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研究展望 |
第738期 作者:□文/张文轩 孙小雅 张丛林 马金阳 任海新 张洁羊 时间:2024/10/1 13:13:30 浏览:478次 |
[提要] 数字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学科领域的进程,数字技术与地理学的结合赋予地理学分支学科新的发展前景,地理学正处于“数字转向”之中。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据来源,以文献计量法对中国数字化发展领域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梳理数字化发展脉络,归纳数字化发展的内涵、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总结数字化发展的效应,以期为推进地理学视角下的数字化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研究进展;地理学视角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445215)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6日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深刻变化,数字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潮流。数字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数字技术变革、国际间战略博弈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实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数字转型的重要内容,对数字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数字中国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数字中国建设也是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地理学视角下的数字化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长态势。凭借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的优点,数字化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改革、乡村振兴和要素的区际流动,为地理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数字化与GIS和测绘技术有效结合,使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数字经济最抢眼的核心产业之一,对于国土测绘、城市布局、防洪排涝与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我国对地理数字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范围广泛,但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尚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的相关文献为支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总结并讨论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内涵与测度研究、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发展效应与提升对策等问题,旨在为新时期地理学视角下的数字化发展研究提供总结,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文献概况
研究采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刊物的文献层次水平有所不同,本文检索的条件为“(主题:“数字化内涵”(精确))OR(主题:“数字化测度”(精确))OR(主题:“数字化时空演变”(精确))OR(主题:“数字化影响机制”(精确))OR(主题:“数字化发展效应”(精确))OR(主题:“数字化提升对策”(精确))OR(主题:“数字地理发展”(精确))”。截至检索日期2023年10月26日,共得到文献1,156篇,选取2000~2023年共1,156篇文献进行分析。
(一)文献数量。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一领域的学术进展。就我国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研究的文献数量而言,21世纪初期呈缓慢增长态势,近年来呈快速上升发展态势。(图1)
(二)文献分布。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研究涉及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整体来看,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工业经济、金融及企业经济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其中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领域的文献有558篇,占文献总量的28.08%。另外,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引用、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占比也较大,文献数量也比较可观。
从期刊分布角度,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研究相关论文多来自经济类和地理科学类的专业期刊,如《商业经济研究》《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理信息世界》《中国测绘》等12个经济类与地理科学类期刊的刊发数量占总量的46.77%。城市发展、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期刊刊发相关文献也较多。可以看出,数字化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良好。
(三)关键词分布。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和内容的精炼表达,是论文主旨的高度总结和凝练,是研究主题的集中体现。对于关键词的研究能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特征以及发展脉络,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借助CiteSpace对1,156篇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
由图谱可知,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空间效应、影响机制等关键词共现频率高,大多学者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字化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切入,构建理论模型以研究数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有效提升策略。数字化发展区域差异方面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学者通过构建数字发展指标体系,对数字化发展区域差异进行分析,为区域协同、统筹布局、缩小数字鸿沟建言献策。
二、数字化发展研究进展
(一)数字化发展的内涵与测度研究。“数字化”一词,最早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Negroponte提出,他将数字化视为“物理原子”转换成“虚拟比特”的过程,并提出对未来的畅想:人类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应用数字、信息等技术进行交流、学习、工作等系列活动。
在数字化发展的测度方面,国内学者多集中于研究区域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或者企业、某具体行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区域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多集中于运用一些计量模型、构建测量指标体系、建立评价维度等,从省域、城市群以及市域等多种空间尺度,来测度数字化发展水平。一是从省域尺度,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使用计量模型或方法,开展对各省份的数字化发展水平测算。例如,呙小明等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10年内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法进行动态和静态分析。二是在城市群尺度,从多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城市群数字化发展水平。例如,马韵鸿等从数字基建、数字经济以及数字乡村等七个维度,来构建江苏数字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三是在市域尺度,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衡量市域间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差异。Ma JH等从数字产业、数字用户、数字创新、数字平台四个维度评价与衡量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并发现2010~2020年存在区域异质性。
针对企业或某具体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测度涉及的领域较广,涉及鲜切花产业、制造业等众多行业,但测度思路与区域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基本一致,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计量模型或方法测算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例如,张仙等以云南鲜切花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鲜切花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运用AHP-FCE模型测量云南鲜切花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张爱琴等以制造业数字化为研究对象,构建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值法组合权重与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3~2018年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
(二)数字化发展时空演变。在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变方面,国内学者多研究区域间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比、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一是针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典型区域,采用定量方法,对区域内部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宋长林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计、Markov链等方法,来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并探究其空间异质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田俊峰等则利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2016年我国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总体及各分维度发展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做出探究分析。二是采用插值模拟、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计量方法,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影响因素。例如,伍国勇等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 I指数,测度我国31个省(区、市)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多样、分析深入,对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数字化发展综合效应。数字化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之产生的技术变革,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领域,因此正确地评价数字化发展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理,对于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在经济效应方面,相关学者主要针对数字化发展对于传统制造业、流通业、农产品销售业、电子商务业等产业部门的效应开展研究。例如,黄宗远等从自然、社会等各类技术综合创新的视角,构建分析框架,对数字化赋能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夏黎在产业数字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产业数字化与商贸流通业赋能效应影响,并分地区探讨产业数字化是否对商贸流通业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在社会效益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数字化发展对劳动者收入、人口就业、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效应评价,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明晰数字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例如,李伟舵等关注到数字化发展对不同收入水平劳动者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探究数字化发展对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内在机制。邹树彬等针对科技、市场化、教育和收入四个影响因素,利用模糊集质性比较法来探究影响我国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服务差异性的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交叠效应。学者们也同样重视数字化对环境领域的效应,开展环境治理效率、可再生能源消纳、污染企业排污水平、城市节能、企业碳排放等评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方法,检验数字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例如,Peng HR等研究了数字化发展对中国城市用电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进一步评估了数字化发展引发的能源反弹效应的大小。
(四)数字化优化提升对策。数字化发展对于企业或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影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的引进等,制约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布局与发展。当前,对数字化优化提升对策的研究,学者们多集中在研究企业、区域的数字化发展对策,或者从数字地理技术的角度出发,为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出建议。在企业或区域数字化发展对策视角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访谈与问卷调查、空间计量模型、数理统计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数字化发展模式、区域数字化发展空间差异等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例如,陈剑等从商务管理面临的变化、数字化赋能和数字化使能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构建数字化环境下企业运营管理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为数字化时代的企业运营管理发展提供参考;钟业喜等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设立机构、制定政策等建议。数字地理技术的进步与实际应用,为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新的活力。例如,俞志强等通过探讨数字地理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中发挥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决策支持等作用,从运用数据清洗等方法提高数据质量,运用数据融合算法等处理不同尺度数据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三、研究展望
数字化在地理学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如城市布局、经济高质量发展、区际联系、工业结构转型和城乡协调发展等问题的有效研究,对于地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地理学视角下的数字化发展研究仍存在优化的空间。一是加强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影响机制的多元化研究。目前,地理学视角下的数字化研究已立足于学科发展诉求,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对数字化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影响机制的主体研究不足,对于影响过程的认知仍有待深化。二是进一步深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影响效应的研究。目前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影响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以生态领域为例,目前研究关注点相似,研究方法相近,未来研究可持续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焦点,加强对生态领域的地理学数字化研究,推动地理学在生态领域实现新发展。三是持续优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发展的提升对策。区域发展的地理学视角下的数字化具有独特性,未来研究可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地理学时空研究方法挖掘具有地区特色的数字化提升对策,进而促进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化的本土化发展。地理学视角下的数字化发展具有阶段性与可持续性,研究者应根据时代需求与发展需要开展研究,加强研究的深入性与全面性,为解决地理学相关问题提供有效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曦泽,王益谊,杜晓燕,等.标准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06).
[2]邰昕然,周思彤.数字地理发展背景下城市地理信息媒体公共平台的建设开发——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理论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
[3]杨文溥.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测度及区域收敛性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2.37(01).
[4]石建勋,朱婧池.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特点、趋势和中国应对[J].经济纵横,2022.38(11).
[5]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经济,2021.42(03).
[6]傅为忠,刘瑶.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12).
[7]魏鹏举.数字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路径——以文博文创数字化发展作典范[J].广西社会科学,2022.38(08).
[8]龙帼琼.数字化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3.
[9]袁霏.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与制度协同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2.
[10]谭荣辉,徐晓林,傅利平,等.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转型:研究框架与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21.24(08).
[11]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35(05).
[12]刘能,陆兵哲.契合与调适:数字化治理在乡村社会的实践逻辑——浙江德清数字乡村治理的个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5).
[13]黄鹏,陈靓.数字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与规则构建:基于要素流动理论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21.40(03).
[14]王宏鸣,陈永昌,杨晨.数字化能否改善创新要素错配?——基于创新要素区际流动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22.32(01).
[15]唐伟.浙江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国土资源,2023.39(04).
[16]呙小明,郑锲,黄森.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内涵及水平测度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2.22(06).
[17]马韵鸿,徐浩.江苏城市群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水平测度研究[J].江苏通信,2023.39(02).
[18]张仙,万齐旺,刘婕.基于AHP-FCE模型的鲜切花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云南鲜切花产业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04).
[19]张爱琴,张海超.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
[20]宋长林.黄河流域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2.
[21]田俊峰,王彬燕,王士君,等.中国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及成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6).
[22]伍国勇,庞国光,汤钧惠,等.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4).
[23]黄宗远,王凤阳,阳太林.数字化赋能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机制与效应分析[J].改革,2023(06).
[24]夏黎.产业数字化赋能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效应——基于数字化改革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2.42(11).
[25]李伟舵,解振宇.数字化发展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微观劳动个体的经验证据[J].学术交流,2022.39(12).
[26]邹树彬,郑丽娜.政务服务数字化发展影响因素与交叠效应分析——基于31个省级政府的质性比较分析(QCA)[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05).
[27]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2020.36(02).
[28]钟业喜,毛炜圣.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