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数字时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研究
第739期 作者:□文/亢 鑫 崔 元 时间:2024/10/16 14:07:05 浏览:8次
  [提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和老龄化加剧的关键时期,数字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入为社会发展注入活跃动力,但也导致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对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引导作用、企业突显技术支持功能、社会践行服务保障责任以及老年群体加强自我增能,激励老年群体成为数字时代的合格一员。
关键词:数字时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
中图分类号:C913.6;D66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2月25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变革,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数据产业持续创新,数字经济动力强劲,各种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层出不穷,广泛应用,互通互融,与人类社会形成深度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融入社会生活,万物互联、万物可通的数字时代已经正式到来。立足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我国充分把握数字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培育数字创新理念、探索数字转型路径、出台数字发展政策、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术变革、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保障数字成果普惠化,取得了喜人成绩和巨大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已有10.79亿人接入互联网,但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仅占13.0%,约1.4亿人,这其中能熟练掌握智能技术、享受数字服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表明,老龄化与数字化共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老年群体在社会中是“数字弱势群体”。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是指老年群体内部或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在接入信息网络、使用数字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表现存在差距的现象。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存在割裂了老年群体与现代先进社会的联系,阻碍了老年群体享受数字技术服务的需求,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民生问题。在数字化与老龄化同频共振的时代背景下,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已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着力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现实表现
(一)农村老人与贫困老人接入互联网不足,存在数字接入鸿沟。老年群体数字接入鸿沟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基础。它是指老年群体相对其他社会群体缺少使用数字化设备与技术的机会,通俗理解就是老年群体很少用或不用智能手机、电脑、智能平板等设备接触互联网。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非网民群体人数为3.33亿人,从地区分布看,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高达59.0%,远高于城镇地区;从年龄结构看,60岁及以上群体占比41.9%,是非网民群体中最多的一类人。这些数据均在表明,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巨大的数字接入鸿沟。而对一部分经济条件相对一般、收入水平整体较低的老年群体而言,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不足以让他们购买智能设备及配套产品从而接入互联网,只能被迫放弃使用智能设备的需求。这类老年群体更希望把可支配收入分配在与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方面,对互联网与数字产品的需求远低于这些方面,于是产生了数字接入鸿沟。
(二)线上服务与智能产品欠缺适老化设计,引发数字使用鸿沟。老年群体数字使用鸿沟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过程。其表现为老年群体在智能设备使用能力和使用层次两方面的落后。从使用能力上看,老年群体在智能设备上使用的应用软件可分为生活服务、影音娱乐和社交聊天三大类。老年群体通过生活服务类软件进行线上缴水电费、线上挂号等;通过影音娱乐类软件观看视频、了解新闻等;通过社交聊天类软件与子女、朋友交流等。但这些线上服务与智能产品欠缺适老化设计,操作较为繁琐复杂,如页面字体过小、设置图标不明显、二级功能分类冗杂等,使得不少老年人在操作过程中频繁出错或记不住步骤,偏离了老年群体的真正使用需求。从使用层次上看,老年群体面对这些线上服务与智能产品时,有一种不自信感和畏难感,不会也不敢操作或者搜索信息,想寻求他人之手帮助自己。这使得老年群体即使接入互联网也是在被动地获取信息,处于信息获取的较低层面,从而进一步扩大数字使用鸿沟,加剧数字化挑战。
(三)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缺少数字化理念,导致数字知识鸿沟。数字知识鸿沟也被称为数字素养鸿沟,老年群体数字知识鸿沟是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结果。老年群体数字知识鸿沟表现在老年群体对互联网的不信任感与信息素养能力低两个方面。老年人更习惯也更喜欢现实世界,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经历或生活环境中没有数字技术的刺激,缺乏对数字化理念的准确理解。因此,相对互联网这种虚拟世界而言,老年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不信任感、心理排斥甚至是恐惧感。尤其在网络诈骗屡禁不绝的当下,老年人是典型的信息弱势群体,遭受诈骗的风险更大。
此外,老年人有着相对传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传统信息交流传递方式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这种信息素养能力在数字时代显然是处于低能级的,不能适应庞大的信息化潮流。较低的信息素养能力也限制老年群体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与便捷。
二、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生成原因
(一)政府主导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技术公共服务存在不可及性。对于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生成,政府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随着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借助数字技术变革政务服务的方式与形式,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数字政府”。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各地各级政府抓住转型契机,逐步建设配套数字基础设施,推出“一网通办”政策,打造电子政务平台,提升政府办事效率。即使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与水平位居世界前列,5G网络在我国行政乡镇与行政村的通达率并不高,通信网络基站的覆盖率也不突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落后。这些地区的老年人即使有上网需求,也受限于当地落后的数字基建情况,从而产生了接入鸿沟。并且政府在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时,过分依赖数字技术,提倡群众使用线上办理或自助办理等方式,减少甚至取消人工服务或线下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对老年群体的考虑并不周到,忽视了老年群体的使用需要,使老年群体面对智能设备、办公平台无从下手,从而造成了数字鸿沟。
(二)企业引领的数字技术研发创新与市场主流价值取向存在利益偏好。企业是数字时代的重要因素,引领数字技术创新,生产数字产品,提供数字服务,对消费者市场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企业作为以经济收益为首要目标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创新数字技术、设计数字产品时缺乏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导致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生成。
中青年群体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也是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用户,他们的消费观与价值观体现着市场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中青年群体的生活节奏快且精、消费需求大且多、经济水平稳且高,因此他们对智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数字产品或数字服务有着特殊的喜爱与需求,在市场中形成了对数字技术的价值取向,刺激企业作出回应,设计更多让中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数字产品。这一行为的结果是深受年轻人推崇的产品或服务却不适用于老年人,其功能设计与信息服务不符合老年群体的需求。这是因为中青年群体的使用习惯、思维方式、语言风格与老年群体相差甚远。企业作为技术研发主体,鲜有企业围绕老年群体的偏好与需求,面向老年群体开发设计互联网产品。老年群体的数字技术使用需求和数字产品偏好被企业忽视。
(三)社会提供的数字培训学习途径与数字科技反哺力量存在支持薄弱。社会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即社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保障维稳的作用。我国社会组织中有很多是面向老年群体服务的,如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年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这些社会组织在老年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社会组织培训老年群体学习数字技能的情况比较少见,而且学习途径单一,常见于老年大学,学习形式以线下班课制为主,如数字素养培训班、“智慧夕阳红”等。而有意愿学习数字技能的老年人作为需求方,占多数,社会组织作为供给方,提供的数字培训学习途径有限,占少数,供需失衡,阻碍老年群体数字素养的提升,从而催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形成与扩大。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微观单位,是老年人最为依赖的社会关系。家庭本应是老年群体提升数字素养的重要环境,家人给予的数字科技反哺力量也应是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的重要支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新生观念与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发生碰撞,形成代际冲突,削弱了数字科技反哺力量,还使得老年群体陷入自我否定。
(四)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双重特征与数字学习应用能力存在数字障碍。老年群体自身因素也是形成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出现退化,视力、听力、体力、记忆力等方面不如以往,容易导致老年群体在操作数字产品时出现“看不到” “听不清” “记不住”等症状,严重影响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质量。生理机能的不适应会让老年群体产生消极情绪,认为自己“学不会” “不会学”,加之老年群体本身对数字化产品缺少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致使老年群体在心理层面上滋生排斥意愿,阻碍老年群体数字融入。
老年群体原有的文化观念、知识基础与实践技术也难以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使得老年群体自我提升数字学习应用能力十分困难。种种因素叠加作用,使老年群体成为数字时代的边缘群体。
三、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策略
(一)政府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老年群体数字权益保障机制。政府是我国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中的核心主体,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现象,政府要做好治理的引导者和规范者,发挥宏观引导作用。一是要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及原有数字基建薄弱地区等地区加大建设力度,打通筑牢数字基建网络的“最后一环”,扩大互联网接入服务和数字通信服务的覆盖范围,保证这些地区网络的速率和稳定性能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保障老年群体接入互联网的可及性。二是要全面推动各级政务平台完成适老化改造。将适老化理念融入政务服务标准中,积极推动老龄事业与数字政府协同发展,并针对适老化改造给予财政支持,降低数字接入成本和使用成本,提升老年群体使用数字产品或服务的普惠性。三是要加强网络空间监管。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切实保障老年群体信息安全与财产安全,持续开展互联网恶意应用、不良应用打击工作,强调网络包容,为老年群体建设文明有序、互爱互助的网络空间。
(二)企业突显技术支持功能,聚焦围绕老年人需求开发适老化产品。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是数字时代与老龄社会交融不充分所产生的问题,其治理与弥合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与赋能。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治理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是最优选择,也是必然选择。这也要求企业作为数字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要积极承担弥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社会责任。一是要尊重老年群体的主体性。老年群体具备巨大的消费潜力,企业要将其视为市场消费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乐龄科技发展,聚焦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满足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数字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老年群体提供满意服务。二是要提升数字服务效能。针对老年群体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企业要做好预防措施,如简化产品设计、增加语音助手、减弱屏幕眩光、取消付费服务等,让老年群体在数字生活消费中产生良好的体验感。并对客服人员、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等各类面向老年群体的一线人员做好适老化培训,全方位做好产品服务。
(三)社会践行服务保障责任,推动构建协同化代际化社会支持体系。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治理需要社会组织共同发力,构建协同化、代际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这需要社会组织发挥自身力量,将数字教育资源与资金支持通过不同方式真正组织或参与到帮扶老年群体的社会实践中,如某些地区的老年大学根据老年学生的需求开设抖音学习课程、社区与科技馆共同为老年人宣讲5G技术、派出所民警到老年公寓宣讲防范电信诈骗知识、敬老院设立数字学习互助小组等。这些实践可有效缩小老年群体数字使用鸿沟和知识鸿沟。
这还需要家庭成员为老年群体提供数字反哺力量。家庭成员是老年群体最为依赖和信任的人,来自家庭成员、年轻人的鼓励和肯定是老年人勇于拥抱数字时代、接受数字技术最大的信心和底气。家庭的支持和教育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全天候、全场景及全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社会组织和家庭两方面共同推动、齐心发力,在社会层面形成弥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强大力量。
(四)老年群体加强自我增能,理解吸收数字包容理念激发终身学习能力。在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治理中,老年群体是其中最重要的治理资源,老年群体的自身数字素养成为检验治理成效的第一标准。这与老年群体能否切身享受数字发展红利,感受数字时代的巨大变化息息相关。
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加强自我增能,要克服消极心理和排斥心理,在朋辈或亲人的教导下主动尝试新兴数字产品,克服数字融入困难。要认识到自身也是数字时代的一员,在不断地学习中理解吸收数字包容理念,增强自信,改善心态,形成强大的发展内驱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理念指引内驱力,不断增强自身数字应用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增能,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慧,娄成武.多元协同视角下农村老龄群体数字鸿沟成因与弥合[J].农业经济,2023(12).
[2]张鑫.老年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23(06).
[3]庞永红,舒招平.老年“数字鸿沟”的伦理考量[J].伦理学研究,2023(04).
[4]匡亚林,蒋子恒,张帆.从“阻老”到“助老”:老年群体数字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3).
[5]宋晔琴,顾丽梅.整体性视角下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兰州学刊,2023(05).
[6]苗政军.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之弥合路径[J].长白学刊,2023(01).
[7]刘奕,李晓娜.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何以跨越?[J].东南学术,2022(05).
[8]杨斌,金栋昌.老年数字鸿沟:表现形式、动因探寻及弥合路径[J].中州学刊,2021(12).
[9]张建新.信息时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弥合机制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07).
[10]王艳玲,姜怡宁.老年数字鸿沟之痛及弥合之径[J].新闻爱好者,2021(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7182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