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探析
第739期 作者:□文/叶 彬1 王 燕2 时间:2024/10/16 15:02:18 浏览:8次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个体能力失衡、社会环境制约、高校教育短板、家庭环境影响等因素密不可分。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象,需要基于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从国家层面、教育层面、社会层面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就业优先战略;大学生;慢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2月20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就业优先战略,旨在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然而,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一、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
(一)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正在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其次,创新创业环境逐步优化,但是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然而总体成功率仍然较低,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过后,很多大学生创业时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就业市场上,年龄、性别、学历、地域等方面的歧视现象屡见不鲜,使得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不公平对待。这不仅挫伤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
(二)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早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就业优先”目标得以确立。2010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明确,将就业优先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19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从国家层面来看,就是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就业放在宏观政策优先位置。一方面通过有力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帮扶困难群体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劳动法律法规来保障劳动者权益,真正做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改革与发展成果。从教育层面来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一是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二是教育能够完善促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教育在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我国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能够有效破解一系列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就业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游学、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针对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应该辩证地看待,既要从个体主观意愿上进行区分,也不能忽视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个体能力失衡
1、职业规划不清晰。首先,未能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陷入迷茫,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向,从而错失诸多就业机会。其次,职业规划不仅涉及目标的设定,还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若缺乏具体的实际行动,将难以有序地向目标迈进。最后,职业规划应基于个人特性、兴趣和优势制定,而非盲目追随他人或社会期望。大学生若对自我认知不足,便难以找到适宜的职业道路,而且会在职业生涯中感受到不满与压力。
2、就业能力不充足。一是专业技能缺乏。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操作,导致毕业后面临就业时,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二是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大学生在学术成果、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等方面表现平平,难以胜任岗位要求。三是缺乏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影响了就业质量。四是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缺少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退缩,导致创业成功率较低。
3、价值观念不正确。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物质回报,把薪资待遇作为衡量职业价值的标准。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心态,使他们容易忽视自身兴趣和长期发展,导致职业生涯的迷失。另一方面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缺失,甚至为了眼前的一己私利而放弃原则,忽略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社会环境制约
1、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是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优质岗位增长速度相对滞后,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优质岗位,更是供不应求,这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二是经济结构转型给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冲击。我国正在从工业经济结构向数字经济结构转型,从短期看,技术创新对就业一定具有破坏性,特别是技术经济范式性变化会导致就业市场波动加大。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创业环境不够完善。首先,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相较于成熟企业,大学生在寻求创业资金时面临较大困难。其次,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再次,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得到政策咨询、市场分析、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最后,创业往往被视为风险较大的选择,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和信心。
3、就业歧视并未消弭。尽管各种政策纷纷出台,以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事实上,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提出要求。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类行为进行了约束,但在实际操作中,歧视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还可能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公。
(三)高校教育短板
1、专业设置不匹配就业市场。一是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预测。许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现状,导致专业设置与实际就业需求脱节。二是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排名,一些高校过于追求学术研究,忽视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设置。三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速度较快,而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导致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2、人才培养不适应岗位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依旧存在诸如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效果有限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现象并存。
3、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性,往往未能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再就是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能力水平有限,难以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全面的就业指导。
(四)家庭环境影响
1、传统观念导致就业目标单一。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家庭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较高,许多家长将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的职业视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观念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将稳定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忽略了自身兴趣和发展前景。而在一次次求职备考中,大学生不仅错失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就业视野亦受到局限。
2、经济优渥助长缓慢就业情绪。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一是缺乏独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依赖心理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往往不知所措,无法独立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二是就业期望过高,希望一开始就能获得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得他们容易对就业产生恐慌和畏惧,从而影响就业进程;三是缺乏紧迫感,在家庭经济的庇护下,部分大学生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们认为即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家庭也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从而导致就业进程缓慢。
三、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应对策略
(一)国家层面
1、完善就业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的优先位置,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主线,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注重政策、服务、培训、权益保障协同,努力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能促进经济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为此,要做好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是保持我国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任务。三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成果转化率。四是建立失业防范机制。政府应加强失业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掌握就业形势,制定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失业救助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五是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设立创业津贴、创业补贴等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健全法律法规,落实权益保障。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劳动就业法治化建设,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正有序、有法可依的就业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就业执法监管力度,例如严格审核用人单位的招聘资格、严厉处罚非法用工的单位等,确保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大就业执法监管力度,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层面
1、加强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教育。一是加强成才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成才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就的提升,而是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充分认识到实现就业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并深入了解职业发展的多样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二是加强职业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职业规划能力。高校可以设立职业发展课程,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增强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目标。三是加强就业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通过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积极面对现实,摆正心态,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多渠道多层次就业、勇于创新创业的就业观念,把就业的出发点建立在实现人生价值和满足社会需要之上。
2、丰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一方面优化传统专业,整合相近专业,使之更具特色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开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紧缺人才。高校还应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开展合作,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投入,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让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能力。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再次,完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部门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大学生合理选择职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其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最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社会层面
1、加快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一方面各类用人单位要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而言,用人单位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既能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提升自身能力,也能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快推动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落实完善选拔标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招聘制度,破除就业市场对性别、年龄、学历等因素的不合理歧视,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策略。此外,用人单位应当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将人才发展纳入战略发展规划。给予大学生公平的竞争机会,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设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培训、晋升等机会,让他们在职业道路上不断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2、促使转变家庭就业观念。家庭就业观念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期望值过高,将就业目标定在某一特定岗位,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自己与其他社会群体放在同一层面上参与就业竞争,不愿接受大众化的就业岗位。因此,家庭就业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尊重子女的意愿,通过充分沟通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鼓励子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职业道路。此外,家庭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和资源,包括了解行业动态、未来发展趋势等,以便让大学生在充分认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
综上,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努力形成强大就业工作合力,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2.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莫荣,李付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J].人口与经济,2023(02).
[2]闵杰.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3]杨伟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J].教学与研究,2023(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566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