与劳动力间衔接匹配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方式有利于将县、乡镇、村有意愿进行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覆盖,挖掘高适配度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温宿县户均30亩地,并且拥有大型农机的人员较多,每次到农忙时节,会选择到喀什、兵团等地进行插秧、收割,但是基本都是自己联系就业,造成了工资结账没有保障的现象。村民获取的就业信息主要通过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在微信平台发布,不可能人人可以看到微信消息,这使得依法建立可靠便捷的劳动力转移信息交流共享平台迫在眉睫,能极大地提高工作岗位与剩余劳动力成功匹配的可能性,方便文化水平较低的剩余劳动力操作,为劳动力转移择岗提供公开透明、可信赖、易获取的共享信息,降低再就业的盲目性。同时,要加强对劳动力转移信息共享平台的第三方监管,注重劳动力个体与平台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能够及时依法维权,化解矛盾纠纷。同时,运用好监督反馈实效,反映出不同程度信誉的平台和个体劳动者的差距,并给予优秀者嘉奖。
近年来,随着温宿县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中提高农民收入的硬性指标,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温宿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剩余劳动力也比较多,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在持续推进中,总体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改善,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仍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国家通用语言语用技能低、融入城市难、劳动力转移方式方法匮乏、转移通道窄是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提高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增加技能培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搭建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提高转移后的农民劳动力的归属感等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文娜.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21.32(20).
[2]张益民,豆志杰.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
[3]李月.试论基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0).
[4]于开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2016(06).
[5]刁桂军.河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6]Han Lin.Analysi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igratio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A]//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C].Management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2015.
[7]高军.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调查报告[J].中外企业家,2019.
[8]于亚琳,刘华光.开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 (17).
[9]时斌.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分析——以河南省A市为实证[J].农业经济,2017(04).
[10]吕勤惜.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
[11]魏勇强,黄郁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