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热点与展望 |
第740期 作者:□文/芦 刚 范博文 时间:2024/11/1 15:54:47 浏览:22次 |
[提要] 近年来,获得感作为衡量公共服务绩效的重要指标,成为学界开展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2015~2023年公共服务获得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关于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内涵探究、实地调查研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公共服务的微观领域上。这些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的深化,但仍存在测量工具权威性不足、缺乏跟踪调查及实践导向较弱等问题。今后研究重点应围绕理论内涵探讨、统一测量工具以及明晰影响因素等方面,并将研究的落脚点置于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提升机制上。
关键词:公共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展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数字治理的协同机制及其效能优化研究”(编号:21BZZ013)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日
在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现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此后,“获得感”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政策语境和媒体话语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十年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效能的衡量标尺和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自“获得感”提出以来,各界学者纷纷将其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公共服务获得感作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鉴于“公共服务获得感”产生于中国话语体系,本文选用CNKI(中国知网)作为本文数据来源。把“公共服务获得感”作为检索词,把“主题”设定为检索条件,共得到相关文献695篇,剔除无效文献后,共得到625篇文献。本文使用的是CiteSpace6.2.R6(64-bit)版本,利用该软件提供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时区图等文献分析功能,对中国知网导出的2015~2023年题录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当下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的热点问题及不足之处。
一、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关键词频次分析。对某一领域多次出现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领域目前研究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将从知网获得的数据导入CiteSpace并进行参数设置后可得到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从图1可以看出,共现频率前十的关键词分别为“获得感” “农民” “公共服务” “政府信任” “新时代” “影响因素” “减税降费” “共享发展” “幸福感”和“乡村振兴”。鉴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异性较大,农民必然是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缩小各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是关乎人民获得感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关乎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高低;乡村振兴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群体的获得感,而近年来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也进一步提升了纳税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则经常被学者用来对比分析“获得感”,以揭示二者的不同之处。(图1)
(二)发文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构和内容。基于LLR算法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发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聚类图谱如图2所示和聚类报告如表1所示。该图谱的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0.7741>0.3。通常意义上,如果Q值大于0.3,则该聚类结构显著。图谱中聚类平均轮廓值Mcan Silhoucttc(S值)=0.868>0.5,且各聚类轮廓值均大于0.7,因此判断此聚类较为合理且可信度高。获得感、影响因素、公平正义、减税降费、公共服务等构成了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的整体架构。从自然对数率看,LLR值越大则该标签的代表性越强。由此可知:聚类“获得感”主要聚焦于减税降费、影响因素、公众参与等方面;聚类“影响因素”主要聚焦于营商环境、价值共创、城市居民等方面;聚类“乡村振兴”主要聚焦于民生建设、共享发展、农民等方面;聚类“均等化”主要聚焦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内涵等方面;聚类“政务服务”主要聚焦于社会公平、最多跑一次、放管服等方面;聚类“减税降费”主要聚焦于政府信任、中介效应、政策执行等方面;聚类“新时代”主要聚焦于主要矛盾、美好生活理论、创新等方面。(图2、表1)
(三)发文关键词时区图分析。关键词时区图可以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演进和发展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5~2019年,“获得感”一词自提出以来就广受关注,这段时间基于“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十分丰富,并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节点,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政府信任” “新时代”等宏观的社会整体层面。2017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等方面;2018年研究热点开始扩散到提升路径、乡村振兴、幸福感等方面;2019年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公众参与、营商环境建设、满意度等方面。第二阶段是2020~2023年,“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进一步细化,主要关注某一事件或特定群体,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如二元logistic、ipa分析以及mimic模型等。研究主题涉及减税降费政策、乡村旅游、医疗卫生、乡村教师、社会公平感知等公共服务的细化方面,研究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国家层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细分领域的重视使得学界开始把目光侧重于具体的研究场域;另一方面“获得感”自提出以来便广受关注,随着前期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相关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研究的逐渐深入并趋于饱和,学界开始探究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细分领域,如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体育等,以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内容,寻求新的研究进展。(图3)
二、公共服务获得感测量维度与方法
(一)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测量维度。通过梳理国内研究发现,基于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角度和内涵结构的不同,评估指标选择的差异较大,但在评估过程中都遵循了多维度多指标测量,体现出评价维度层次性、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共同特征。当前,有关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大致从公共服务质量和资源分布两个角度进行测量。公共服务质量被学界广泛用作评价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例如,廖福崇和梅正午都将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作为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之一;杨金龙则把社会保障、城乡基础设施等六项也纳入公共服务获得感的评价框架中。(表2)
相比公共服务质量视角的分类测量,一些学者试图从资源分布的角度去探究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测量机制。有学者依据“收入-幸福”框架,从资源的便利性、充足性、普惠性、均等性四个角度考量资源分布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机制。也有学者兼用上述两种视角,如韦会芳以公共教育、住房保障、社会管理以及公共资源分布的便利性、均衡性、普惠性等13个方面探索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构成因素。
在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细分领域,因考虑到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在测量维度方面与宏观的公共服务获得感测量维度尚有所不同。如,陈元欣从个体实现、服务内容、场地设施等六项维度出发评价居民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获得感。在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测量上,熊文靓则把基础设施、资源内容、外部支持、人才队伍四项内容作为其评价维度。
(二)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测量方法。在测量工具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自编问卷或者部分借鉴他人量表所得。在数据来源方面,有些学者采用CGSS、CSGS、CSS和CFPS等权威数据库,也有学者采用自己问卷调查所得数据。
在研究所用方法上,不同学者也有着不同的选择。有学者通过OLS回归分析得出保障型公共服务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更高。也有学者运用MIMIC模型进行分析后认为公共服务水平高低对农民获得感影响较为显著,其中教育服务对农民获得感影响最大。李海霞通过利用TOPSIS以及RSR法对甘肃省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感进行评价,提出政府应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性服务以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感水平。张仲芳利用PSM探究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获得感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参加医疗保险可以显著提升群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也有学者运用Binary Probit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公共服务支出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作用这一假设。
三、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一)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由于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构成要素尚未有明晰的界定,以及受测量量表和数据库采集等具体因素的限制,目前学界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
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公共服务质量、公共服务参与程度、个人主观认知以及社会公平感知等。吴敏等认为可以通过提升主观与客观社会公平程度来提升群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并且主观社会公平因素对群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程度相对客观社会公平因素更大,主客观社会公平因素对城市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有些学者关注某一特定领域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群众获得感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到一定程度后该影响效应便会开始弱化。戴艳清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公众知晓以及参与程度低、易用性不足、反馈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获得感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认为评价标准缺失、供需不匹配、忽视区域需求差异是影响体育公共服务获得感的主要因素。
(二)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实现路径研究。诸多学者主要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公平三个角度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些学者从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如,有学者提出在供给方面应以公众需求、主体协同化和均等化为导向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获得感。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从财政支出方面着手,提高公共服务支出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而提升群众公共服务获得感。基于这种理念,有学者通过研究不同社区类型与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指出,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提升效应非常显著。
另一些学者以公共服务质量为研究视角,提出公共服务质量是提升服务对象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廖福崇把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为义务教育师生比例、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公共租赁住房数等五个方面,通过对CFPS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后指出财政投入提升获得感的关键在于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阳义南也在其研究中指出获得感的提升需要依赖公共服务质量这一具体机制。
当然,也有学者不囿于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视角,试图以社会公平为切入点研究公共服务获得感。如,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社会公平程度与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呈现正相关,建议应从主客观公平两个方面提升获得感。也有学者在有关获得感“钝化”的讨论中也提到需要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使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感受到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还有学者在对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感进行分析后同样提出应优化社会分配格局,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提升群众对社会公平的认知体验。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虽然学界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在评估维度与方法、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学术话题和政策话语,国内研究在总体上仍处于进展阶段,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研究不足
1、研究维度划分存在争议,尚需科学探讨。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学者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划分维度各不相同,有学者从公共服务细分的角度进行划分,有学者从公共服务资源区域分布特征的视角进行划分,也有学者结合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模式对公共服务获得感进行划分。虽然大都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所得结果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尚需探讨。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调研主体,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这些划分维度从而得出具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测量量表权威性不足,缺少跟踪调查。在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调查中,学者所用量表多数为自编量表,并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但不同的调查量表中所含影响因素的权重不尽相同,所得出的调查结论也难以相提并论。在对不同地区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进行对比时,必须以同质化的标准量表为前提,否则便难以得出具有参考性的对比结果。在针对如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等细分领域进行调查时,也缺少较为权威的测量量表。此外,大多数研究采用的依旧是截面数据,缺少进一步的跟踪调查,因而在因果确认以及其他内生性问题上仍有一定缺陷。
3、研究的实践导向较弱,有些建议脱离实际。在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着眼于探究在某一情形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群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而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却并未详细阐述该如何从此因素入手去提高群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施政策略无非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公民参与、增加公共财政供给等较为笼统的建议,在微观层面的施政对策研究上的关注度不足。此外,部分学者所提建议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场景,未能考虑到个别地区所拥有资源的贫乏性,导致所提建议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研究展望。基于上述背景与实际需要,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改善:
1、厘清划分经纬,消解学界争论。当前学界对公共服务获得感维度划分差异较大,主观性较强,缺乏一定的科学评估和理论根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内涵,从内涵的角度着手理清应如何对其进行维度划分;其次,深入分析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如收入、社会公平、个人感知等因素,然后进行归纳分类;最后,应加快建立符合各个民生领域服务特点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评价标准,以便于后续的调查研究。
2、打造精准标尺,辅以长线研究。研究者应开发出符合公共服务领域特点的公共服务获得感测评量表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跟踪研究。其一,应使量表具有更高操作性和信效度,并体现人口学特点,从而为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权威测量工具。其二,通过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有利于克服现有截面研究中随机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从过程性的角度研究公共服务获得感的作用机制,进而促进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提升。
3、扎根政策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公共服务获得感作为由客观公共服务获得产生的主观公共服务感知,个体感知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不言而喻,而客观实际作为获得的基础,其公共服务体系、资源分布特性、群众参与度等也在由客观获得向主观感知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者们在日后的研究中应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综合考量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主体多重因素,在深刻了解所处区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探索提升群众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具体策略。所提策略应与现实接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同时能够真正在当地落实下去并达到预期效果。切忌所提建议大而空、泛泛而谈,不考虑地区实际情况,忽视地方政府的能力边界。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廖福崇.公共服务质量与公民获得感——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0(02).
[2]梅正午,孙玉栋,丁鹏程.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居民获得感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5).
[3]杨金龙,张士海.中国人民获得感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3).
[4]韦会芳.城市治理新格局下民众公共服务获得感构成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3数据的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20(15).
[5]陈元欣,邱茜.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内涵特征、评价维度及其应用[J].体育科学,2020.40(09).
[6]熊文靓,王素芳.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获得感测度与提升研究——以辽宁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0.40(02).
[7]李海霞,阎春生,李萍,等.TOPSIS法、RSR法模糊联合评价甘肃省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7(04).
[8]张仲芳,刘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与民众的“获得感”——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0(12).
[9]吴敏,梁岚清.社会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度数据为基础[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
[10]戴艳清,李梅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对公众文化获得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1).
[11]廖福崇.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幸福感: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J].兰州学刊,2020(05).
[12]阳义南.民生公共服务的国民“获得感”:测量与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经验证据[J].公共行政评论,2018.11(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