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城市经济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739期 作者:□文/张洁羊 任海新 马金阳 张丛林 孙小雅 张文轩 时间:2024/10/16 15:37:05 浏览:17次 |
[提要]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韧性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城市经济韧性领域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我国城市经济韧性研究进展情况。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经济韧性的内涵与测度研究,梳理总结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系统梳理提升经济韧性的对策,以便为完善城市经济韧性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借鉴,为城市经济韧性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经济韧性;文献计量;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445215)
中图分类号:K902;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6日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区和国家遭遇外部冲击和灾害的风险日益加剧,自然灾害、疫情、技术革新等突发经济干扰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衰退。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在探索新的转型升级道路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局面,亟须增强经济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经济韧性的问题备受关注。
城市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具有脆弱性和依赖性的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破坏和干扰,进而影响城市的平稳运行。因此,城市发展的关注点从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城市经济系统如何在面临不确定因素干扰时维持其稳定发展,这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内涵不谋而合。城市经济韧性体现了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承受力和恢复力,意味着城市经济系统能否抵御冲击或在冲击后迅速恢复。这为城市系统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城市经济韧性成为了政府、国内外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因此,增强经济韧性既是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更是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且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经济韧性研究涉及多学科,呈现多视角的特点。目前,我国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韧性的内涵与测度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视角对我国城市经济韧性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处理和内容挖掘,梳理经济韧性的内涵与测度、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对策,为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文献概况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该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本文以“主题=城市经济韧性,时间不限,精确匹配”的检索方式,截至检索日期2023年8月8日,共得到文献433篇。
(一)文献数量。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一领域的学术进展,通过对知网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整理,得出“城市经济韧性相关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从图1可知,近年来经济韧性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经济韧性这一研究逐渐被关注与探索,但研究总量仍较少,研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图1)
根据发展趋势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4~2019年研究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发文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研究者多采用定性方法,从单一视角研究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二是2020~2023年稳步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相较于上一阶段发文量的增长速度有所增长,该阶段大多进行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研究,在实证上相应出现了不同的测度方法,多为基于过程的单指标法与基于状态的多指标法,其中将数字经济相关的度量指标纳入其中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
(二)关键词分布。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和内容的精炼表达,对于关键词的研究能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特征以及发展脉络,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借助CiteSpace对433篇城市经济韧性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
由图谱可知,区域经济韧性、城市经济韧性、城市韧性等关键词共现频率高,大多学者围绕这几方面展开对其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构建理论模型以研究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测度研究区域经济韧性并进行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的探析。在研究区域方面,以长三角城市群与黄河流域为热点研究区域,以长三角城市群或黄河流域城市群等典型地带为立足点,以小见大,进而分析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在韧性评价研究方面,将数字经济相关的度量指标纳入其中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数字经济的影响力备受关注,不少学者针对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做出深入分析。
二、城市经济韧性研究进展
(一)城市经济韧性的内涵与测度研究
1、城市经济韧性的内涵。城市韧性是一个新兴概念,旨在应对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冲击和干扰,同时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韧性包含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城市需要有能力应对和适应不确定性冲击,以保持城市系统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城市需要通过不断适应、调整和学习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济韧性的特点在于它关注的是区域或城市经济系统,并描述了区域经济在面对冲击时的抵御、恢复和重构过程,以展现其应对冲击的能力。实际上,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非平稳渐进,而是经常受到各种冲击和干扰的影响。冲击的发生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可能源自全球、国家或地方不同尺度,并且形式和性质各异,因此其影响可能会产生空间差异效应,经济韧性为解释这种空间差异现象提供了有效的概念工具。
2、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方法。国内外学者在有效测度城市经济韧性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包括创新地区发展路径,应对去工业化挑战的城市经济韧性问题,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构建经济韧性指数等。主要采用了访谈法、指标体系法和经济韧性指数法。
(1)访谈法。Hervas-Oliver等以英国北斯塔福德郡的陶瓷工业区为案例,通过对当地企业员工的访谈,分析了该地区创造新的发展路径的潜力;Cowell则使用访谈法研究了纽约州布法罗市和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在面对去工业化挑战时的城市经济韧性问题。
(2)指标体系法和经济韧性指数法。在指标体系法的具体应用中,Tan等最早从基于演化弹性理论和持久性、适应性、转型等相关概念,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的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Graziano和Rizzi则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意大利各省份的区域韧性进行综合评价。国内学者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主要采用指标体系法,研究范围已经从资源型城市扩展到城市群、省域和其他一般性城市。以武汉市为例,张俊威从经济稳定性、经济结构多元化、经济创新能力和经济系统活力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韧性指数的构建上,Martin提出的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方法通过选择某一核心经济变量(如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就业率等),来反映区域经济在面对冲击扰动时的变化情况,从而衡量经济韧性。借鉴这一方法,学者们对欧洲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韧性及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广泛测度。
(二)城市经济韧性时空演变。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地理空间位置的不同,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形、海拔等自然环境,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等各种要素处于动态流动状态,导致相邻或非相邻城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从区域间经济韧性来看,城市经济韧性与该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经济韧性越强。例如,李连刚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的城市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扩散分布特点,除黄河流域中南部外,其他城市表现出低经济韧性特征。
从城市间经济韧性来看,各城市群的经济韧性逐年上升,但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拉大。巩灿娟认为,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经济韧性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韧性差距却逐年加剧,城市群协同提升能力较弱。宋玉茹则通过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对中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不同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
从区域间和城市间的经济韧性联系来看,经济韧性呈现出集聚效应。国内外学者还发现,区域间和城市间经济韧性差异显著,且相似的经济韧性水平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例如,中国的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出集聚效应,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特征,并且向东部及北部扩展。
(三)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城市经济韧性具有综合性、动态性等特点,其由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因此可以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自然方面,城市具有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城市是否能够合理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经济需求,影响着其经济韧性。城市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对于减轻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至关重要。邢澜研究发现,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不同沿海地区的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不同。
在经济社会方面,首先城市的经济多元化程度对其韧性有着深远的影响,过于依赖某个特定产业或市场可能会使城市在经济危机或市场变化时更加脆弱。李连刚等研究发现,相关多样性、专业化、政府管控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地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其次,城市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经济挑战。投资于科研和创新领域,吸引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企业,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韧性。Songtao He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不同时期、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经济韧性,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发达城市和东部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此外,突发性的经济事件,如经济冲击和金融危机对于城市经济韧性影响程度较深,并且不同程度下及金融危机下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谭俊涛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尺度的金融危机中影响因素的作用也不同,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区域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劳动力状况、金融支撑等对城市经济韧性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在政策方面,更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稳定城市经济。鲁飞宇等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探究发现工业结构、区域金融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外贸依存度均不同程度对工业韧性产生显著影响。DU Zhiwei等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珠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发现地方财政状况良好、对外商投资依存度低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好的城市经济韧性。同时,完善的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要素的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Li Ruimin通过分析高铁服务强度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认为,高铁从人力资源、新经济部门、创新产出等方面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经济韧性。
(四)提高城市经济韧性的对策。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是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创新生态、社会环境治理提升以及因地制宜调整应对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改善区域非均衡空间格局,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平衡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支持创新是提高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推动城市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互联网经济并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都是重要的措施。徐圆等认为,提高经济恢复力的关键在于对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调整,使其在产业结构、动能转换、创新等方面发生转变,进而激发其输出潜力,使其走向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胡艳等认为从创新创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来看,应当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推进数字经济与现实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社会环境方面,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注重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良好人居环境,可以提高城市整体的韧性。曹君丽认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立宜居社区,有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Hao Wang从促进消费和缩小收入差距、稳定社会就业情况、扩大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产业结构升级、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方面对提升经济韧性作研究分析,强调其对于经济韧性的正向作用。
在政策方面,因地制宜调整城市政策制度是提高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措施。根据城市的地域情况和发展阶段,制定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并与周围环境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制定精细化和动态化的应对策略。白立敏等认为,在构建韧性城市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地域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并与城市的周围环境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制定出精细化和动态化的应对策略。苏任刚等认为针对未来长期消费市场,小城市集中资源打造“专而精”的特色制造业,大城市制造业布局重点和关键科技领域,逐步进行服务化延伸。
三、展望
中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与核心动力,如何增强城市经济体识别和预防内外部的各种不确定干扰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关于城市经济韧性,仍有待更具针对性和更深入的研究。一是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联系。未来城市经济韧性研究中应将数字经济纳入城市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中,在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方面也应重视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使数字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系统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关系。二是丰富经济韧性指标的内容。城市经济韧性指标仍有一定的丰富空间,如文化软实力、政策制度支持、新基建的建设等方面对城市经济韧性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后期研究在这些方面应有所突破。三是加强城市经济韧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前沿性。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是多方面且不断发生变化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城市面临的风险也随之改变,其所影响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是需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加大研究的实际调查和扩大数据样本的范围,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研究对策的可行性。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苗萌萌.城市经济韧性的网络结构及其空间分异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2]谢会强,杨丹,张宽.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网络结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11).
[3]满姗.东北地区城市经济韧性测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张跃胜,邓帅艳,张寅雪.城市经济韧性研究:理论进展与未来方向[J].管理学刊,2022.35(02).
[5]陈利,朱喜钢,孙洁.韧性城市的基本理念、作用机制及规划愿景[J].现代城市研究,2017.32(09).
[6]Martin R,Gardiner B.The resilience of cities to economic shocks:A tale of four recessions(and the challenge of Brexit)[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9.98(04).
[7]Hervas-Oliver J L,Jackson I,Tomlinson P R.‘May the ovens never grow cold’:regional resilience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the North Staffordshire ceramics industrial district with lessons from Sassoulo and Castellon[J].Policy Studies,2011.32(04).
[8]Cowell M M.Bounce back or move on:Regional resili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J].Cities,2013.30(02).
[9]Tan J,Zhang P,Lo K,et al.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Case study of Northeast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7.27(03).
[10]Graziano P,Rizzi P.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the local systems:The case of Italian province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53(05).
[11]张俊威,姜霞.武汉市经济韧性水平测度及提升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8).
[12]Martin 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2(01).
[13]李连刚,张平宇,程钰,等.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22.42(04).
[14]巩灿娟,张晓青,徐成龙.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协同提升研究[J].软科学,2022.36(05).
[15]宋玉茹,董小君,许诗源,等.中国经济韧性水平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变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3.39(09).
[16]邢澜,张广海.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沿海地区的准自然实验[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02).
[17]He S,Yang S,Razzaq A,et al.Mechanism and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under the Carbon Emission Scenarios:Evidence from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3.20(05).
[18]谭俊涛,赵宏波,刘文新,等.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20.40(02).
[19]鲁飞宇,殷为华,刘楠楠.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03).
[20]Du Z,Zhang H,Ye Y,et al.Urban shrinkage and growth: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resilien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9.29(06).
[21]Li R,Xu M,Zhou H.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operation on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Evidence from local and spillover perspectives in China[J].Cities,2023.141(10).
[22]徐圆,张林玲.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财贸经济,2019.40(07).
[23]胡艳,陈雨琪,李彦.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1).
[24]曹君丽,刘聪聪,徐勇戈.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生态经济,2023.39(02).
[25]Wang H,Li Y,Liu Y,et al.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post epidemic Era—A case study of Kunming City[J].Journal of Urban Management,2021.10(03).
[26]白立敏,修春亮,冯兴华,等.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6).
[27]苏任刚,赵湘莲.制造业发展、创业活力与城市经济韧性[J].财经科学,2020.64(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