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闽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浅议 |
第739期 作者:□文/林俊杰1,2 张 群1,2 时间:2024/10/16 15:32:41 浏览:11次 |
[提要] 我国海洋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科学把握其基础优势和制约因素,明确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对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闽东海洋经济为研究对象,剖析闽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多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旨在推动闽东海洋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闽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21366);宁德师范学院重大项目培育计划(项目编号:2021ZDK01);宁德师范学院协同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2T11,2021T02)。通讯作者:张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9日
作为地球上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还承载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大部分货运量。在陆地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海洋成为人们拓展经济的新疆域。在当前国家和省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闽东(即宁德市)积极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展现出其独特的担当和贡献。
一、闽东海洋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一)海洋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闽东海洋生产总值高达700.42亿元,同比增长4.84%,持续增长的海洋经济总量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海洋经济三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从2016年的22.6∶41.1∶36.3调整至2020年的21.4∶36.4∶42.2,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现代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主导产业优势持续增强,同时海洋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均取得新的突破,为构建海洋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海洋渔业实现转型升级,实现显著增产增效。闽东积极出台了推进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六条措施,这不仅促进了远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构建了包括远洋捕捞、冷链物流、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同时,闽东积极发展循环水养殖和深远海养殖,以进一步壮大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并通过加大环保塑胶渔排、抗风浪深水大网箱等养殖设施的推广力度,以及提升藻类养殖设施,成功地促进了闽东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2020年,闽东渔业产值更是达到了266.17亿元,年均增长7.9%,位居全省前列。水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8.64亿美元,占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的31.2%。闽东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328.88公斤,远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些数字充分展示了闽东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增产增效的显著成果。
(三)临海工业项目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目前,闽东临海工业已形成包括冶金新材料、核电、锂电池、新能源、船舶修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园区,这不仅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聚,还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其中,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以青拓系列项目为龙头,辅以甬金、宏旺、海利、上海克虏伯、奥展等项目的配套支持,不锈钢粗钢产能在国内占比高达20%,全球占比也达到了10%。同时,闽东还拥有了目前国际铜冶炼行业最大规模的单条生产线,其工艺先进且环保,已于2018年6月顺利点火试车,为闽东海洋经济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海洋旅游业焕发新生机。闽东旅游系统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促进产业融合,强化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和活动建设。以海洋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为发展重点,以山海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集山、海、川、岛、滩、湾、古堡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了风景游览观光、海滨休闲度假、探古寻幽访胜等多种活动选择,打造了具有高度、深度和温度的三维文旅景区。同时,闽东还建设了一批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和海上现代休闲渔业基地,转变了传统渔业发展方式,建立了集海水养殖、渔耕体验、海洋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海洋渔业示范综合体,有效推动了闽东海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五)信息科技为海洋经济注入新动力。闽东积极整合海上各类资源数据信息,探索建立“互联网+海洋”新模式,打造“智慧海洋”体系,将智慧海洋应用于海洋预警预报、海洋管理等方面,使其成为宁德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战略抓手,逐步实现海洋信息共享、海陆互联互通。首先,建立了汇集海域管理、渔船管理、海洋观测、海洋环境、海洋安全生产、海洋防灾减灾、搜救抢险、海上执法、地理测绘等信息资源的国际一流海洋大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完善了相关领域现有业务化运行系统,重点整合了涉海政务部门信息,促进了行业涉海管理信息系统的协同。其次,加强了卫星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海底与海上、海上与陆上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最后,加强了海洋监测观测设施建设,完善了海洋立体实时观测网,提升海洋感知和灾害预测预报服务能力,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六)涉海金融服务助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崛起,闽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扶持和创新的金融产品,为海洋经济提供了全方位的普惠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首先,将绿色金融服务聚焦于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大黄鱼产业。通过与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宁德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等3家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成功带动了水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渔民收入的增加。其次,为了降低渔民的经营成本,促进海洋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还制定了渔业补贴款质押贷款方案。例如,宁德工商银行根据“一区域一特色产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海参仓单贷款” “渔排改造贷款” “大黄鱼仓单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为当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针对闽东沿海地区频发的台风等自然灾害,积极探索银行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合作模式。通过风险的有效分散,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渔民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为海洋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闽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尽管闽东的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福州、厦门等地相比,其整体竞争力仍有待提升。目前,闽东的海洋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新兴产业的比重较小,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导,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精深加工产品缺乏。同时,岸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闽东需要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新兴产业的比重,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以推动当地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海洋科教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目前,闽东在海洋科研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与厦门、福州等地相比,闽东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科研人员数量有限,从而导致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大型涉海企业和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创新链,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陆海联动效应。因此,亟须进一步加大海洋科研投入,完善海洋高新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闽东还需要增加海洋研究的专业机构数量,提高海洋技术创新平台的水平,以加快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
(三)陆海统筹发展亟待全面加强。虽然闽东港口基础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目前,港口码头泊位规模相对较小、布局分散、建设不够规范,且运转方式相对单一。此外,基础设施、产业规模和腹地等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与周边城市港口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港口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以及现代化集疏运网络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闽东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闽东需要全面提升陆海统筹发展水平,优化港口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随着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发布,闽东已成功清退禁止养殖区的违规养殖,并对部分养殖区的养殖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海域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然而,随着临海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陆源污染逐年增加,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闽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闽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一)塑造现代海洋产业新格局,激发新兴产业发展活力。一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渔业从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精深加工模式的转变。借助宁德“中国大黄鱼之乡”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促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集聚发展。同时,要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通过海洋牧场、大型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基地等创新方式,向深水和远洋养殖拓展,以拓宽闽东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二是以新兴临港工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冶金工业、新能源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渔船、港口设施的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升级。借助宁德核电、宁德新能源等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打造千亿级临港工业产业集群,为闽东海洋第二产业注入新动力。三是依托闽东丰富的山海旅游资源,加大滨海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力度,结合“海洋+山地” “海洋+文化”等模式,打造以三都澳、霞浦滩涂摄影基地等为重点的海洋旅游品牌,提升闽东海洋旅游的吸引力。四是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链群的升级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驱动闽东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产业带”。
(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一是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东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的发展,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资本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同时,加强海洋政策、规划管理和决策咨询的科学研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海洋管理、海域整治和环境保护。二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海洋相关专业,建设涉海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海洋应用型人才。加快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海洋开发科技人才和团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涉海专业人才落户闽东,实现海洋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效推动闽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优化海洋基础设施布局。以三都澳为中心,全面构建涵盖港口群、铁路网、公路网及航空运输的现代化海陆空交通体系。通过增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性,实现货源的高效互推互送,形成多式联运格局。同时,加快构建连接三都澳核心城市组团的高速内环和串联山区县的高速外环,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通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努力形成以三都澳为核心,北承南联、西进东出、山海联动的“一核两环六放射”综合交通格局。
(四)完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陆海污染监管,坚持陆海统筹治理污染,推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协调发展,守护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此外,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通过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科学研究,推动海洋碳中和试点工程,为实现海洋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1.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永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全力谱写福建海洋经济“宁德篇章”[J].发展研究,2023.40(02).
[2]吴晋勇.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福建金融,2023(10).
[3]刘名远,卓子凯.福建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发展研究,2018(11).
[4]李艺全.福建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J].海峡科学,2023(04).
[5]秦琳贵,沈体雁.科技创新促进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9).
[6]董亚宁,顾芸.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瓶颈与路径[J].观察与思考,2022(10).
[7]林锡能.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海上福建”[J].发展研究,2021.38(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