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调研
第739期 作者:□文/胡光武 陈 栋 王洁雯 时间:2024/10/16 15:35:10 浏览:15次
  [提要] 深入调研学习国内外各级优秀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做法,理清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探索突破体制机制等诸多问题困境的思路和措施,为滨州市开放式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月12日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的空间驱动载体,对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旨在探索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全省高水平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样板。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滨州大学科技园初步形成建设框架,但也面临诸多体制机制等问题和瓶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研等方式,借鉴优秀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做法,理清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与发展模式,以期对推动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当前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与模式
(一)空间形态实现园区与城市融合。国内外优秀大学科技园都注重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大学科技园一般交通区位良好,布局多靠近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园区呈现出办公、研发中试、高新制造和服务配套功能混合特征,且空间成本相对较低。美国北卡三角研究园通过在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设立研究园,将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杜克大学三所大学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为高校相关的科研机构提供集中式空间平台,发展成为美国规模最大、吸引国内外创新研发机构最多的科研型园区。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中心,采取政府推动、依托大学、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培育高分子材料、机电制造与信息化、绿色化工与环保技术、海洋制药与生物化工相融合的四大新兴科技产业群为方向,汇聚一批高科技企业,创建“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的项目育成发展平台,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互动发展局面。
(二)功能布局加速科教产融汇。大学科技园承担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开放协同发展的功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大学科技园一端链着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一端链着地方的科技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既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科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浙江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按照“集成资源、构建平台、强化服务、孵小扶新”的建设方针,积极整合政产学研金介媒等各类资源,打造“双生态系统”(一流的园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企业成长生态系统),构建“四个平台”(园区建设与运营平台、科技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平台、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园区“三个聚合”(资本聚合、技术聚合、人才聚合),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运营管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上看,分为政府主导型、大学主导型、综合管理型。政府主导型大学科技园,大多成立园区管委会,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工作。大学主导型大学科技园,一般由大学成立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地方国有企业或创投机构联合入股管理。综合管理型大学科技园,一般由政府、高校、企业联合成立理事会、基金会等管理机构,负责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无论何种建设模式,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是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
(四)创新主体实现多元化协同。强大的政府资源、优越的大学科教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之间的协同融合,是清华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建设发展的密码。清华大学科技园在充分发挥政府、大学、企业等创新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聚集、资源聚焦、要素聚合,实现科技园、科技园企业的聚变,形成聚集、聚焦、聚合、聚变“四聚”模式,构成清华科技园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服务创新的发展格局。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建立以“两平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四驱动”(政策、资本、研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架构了园校、园地、园企、园园、园人的“五园互联网+”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
(五)组织网络向开放式拓展。深圳虚拟大学科技园是我国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按照“一园多校” “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聚集了国内外70所知名院校,建立成员院校深圳研究院56家;搭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设立研发机构238家;建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7家产业化基地。深圳虚拟大学园聚集创新资源,将大学的科研和智力优势融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深港合作与国际化等方面为深圳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也为成员院校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服务社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现了市校共赢。深圳虚拟大学科技园建设对滨州市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借鉴,通过搭建平台、制定激励政策,将与滨州市主导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重点大学、科研院所集聚到滨州来创新创业、共谋发展,是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也是提升科创品质的重要举措。
(六)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科技园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有效引导。聊城市省级大学科技园致力于打造鲁西地区高校院所教授学者及各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引进入驻、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支持、发展扶持5个方面出台了16条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创新推出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专属科技贷”,设立总金额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二、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2021年底批复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以来,滨州市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为依托,突出开放式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学科”发展模式,聚焦“十强”产业发展创新需求,积极对接省内外重点高校,加速创新资源集成,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框架初步形成。但是,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怎么建” “怎么管” “怎么用”等诸多问题亟须突破解决。
(一)园区空间布局不清晰。大学科技园应具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合理的功能分区和足够的物理空间载体支撑。目前,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主要空间载体为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A楼群,且已全部入驻企业,二期尚未投入使用,无法满足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中试基地等配套功能空间布局需要。同时,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大学科技园存在物理边界、功能边界不明确等问题,影响着后续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建设。
(二)运营管理体制未理顺。滨州市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总体建设框架是“1+2+N+X”模式,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为核心功能区,发挥滨州经开区、滨州高新区产业功能区作用,辐射带动若干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由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下属二级公司具体负责,未成立政府、大学、企业、开发区等多元化创新主体组建的理事会、基金会或管委会等顶层管理机构,无法实现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一体化协同推进。
(三)与重点大学合作不深入。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合作大学主要集中在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大学、与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议的大学,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多为方向性合作和具体项目合作,对共建大学科技园缺少落实层面的实质性任务和措施。同时,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驻地高校相距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偏远,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尚未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黏性合作机制。
(四)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科技服务体系主要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交易、检验检测、设备共享、创意设计、大数据、人才服务、学术交流等功能中心,缺少“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尚未布局建设,不能满足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需求。
(五)科技金融生态尚未形成。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推动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缺乏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未设立发展基金、天使基金,对大学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入驻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吸引力。
(六)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科技园是政府资源、大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聚地,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重点服务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缺乏有效链接机制,总体参与度不高,市区政府未制定出台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措施、招引大学入驻的优惠政策,大学科技园创新高地和政策洼地效应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编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蓝图,明确大学科技园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路径方向和科创平台载体布局。结合“双型”城市建设和科创品质发展要求,在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方案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编制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指引未来高水平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
(二)建立高效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当前,要推动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建设,必须解决“怎么建” “怎么管” “怎么用”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必须组建政府、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多创新主体参与的决策协调机构,成立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机构,组建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管理服务机制。只有管理体制机制理顺了,才能破解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大学科研院所对接不对等、对企业服务不畅通、协调开发区难度大的问题。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化建设,组建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理事会、滨州大学科技园发展服务中心、滨州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三个层级的管理机构,明确界定职责边界,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机制。
(三)高端布局合作共建大学。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是解决区域高端科教资源不足、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强,实现科技、教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借鉴深圳虚拟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突出开放式发展理念,聚焦滨州市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按照“产业+学科”发展模式,面向全国、全省对接具有学科优势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分园,形成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发挥魏桥、京博等大型骨干企业产学研合作示范效应,将与重点大学科技合作从点上向线上、面上扩展,从企业层面向市政府层面提升。注重发挥滨州学院、滨州医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驻滨高校的作用,依托大高航空产业园、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航天产业、高新区医养健康产业园、渤海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滨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四)搭建重大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核心,整合周边魏桥国科科技园、黄河大数据产业园、黄河科技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平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科技园支撑条件。
(五)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聚焦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完善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对准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企业孵化的创新资源需求,招引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入驻园区,以投资入股、带资建设、联合转化等方式,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
(六)强化政府服务引导作用。制定出台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政策包,解决土地规划、空间载体、运营成本、科创补助等关键问题,推动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发挥国有平台公司作用,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走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方向。
(七)重视园区宣传与推广。树立滨州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品牌意识,打造滨州发展模式。积极承办国家和省各类创新创业品牌赛事活动,通过常态化主办渤海科创大会、科创中国项目融资路演、年会论坛和学术会议,构建园区与大学、园区与企业、园区与园区的沟通平台,不断提升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滨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先涛,赵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6).
[2]陈哲昆,刘琦.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7).
[3]许鸿.新发展格局下云南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思路[J].云南科技管理,2023(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4234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