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金融/投资 |
金融支持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 |
第738期 作者:□文/陈长民 时间:2024/10/1 13:04:46 浏览:352次 |
[提要]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支持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出现良好的态势,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基于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困境及其成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困境;创新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一般项目:“陕西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编号:2020KRM153)
中图分类号:F323.1;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8日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支持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出现良好的态势。
一、金融支持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小型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队伍不断壮大,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陕西金融运行报告2023》显示,2022年陕西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846个,从业人员32,217人,资产总额14,209亿元,法人机构97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94个,从业人员2,189人,资产总额295亿元,法人机构42个。陕西县域银行网点3,611家,“助农取款+农村电商融合发展”服务点6,382个,逐渐形成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局面。
(二)涉农贷款余额较快增长。近年来,陕西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银行等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不断扩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分行在信贷规模配置和涉农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与倾斜;长安银行、西安银行、秦农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发行小微企业金融专项债、二级资本债以及“三农”专项金融债券等扩大融资服务。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969.91亿元,同比增长11.41%,高于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1.31个百分点。这些都有力提升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
(三)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壮大。陕西全省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从生产领域逐步拓展到流通领域,保险产品不断创新。目前开发有猕猴桃、红枣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30多种、价格和气象等新型农业保险产品14个,创新推出“保险+期货”等业务模式。2022年以来,陕西将累计赔付金额与保险费率直接挂钩,以精准、有效实施农业保险。
(四)普惠信贷服务成效进一步显现。2022年末,陕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726亿元,同比增长27.8%,普惠小微贷款户数达64万户,同比增长25.7%。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普惠信贷产品与拓展服务领域,如陕西信合开发“秦e贷”和“秦v贷”等多层次、多元化数字普惠信贷产品等,全省县域初步建立了普惠信贷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持。
(五)金融支持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日益显现。陕西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的政策导向与激励日益显现。尤其是2019年以来,省各级政府出台了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协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细则;创建了大荔县、榆阳区、米脂县、洛南、杨陵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增强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实施“3+X”全产业链奖补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支持规模不足,尤其缺少长期大额贷款。纵向来看,陕西金融支持与服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全国较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以陕西省和山东省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比较而言,2022年底,山东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4,923个,从业人员64,550人,资产总额32,775亿元,法人机构112个,依次分别是陕西的1.7倍、2.0倍、2.3倍和1.2倍;山东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48个,从业人员9,021人,资产总额1,862亿元,法人机构127个,依次分别是陕西的6.9倍、4.1倍、6.3倍和3.0倍。从陕西金融组织分布看,县以下乡村的银行机构设置偏少,如农行只在大的乡镇设有网点,邮储银行、农商行、农信社和部分村镇银行在农村设有较少的分支机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主体众多,对资金需求量大且日益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偏少偏小,金融支持规模仍显不足,尤其是现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农业企业获得贷款的期限与数量结构来看,短期、小额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0%以上,中长期的、较大额度贷款比重不足20%,不少龙头企业不得不占用流动资金贷款,从而有碍企业资本的顺畅循环与周转,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金融产品创新少。陕西涉农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存款、贷款及支付结算业务上,信托、基金、保险、担保抵押等服务品种偏少。同时,偏重于增加担保方式、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对信用贷款创新产品重视不够,适应农村多业态发展的特色的、创新型的、精准适用型的金融产品更少。
(三)农业保险与期货保值水平低。陕西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缺乏适应全产业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保险产品,分散大灾风险能力不强。陕西期货市场尚不发达,直到2018年4月长江期货延长营业部成立,才填补全省县域无期货公司的空白。在期货品种上,目前还未很好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品种的组合,期货套期保值水平不高。
(四)农村实用人才和金融人才不足。近年来,陕西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居多的局面。但是,总体上看,农村现有劳动力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依然较低,不能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农村高学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及复合管理人才不足。同时,陕西农村金融人力资源结构单一,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及新业态所需金融人才匮乏。这些制约了陕西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与农村新业态的发展,成为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短板。
三、困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与服务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陕西农业生产趋于科技化和无害化,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存在农村产业链条短、规模小且布局分散,农产品加工、储运及新业态能力低,以及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一的现状特征。有关数据显示,2003~2022年陕西产业化经营在建项目、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农村产业融合服务组织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经营风险度高、比较利益低。上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涉农投融资行为,抑制了农村青年留乡、科技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向促进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健全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是农村产业融合高效发展的前提。目前来看,其一,陕西政策性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农发行虽然设立了扶贫金融事业部,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未作为其金融支持的重点。其二,农行虽然设立了“三农”事业部以及普惠金融事业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本性及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并未得到青睐。农行在农村地区仍然以吸存为主,出现资金“离农”现象。其三,农村覆盖率高的邮政储蓄银行,近年也纷纷投资非农领域,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其四,陕西合作性金融机构发育缓慢。如,在中国银保监会批复的49家农村资金互助中,陕西只有汉阴市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经营主体利用自身积累的有限资金调剂余缺,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陕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
(三)金融支持的市场环境不成熟。对陕西而言,金融支持的市场环境不成熟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县域金融市场垄断程度高。刘社芳、孙炎炜(2019)对陕西82个县500余家金融机构数据调研分析显示,82个县域贷款市场均属寡占型市场,其中农信社(农商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金融机构贷款市场占有率大于80%的县域有62个,这种状况目前依然存在。市场垄断与经济效率是负相关的,县域金融市场垄断程度高,说明金融支持的市场环境不成熟,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于金融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使金融机构缺乏优化金融服务以提升竞争力的压力意识,导致金融产品及业务同质化等问题出现。二是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户信息档案管理落后,农业经营主体信用透明度低,一些实力较弱或网点职员少的涉农银行机构(如村镇银行等)很难查询与获取借贷人信息,也无法进行风险评估。信息的不对称与信用贷款风险大,制约了金融产品服务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制约了适用性的、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的开发。
(四)金融支持的协作机制不完善。在实践中,陕西银行金融机构与农业保险、农业担保、信用评级等机构间的协作机制不完善,发放贷款面临信用征集、抵押物评估处置、农业经营风险高收益低等诸多现实难题。陕西农业保险起步晚,保险覆盖范围小,保险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保险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也有限,农业保险行业本身发展不足使其很难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2016年成立的陕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作为全省独家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目前只有铜川、安康、商洛等几家分公司,覆盖范围不广,且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联动性不强,不能调动陕西金融机构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积极性。陕西致力于建立征信平台及农村信用体系,但在有效加强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及经营主体的联系方面所起作用不够。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生产与服务条件建设。其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地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支持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服务项目建设。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实现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农村产业融合的动态均衡。其二,金融助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工作,使农民获得有效抵押物,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融资条件。其三,建立产业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克服农村产业链条短而散现象,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拓宽金融支持空间,丰富金融支持产品。省级政府利用政策定位功能,与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共同出资,设立覆盖广泛、分工明确的政策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资金空间;鼓励政策性金融为产业融合主体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加大对产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供应链金融配套服务机构的奖补和投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向乡村下沉,陕西信合及其他合作性金融加快开发普惠金融产品,并使其扩展到涉农保险、融资担保等领域;鼓励因地制宜地创新设计如“商标专用权质押”等金融产品以及优化完善“信贷+保险” “信贷+期货” “保险+期货”等各种组合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三)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发挥金融支持的协同效应。陕西应健全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为基础的,充分发挥担保与保险、信用评级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的保障作用的金融支持体系,形成利益联结、风险共担的金融支持合力,体现金融支持的协同效应。目前应主要抓好如下几点:第一,发挥合作性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将融合主体通过合作社等形式组织起来,依靠成员间的资金聚沙成塔,使融合主体获得更高效、更灵活、更便利的融资支持。第二,加强农业保险。扩大“银保富”类保险种类和规模,扩大苹果、花椒、红枣、核桃、小米、苦荞等具有陕西特色或独特品牌的保险的覆盖面,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从业主体提供保障;推动农业保险逐步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推行全省范围内农险费率的差异化、动态化,靶向防控农业生产风险;完善“保险+期货”模式,探索与开发农业再保险;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电子化、数字化服务。第三,促进担保机构的发展。扩大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覆盖范围,使其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地区的市县扩展;支持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贷款担保。第四,着力增强抵押、担保公司与各类金融机构的联动性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结合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农业产业的优势与特色,推广如关中旬邑县的县财政出资设立信贷风险担保基金、陕北洛川县的农户果园经营权抵押贷款、陕南西乡县的“农户小额信贷+富秦家乐卡+林权证”业务等金融支持实践经验,发挥金融支持的利益联结机制下的协同作用,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四)改善县域金融市场环境,提高金融支持效率。第一,农行等大中型商业银行调整分支机构布局,重点向陕北、陕南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县域倾斜。第二,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竞争力。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网点下沉到乡镇;探索发展县域民营银行、社区银行;顺应“互联网+”趋势,创新网点服务方式,推广如陕西省联社建立的村村通“金融e站”服务功能,创建普惠制“秦e贷”系列产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降低县域金融服务成本。第三,加大农村征信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拓展农户信用贷款。发挥“秦信融”省级地方征信平台作用,推广农村金融“信用县”建设的做法,将个人信用、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合作社信用、村集体信用、乡镇信用纳入到一个综合信用评价体系中,以有效地提高信用贷款业务的普适性,提高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推广效率。第四,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加强行业自主管理和自律,鼓励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风险保障金,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及其金融支持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民金融素养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效能。增强农民金融知识(通胀、存贷款、信用、风险知识)、金融能力(金融工具使用、金融资源获取、金融规划能力)和金融意识(投资理财、金融安全意识),尤其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农民的金融业务模拟操作和数字金融技能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成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联盟,汇集致力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专业人才和团队,培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型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投入资金支持“聚才”平台建设,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者、返乡创业带头人、农村电商及乡村工匠。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社芳,孙炎炜.县域金融市场集中度研究——基于陕西82个县500余家金融机构数据[J].西部金融,2019(09).
[2]田丽秀,姜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率研究——以云南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01).
[3]赵建东,陈晨,何嘉亮.乡村振兴视角下安徽省金融支持产业融合影响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5).
[4]张林,张雯卿.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同关系及动态演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02).
[5]米吉提·哈得尔,杨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J].农业经济,2022(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