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一带一路”助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探析 |
第739期 作者:□文/陈惠玲 时间:2024/10/16 15:01:23 浏览:7次 |
[提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困难,形势更加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十年发展,在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拓展我国对外贸易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高校应积极有为,抓住机遇,探索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关怀备至。站在国家的发展全局出发,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关系到民生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
2024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24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压力更大,充满挑战。
(一)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加剧就业竞争压力。2014年到2024年,短短十年的时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计达到了8,643万人。据领英的相关报告,近年来我国留学生毕业回国就业趋势明显增强,在2021年更是突破了100万人的大关。面对如此大体量的高校毕业生与留学毕业生,对我国和社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2023年以来,我国失业率有较明显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2024年受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的存量与增量叠加,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竞争压力加剧,不要说高质量就业,连顺利就业也愈发困难。
在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大学生的薪酬待遇也出现下降的趋势。据智联招聘的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55%的大学毕业生降低了就业期望,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同比下降约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占比12.8%,同比增加3.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占比44.6%,同比下降6.2%。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自我国高校开启扩招模式以来,到2019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51.6%,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进入到了普及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原来一些中专院校、高职高专纷纷改名升级为了大专或者本科。这些院校在办学层次提升的同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与社会的需求脱节。究其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依然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存在错位。
从近年的高校招聘会上,可以看到几个相同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当前招聘“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等现象凸显,处于“两头”的博士和技工院校毕业生深受社会的青睐,而处于中间夹心层又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本科生反而就业困难。二是受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影响,我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这对于理工科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但各普通本科院校依然存在扩招、大量增设经管类等专业。在用人单位到高校招聘理工人才的时候,高校更多提供的经管类毕业生,这种供求“冷热不均”,人才培养不匹配等错位现象,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职业规划存在偏差。就业观念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就目前高校毕业生群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新情况:一是毕业生就业趋向求稳心态更加明显,考公、考编等体制内就业偏好显著增强。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比例从2022年的50.4%上升到57.6%。自2010年我国国考报名人数超过100万人,达到135.55万人后,至2023年,连续13年,每年报考人数均超百万。2022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为1,144.2万人,10年间翻了66倍。此外,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与事业单位考试的报考人数均在近几年创下了历史新高。二是继续升学深造,减缓就业压力的毕业生明显增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毕业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提升自我竞争力和专业能力,但也出现了部分学生盲目报考,“逃避式考研”的现象。据统计,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更是突破474万,比上年增加17万人,增幅达3.72%。2017年报考人数才201万人,短短6年不到的时间,增加了整整256万人。三是“慢就业”与“懒就业”毕业生明显增加。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存在好逸恶劳、心态浮躁等情况,这也就导致这类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进而形成了“慢就业” “懒就业”的风气。
二、“一带一路”倡议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新机遇
经过十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不管是在经济、文化,抑或是政治等领域,益发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在当前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迅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由理念到行动,由愿景到现实,不断走深走实,经历了从“泼墨大写意阶段”到“工笔画阶段”再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变化,成为了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以及互惠互利的国际平台。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低迷,“一带一路”建设一枝独秀,呈现出发展迅猛的强劲势头,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动能,成为了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商务部的数据,十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1.04万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下,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解决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一带一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来大量的岗位需求。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目前已经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更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3.6万个,随着中老铁路的运行,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预计在未来,还将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023年,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相信接下来,“一带一路”倡议必将迎来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据统计,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运输、制造业、物流、金融业以及健康产业等方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这其中一方面需要沿线国家的人才参与,但部分国家由于教育事业较为落后,培养的人才还不足于支撑部分项目的管理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人才劳动力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就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外派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或者直接应聘境外企业的毕业生数量在提升,但是与整体毕业生的数据相比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能说,总人数在提升,但比例很小,对于解决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依然不明显。总体而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提供的岗位也相对可观,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考虑的重点方向。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竞争相对较小,前景广阔。根据部分高校公布的2023年就业数据分析来看,大学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区域依然是北上广深等重要城市。根据58同城的2023年就业调研数据分析,大约有50%以上的大学生考虑到一线城市工作。根据2023年的部分就业数据显示,超过7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成都、重庆、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就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大城市固然待遇较好,机会较多,但是竞争也非常激烈,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薪酬待遇并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酬为7,200元左右,从学科门类分析,工科毕业生在8,000元左右,而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普遍为5,000元左右。一方面国内大学生扎堆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大;另一方面近几年来进入“一带一路”项目工作的大学生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数量不大,岗位空间依然广阔。通过统计了解,目前国内企业外派到国外工作的大学生工资待遇普遍在10,000元月薪以上,大部分以美元形式计算工资,包吃住,福利相对较好,且工作压力并不算繁重,性价比高。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应对策略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高校应该拓宽思路,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实现个人的高质量就业。
(一)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懒就业、慢就业、就业难等现象,一方面是由经济大环境所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存在期望值过高、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情况。高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殿堂,更要确保其培养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实现个人与职业的最优匹配,进而更好地将自身所学奉献社会,回报国家。做实做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就业工作的主要抓手。为此,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求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清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尽早做好个人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此外,高校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给当下大学生就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在向大学生积极推介“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意义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发展平台,更好地对比与国内大城市当前的就业竞争压力与饱和的岗位现状,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抓住机遇,错位竞争,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而实现个人良好的职业发展。
(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和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高校就必须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标“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需求,瞄准重要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不断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培养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提升,从战略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学科整合与融通,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二是要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语种与产业需要,着力培养既懂语言又精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人才,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要通过优化设置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的过硬本领与创新能力,探索多学科的交叉培养模式,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融合程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是一个普遍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深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交通、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紧密合作,这些领域的持续深入合作,不仅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撑,还需要众多相关领域的人才投身其中开展工作以支持项目的稳步发展。在这个背景之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高校必须要积极作为,根据自身的特点,主动与沿线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开展友好合作。针对沿线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具体而言,校企两方通过优势互补,一方面是建立实践实训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更加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认清当前的行业发展与就业形势;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双师型人才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帮助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此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有助于高校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劳工部门、沿线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沟通渠道,更加方便高效地收集到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并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更加多元畅通,从而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就业。
综上所述,自2013年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实打实的成绩,成为当前助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也孕育了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作为高校,我们应该深知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高校与大学生的发展,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为此,高校应该不断地提高政治站位,开拓创新,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积极有为,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采取扎实有效的策略,为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恒,张雁.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成就与展望[N].光明日报,2023-06-27.
[2]郑雪平,林跃勤.“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研究[J].亚太经济,2022(01).
[3]邹晶,杨妍旻,望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国际公关,2022(19).
[4]姜庆华,顾寅雯,郭长龙.“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生境外就业问题与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