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思考
第739期 作者:□文/杜惠敏 周志斌 时间:2024/10/16 15:03:38 浏览:7次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各行业的职工通常会由多种原因产生工作和心理压力,从而对其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基层公务员是联系政府与群众间最直接、最关键的纽带,承担和执行政府公共事业,工作呈现任务繁重、成就感弱、效率低等特点,使其职业倦怠状态日益显著。本文旨在从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三个方面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公共部门的高质高效高速运转建言献策。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2月29日
引言
随着当前世界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职业倦怠已经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议题。从人民网2004年发布的关于工作倦怠指数的一项调查报告中了解到,该调查分别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个指数进行多方面分析,最终共收集到4,000余个数据样本。从该数据结果可知,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职业倦怠居于前列,其中有高达54.88%的公务员有职业倦怠感。截至2012年底,我国公务员总数已达到708.9万人,其中基层公务员比例接近60%。这表明,基层公务员在全国公务员总数的比重非常大,是处理公众事务的重心。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通常包含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方面。社会层面如社会公众的高要求、制度的不完善、竞争缺乏等;组织层面如不健全的薪酬制度、狭窄的晋升通道、内卷的工作氛围等;个人层面如工作胜任力不足、自我认知不明确、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差等。职业倦怠一旦产生,对日常的工作绩效、任务落地、同级协调、思想状态等都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很多学者已对职业倦怠有过相关研究,但绝大多数仅针对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进行分析,为了能拓宽研究范围和群体,因基层公务员在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现针对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认为其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激励和满足,不满意因素可以使人产生意见和消极情绪。1969年美国耶鲁大学行为学家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将人的需求归类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并将其命名为ERG理论。他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并非只可能产生一种需求,以上三种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状态和积极性。
一、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含义
(一)基层公务员。根据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章第二条例规定,公务员即“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吕维霞、徐晓明等在研究中将基层公务员界定为县及县级以下、将行政级别界定为正处级及以下的地方党政机关工作在岗公务人员。杨舒仪则将基层公务员界定为,从隶属关系角度来看,一般指当地行政管理人员;从工作级别角度来说,一般指县以下公职人员管理干部;从就业岗位来看,一般指落实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公职人员。综上,我国对基层公务员的定义主要以隶属关系、职级、工作岗位为基础。本研究认为,基层公务员从隶属关系上来说属于在编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从职级来说指的是县级及以下公务员,从工作岗位来说是执行国家政策与方针的一线公务员。
(二)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这一专业术语是美国学弗罗伊登伯格在1974年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高强度工作而导致的疲惫不堪或为达到不切实际的期望目标,付出努力之后所产生的情绪殆尽”。马斯拉克在1981年对于职业倦怠界定为,在以人为本的行业中,在人际关系以及身心方面的长时间压抑所产生的反应。1996 年,马斯拉克对职业倦怠的定义进行进一步界定,认为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
国外针对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医护人员,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与长时间工作有一定相关性。国内针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从1993年起逐渐增多,从最初面向教师和医务人员的研究逐步转向基层公务员。
二、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1、社会发展的高要求。我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基层公务员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职能也在不断发生调整。基层公务员是处理政务工作的重要成员,在国家和党的高速发展中,也对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基层公务员以更高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来处理日常工作,这在无形中给基层公务员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在日常的党员思想教育中,国家和党的高要求,也让基层公务员产生一定心理压力。因而,职业倦怠也随之产生。
2、制度的不完善。基层公务员日常工作内容复杂且繁多,我国政府制度目前在针对基层公务员方面还不是非常完善,如考核、晋升、培训、激励等方面制度并非十分健全,但基层公务员十分重视这些制度,很大程度上这些制度在激励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由于其不完善,极大地消减了基层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绝大多数部门未设立心理辅导机制,在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心理得不到有效疏导,导致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愈发严重。
3、公众监督和高期待。21世纪是网络信息高速联通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国际实事、国内动态、体坛赛事、娱乐新闻、基层活动等内容。互联网不仅丰富了公众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把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显现到公众面前,公众对基层公务员的每项工作进行监督并享有发言权。由于公众对基层公务员的高期待值,互联网中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的评论褒贬不一,其中不乏负面评价,这也给基层公务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造成职业倦怠进一步发展。
(二)组织层面
1、组织结构僵硬机械。政府组织结构由于受到传统科层制观念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力求的是程序化和制度化。基层公务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已经受到现有诸多规章制度的影响,同时与组织程序化和制造化的强加,这使得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十分束缚,极大地减弱了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创造性,机械式地服从规定让其在日常工作中充满约束,从而影响自身自主与灵活性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长此以往,不但使其对工作失去趣味和挑战,也使职业倦怠感悄然上升。
2、晋升渠道不够明确。基层公务员日常工作量大且繁杂,且常常需要在一线与群众打交道,每位基层公务员都需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耐心,身处在如此的工作环境中,很容易因为工作性质和民议给自身带来心理压力,消磨工作激情,产生职业倦怠。另外,由于现阶段政府组织晋升渠道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晋升目标,在工作中缺乏目的性,这使得基层公务员很难在繁杂的环境中提升工作积极性,长时间岗位得不到提升,面对辛勤付出与微薄回报不成正比,使得职业倦怠感进一步提升。
3、组织奖励机制模糊。目前,政府组织奖励机制的模糊也是造成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组织层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基层公务员,就是在执行国家政策与方针的县级以下一线公务员,其代表的是国家和政府,可想而知基层公务员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基层公务员的待遇需求和物质需求等,很难得到有力保障。由于奖励机制模糊,大多数组织仅仅给予精神激励,这往往与基层公务员的内心需求是不对等的,基层公务员长时间得不到领导的实质性鼓励和支持,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三)个人层面
1、个人各项认知不足。基层公务员的认知不足主要包含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岗位认知。自我认知即对自我的专业、能力、性格、优缺点等方面的了解情况。职业认知即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认识、定位和规划等了解,也就是说自我与职业之间的认知关系,是有意识的对职业的认识情况。岗位认知即胜任该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岗位要求、岗位职责、工作技能、工作内容和流程等方面的了解程度。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对以上自身各项的认知不足,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产生迷茫的状态,甚至会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时间久了不但会觉得烦闷,甚至会丧失工作激情,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2、岗位匹配度不够高。基层公务员在最初招录进行初筛时,仅仅针对年龄、学历、专业等基础信息进行明确规定,但未考虑到最终录用者的个人能力能否胜任该岗位,其专业技能和性格特点是否与该岗位所契合。在基层公务员上岗前,虽然有短时间的集中培训,但在后续的各项日常工作开展中,其工作的落地程度与本身的能力性格密切相关。由于基层公务员日常工作的繁重性,如与该岗位契合度不高,个人能力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则极易产生紧张不安情绪;如个人能力可以达到工作要求,但个人性格与岗位特点不匹配,则会出现工作压力大。此类紧张压抑的情绪随时会造成职业倦怠感的加重。
3、心理工作压力较大。基层公务员日常工作繁琐且工作量大,尤其在近几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所有基层公务员都义无反顾地冲在抗疫前线,从互联网多个平台中都可以看到他们不分昼夜为公众服务的身影。在这令人感动的场景中,无疑加重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量,但其毫无怨言,一直坚持到抗疫胜利。在大家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时,却很少有人考虑到由此所带来的工作压力。面对工作量的增多、社会公众的关注,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加大了职业倦怠。
三、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策建议
(一)社会层面应对措施。在国家与社会网络日益发展的高要求下,基层公务员作为行政要务执行的第一人,不但要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要展现出基层公务员敢于担当、勇于向前的优良精神风貌。政府要注重加强在考核、晋升、培训、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创新,明确基层公务员晋升渠道和机制,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设立心理辅导机制,注重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到公众面前,基层公务员害怕被挑出毛病,工作特别紧张,可是这也会将其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新时代的基层公务员应该将事务的正反面相结合,塑造良好的工作心态,减轻职业倦怠感。
(二)组织层面对策抉择。在充满约束的传统规范程序下工作,极大减弱了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创造性,应将陈旧繁杂的程序进行简洁优化,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工作氛围,实行轮岗换岗制,可以调动工作气氛,找到适合自身的岗位,激发工作活力,提升基层公务员工作能力,极大发挥基层公务员的自主性。晋升机制模糊和待遇偏低是目前基层政府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完善晋升机制,明确发展目标和渠道,充分发现基层公务员个人优势,发挥其工作潜能;应提升基层公务员薪资待遇,让其付出得到相对应的回报,减少心理落差感。政府组织还应该在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完善激励机制,明确激励办法,将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加强沟通,带动基层公务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缓解职业倦怠。
(三)个人层面解决建议。基层公务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职业和岗位认知,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和优缺点,发扬自身优势,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喜欢且可以胜任的岗位,同时需知晓该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努力,积累经验,提升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并结合个人性格特点,选择最佳岗位任职,提高基层公务员岗位匹配度和胜任力。基层公务员在面对繁重工作量时,难免会产生心理压抑和工作压力,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学会劳逸结合、换位思考和情绪转化,在工作之余通过运动、阅读等多种方式,缓解紧张和压力,以此降低职业倦怠。
综上,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基层公务员作为我国公务员的主要成员,肩负着国家行政事务传达和执行的重要任务,更是政策落实到群众的重要角色。由于基层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日常工作繁重和工作量大是非常显著的特点,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其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该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其解决需要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共同支持,从而缓解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的发展。本文虽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但缺乏实证数据支持。职业倦怠在日常工作中需特别关注,希望通过以上几点建议可以有效应对职业倦怠,激发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为基层公务员减轻职业倦怠共同助力。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颖,倪超,刘秋燕.中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J].中国行政管理,2015(04).
[2]黄薇.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3]张婷,温子嫣.基于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的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7(10).
[4]张岩.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1.31(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5661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