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探讨 |
第739期 作者:□文/王彦哲 时间:2024/10/16 15:04:41 浏览:8次 |
[提要] “三农”问题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上研究群体较为庞大,农民群体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指出现阶段农民在数字素养上的问题,研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提升路径。
关键词:农民数字素养;农业现代化;发展困境;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1日
一、问题提出
数字素养描述了个人在获取、导航、理解现代数字信息的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近年来,我国通过向数字转型升级,数字素养越来越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数字经济与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既相辅相成又层层递进,共同推进以数字化为驱动的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在实际进程中,有关数字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居民数字素养不断提升,但农村与城市之间数字鸿沟不断增大。根据数字鸿沟相关概念,可以把数字鸿沟理论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数字接入鸿沟;第二级为数字能力鸿沟;第三级为数字产出鸿沟。三级鸿沟,层层递进。目前,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从原来的“接入沟”转变为“能力沟”,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数字素养,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在拉大。自2019年起,我国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要政策。预期把乡村生产、生活等多领域全方位地与数字乡村进行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当然,这也对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乡村农民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呈现出滞后性的特点,这也制约了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培育。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无疑是在帮助居民个体社会网络发展空间由线下扩大为线上,这有助于提高农民在参与数字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能动地推动乡村全面发展。乡村数字化设施只投入到供给侧上,虽然在硬件上让农村居民拥有数字化条件,但是还缺乏数字化素养带来的能力。数字化水平无法满足数字化进程,也就无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农民数字素养偏低原因分析
(一)客观环境影响。客观现实环境是指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的事物和现象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而在培育农民数字素养过程中,所处的客观环境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数字化教育体系、数字化人才储备等。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发展差异日益增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城乡环境的不均衡,使城乡数字素养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网络普及程度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城市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常更为完善,如宽带网络覆盖、智能化物联网设施等,并且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和多样化,涵盖了生活、工作、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而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资源配置相对单一,应用场景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情况严重,导致了数字化资源的配置差距,数字赋能基本得不到体现。在人才储备方面,城市教育不仅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还具有优质教学内容,可以用学到的数字化能力来进行创新,推动数字化发展,而农村与之相比,人才储备和数字化手段差距大,农民就算学习到数字素养,也无法转化为社会创造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数字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数字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主观环境影响。影响我国农民数字素质低的主观环境可以划分为:在国家战略层次上制定的正规制度和在农村社会中传播的“以人为本”,以传统文化和习俗为主的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如《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但是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专业数字人才匮乏、区域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有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化资源配置,才能把数字化与乡村振兴衔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对于非正式制度而言,中国传统村落呈现出“大聚局” “小杂居”,与外部世界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当遭遇来自外部武力或者文化冲击时,往往会产生某种程度封闭和排斥。在农村社会文化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正式制度环境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先进的正式制度贯彻到农村地区,其作用大打折扣,农户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该政策的作用,传统和现实便会发生摩擦,矛盾愈来愈激烈,严重影响顶层制度在农村地区融合发展。
(三)社会环境影响。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往往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农民数字素养偏低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中缺乏数字化教育和信息化资源的支持。在现代社会,数字技术日益普及,而农民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限制,可能较难接触到相关培训和信息。缺乏的数字素养可能影响他们在农业管理、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因素。其次,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加剧农民数字素养偏低。农村地区可能存在传统观念,对数字技术的认识较为滞后,农村社会文化传统保守,农民更倾向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农民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和理解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通常比城市更为闭塞和保守,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数字化资源和技术支持会限制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升。特别是青年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作为农村具有相对数字素养群体的青壮年,大部分选择留在城市,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往往缺乏接触技术和信息的机会。由于市场需求和信息反馈的不同,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科技信息交流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这使得农民难以掌握最新的数字科技知识。并且农村地区农民数字设备的普及率较低,他们没有使用各种数字设备的机会,也不能用数字设备获得信息。即使有,也可能是尚未更新的设备,应用软件和操作程序落后,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
三、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困境分析
(一)农村数字资源缺乏。数字资源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据等。这些数字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设备进行创建、存储、传输和共享。数字资源在当代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商业、娱乐等各个领域。而农村数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体现了农民幸福感,反映农民生活水平。但我国农民所接触的数字化内容,大多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许多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难以获取最新的数字技术信息和资讯。缺乏及时可靠的信息渠道,限制了农民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获取信息途径非常单一,数字化资源极度缺乏。虽然我国政府积极在农村鼓励数字技术发展,但是数字乡村平台建设进展依旧缓慢,数字平台所涉及的领域十分有限,如涉及较多的数字化政务,政府让农民通过互联网参与政务,加快数字化政务发展,但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数字鸿沟”,制约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而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旅游等数字资源建设发展力度不足,就算是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平台,质量更有待提升。数字资源维护成本和数字化人才明显存在缺口,并且不同地区农村信息壁垒依旧存在,资源浪费严重,城乡之间的数字资源无法达成共享,农民依旧存在线上办事难等问题。农村地区还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农民在数字技术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影响了其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并且日益发展的数字技术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各种诈骗、广告等虚假信息严重影响农民的判断,可能会给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农民数字化参与意愿低。农民数字化参与是指农民利用数字技术和在线平台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常常表现出排斥性和脆弱性。脆弱性是指单独的个人或其家庭遭受风险打击的可能性,并有可能因此种危险而使其福祉降低到一定程度。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是一个相对周而复始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对农民来说都会造成毁灭性打击。传统农业生产遇到现代化数字技术,农民更愿意相信传承千年自身的经验,对数字化生产仍抱有怀疑态度,缺乏参与热情,参与意愿较低,甚至也没有足够的成本来提高数字技能。他们对数字工具高额的投资费用与运营成本存在着偏见,并认为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数字素养的培养上,这对涉农主体的数字技术使用意愿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轻易尝试可能会对农民自身甚至家庭影响巨大。排斥性一般认为是群体和个人与社会联系逐渐断裂的动态过程。面对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农村的冲击,对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农民来说,可能对待新事物到来第一反应不是加以辨别,而是排斥,不管是陌生的个人或者事物,都表现出强烈的警惕性,甚至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因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给传统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表现出麻木消极的态度,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和创新。大多数农户都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数字化素质,来提高其农业生产力,从而获取农产品的收益,从而改善其经济状况。不能激发农民对数字化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从经济上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了限制,制约了农民对数字素质的提高。
(三)农民数字化学习能力障碍。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指个体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获取、评估、利用和创建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技术运用能力、资源评估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中国农村相对来说人口较为密集,在很大程度上与外部保持着某种意义上的独立,当有外力来入侵本土时,一定会产生不习惯甚至排斥。由于农村受众在受教育程度上一直较低,尤其是农村老年群体,他们自身的数字技术知识储备及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教育程度和能力都受到了限制,他们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形成先进的数字观念。同时,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普遍认识还需要提高。农民数字通用素养就是农户对数字技术的运用。数字技术的使用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民利用数字化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在农村发展数字能力教育过程中,往往无法提供充足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教育内容的开展,并且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户,其经济收入一般都比较低,大多数村民都觉得互联网等数字化设备的价格以及网络连接的费用都比较高,而他们的收入水平又无法负担这些费用,因此他们在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意愿和行为都有所减弱。
四、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传统村落与信息通信设施较好的乡村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信息通信建设较好的村庄中,其村民的数字素养水平更高,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并让乡村活动更加丰富。所以,必须把农村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一方面要与新基建相结合,不断地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村信息网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农业”的深度融合平台,将农村特色产业和主要农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数据产业系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加快对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布局,提高农民数字技术接入的可达性。并推动网络设施和数字系统升级,不断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公路、住宅、灌溉、医疗等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完善,提升农村运行效率,把传统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助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以此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二)加强制度衔接。提升以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数字化专门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为代表的农民综合数字素养,对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持续优化,希望能够产生数字乡村发展新的内生动力,从而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质量。首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乡村数字鸿沟问题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再根据地域、时间、环境等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数字化建设和干预政策,以便缩短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其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统筹协调,让各个地区之间的实时信息连接、数据处理和跨域协作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加优质数字资源的供给,激发农民对数字技能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增强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还要加强农民信息筛选能力,从而有效地保护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减少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风险,降低他们对于数字化技术和产品的畏惧和担忧。政府结合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在农村数字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有区别的分区规划和管理政策,并通过高层设计促进区域联系、共同发展和治理。
(三)提高农民学习能力。乡村图书馆应与社会其他机构合作,不断提供相关的数字活动和项目,以此来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水平,最终让农村青少年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促进数字社会包容。首先,把思想认识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使农民群体的传统观念和认知水平得到彻底转变,从而形成了一种学习驱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数字化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并组织专家下乡村开展“一对一” “手把手”的教育。从简单的应用系统软件入手,对农户的生活需要进行全面了解,把数字化的概念和他们的需要结合起来,逐步让他们接受数字化,引导村民积极参加数字化监督、数字化娱乐、数字化生产创新等实践活动,促进政府与农民互联互通,使村民能够积极认识到数字信息在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加强农村家庭数字素养交流,积极培养家庭青年参与数字素养培育,传授如何利用数字工具获得文化服务的知识与技能,或通过职业教育,不断引导他们利用数字工具来解决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教育手段包括开办数字素养培训课程以及演讲,从而提高他们融入数字乡村建设的情感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洪楼.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J].乡村科技,2022.13(05).
[2]余设华,沈忱.数字时代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现状探索和分析[J].现代畜牧科技,2023.92(01).
[3]蔡依婷.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07).
[4]雍婧.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3(01).
[5]陈弘一.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研究[J].村委主任,2023(05).
[6]苏岚岚,彭艳玲.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与乡村数字治理参与[J].农业技术经济,2022(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