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国家审计发展历程与展望 |
第740期 作者:□文/郭静静 时间:2024/11/1 16:06:00 浏览:32次 |
[提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征程上,国家审计担负重要使命,也必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为背景,回顾国家审计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明确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展望未来,提出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相关建议。
关键词:二十大精神;国家审计;历史经验;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审计职业学院2023年度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人文重点):“高校基建项目招投标内部审计研究”(项目编号:2023sjkyxm00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于1983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了40年历程。40年来,审计机关始终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开展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2023年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审计署依据宪法成立的40周年,审计机关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须遵循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坚持加强党的领导,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审计监督权威性。
一、国家审计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形势发展作出不同的工作方针、决策部署,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国家审计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拓展而不断发展,具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国家审计创建与规范阶段(1983~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扩大开放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关于维持经济秩序、推进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决定了国家治理对加强经济管理的迫切需求,国家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步深化审计工作。审计署成立之初,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边组建边工作,以促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为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试点审计、专案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审计工作;而后,围绕国家治理整顿、扩大开放的发展要求,国家审计适时调整工作方针,以严肃财经法纪、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将审计工作重心转向财政、金融、国有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审计,检查出一批重大违纪案件,查出高额违法违规资金,在保障财政收入、维护财经秩序、加强治理整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障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国家审计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1992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作出系统论述。这一阶段,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市场经济越发达,审计工作越重要,面对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国家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开始随之变化,要求审计加强财经纪律监督,促进宏观管理,着力服务于深化改革和国家经济建设。审计署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逐步将审计业务整合为财政、金融、企业审计,探索确立经济责任审计,构建了“3+1”的审计业务格局。财政审计逐步转向以审计财政支出为主,以揭露问题为主,推动预算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探索一体化的财政审计方式;金融审计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主要目标,突出抓重大问题,特别是大案要案线索;企业审计在财务领域实行“打假治乱”,推动大中型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审计重点转到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上来,实行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对银行资产负债损益、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审计工作,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国家审计在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服务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反腐斗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障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三)国家审计完善提升阶段(2002~201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加强对权利的制约与监督,发挥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这一阶段,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党对审计机关加强审计监督工作作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和部署。审计署结合具体实际,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审计工作目标,进一步扩大深化审计业务,由财政、金融、企业和经济责任审计“3+1”的格局调整为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保和境外机构审计;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依托,创新审计方式;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强审计监督;在更高层面发挥了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方面的保障作用,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四)国家审计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就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完善审计制度、强化审计独立性作出总体部署,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国家审计全面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为优化审计监督职责与机构调整,完成了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相关监督职能与人员的转隶,调整增设了审计署业务司局和派出机构;进一步拓展审计业务范围,新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重大突破,国有企业审计超越传统模式;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一时期,国家审计进入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序列,在促进廉政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新局面。
二、国家审计发展经验
回顾国家审计40年的发展历程,既要展示发展脉络,更要总结发展经验,为国家审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始终立足职能定位,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审计涉及职能范围越来越广,但40年来共同发展特征都围绕于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围绕经济建设,针对资金存在严重浪费、财政投资成本虚列等问题,国家审计以保障财政收入、维持经济秩序为重心开展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党和国家为加强领导干部管理,预防治理腐败,在财政、金融、企业审计职能范围基础上,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审计职能范围扩大到资源环境审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职能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从审计职能内容深度来看,财政审计作为不变的主题,由最初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向绩效审计,再到如何防范化解风险,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作用,职能深度不断延伸,但同样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二)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加强审计监督独立性。审计主体必须独立于其所审计的审计客体,否则国家审计将缺乏基本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的主体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客体是被审单位,独立性的核心在于主客体之间不存在损害审计客观公正的关系与行为,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独立性问题主要源于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依附,在行政型审计体制下,由于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在物资、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依附关系,审计难以保持独立性。党的统一领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种依附关系。1982年,《宪法》确立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为审计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保障,后续在审计事业发展过程中,围绕审计独立性,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安排,逐步推进审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使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组建,使国家审计独立性得到坚实的组织保障。坚持党和国家的全面领导,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国家审计实现独立性的根本保证。
(三)始终坚持开拓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道路。国家审计在40年的历程中,始终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道路。在审计理念上不断深化,从查错纠弊到国家治理的监督理念,从问题查处到结果运用的研究理念,国家审计坚持用改革的角度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业务上,从传统财务审计到政策落实、经济责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综合全面审计,探索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审计技术上,从“金审工程”建设的启动到大数据审计的突破发展,国家审计始终坚持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
三、国家审计未来展望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面对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使命要求,国家审计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审计监督权威性。
(一)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是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求审计机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探索形成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论述的思路与举措;要求审计机关从受托责任、组织形式、决策程序等方面,扎实推进审计工作,不断提升监督及治理能力。二是强化审计机关政治属性。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时刻把准政治方向,深刻领悟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高度部署谋划,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部署。
(二)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一是把握审计全覆盖与审计重点的辩证统一。在保证审计全覆盖的前提下,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动态调整审计重点,科学安排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与此同时,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着力将重点部门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到位,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审计全覆盖。一方面持续创新大数据审计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打破审计信息获取壁垒,助推审计全覆盖;另一方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准入门槛,引进审计全覆盖所要求的综合技能人才,优化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应用能力培训,提升审计人员大数据技能水平,建立奖励激励制度,提高审计人员自我提升的动力,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审计队伍。
(三)强化审计监督权威性。审计权威性的核心在于监督权的保障,审计权威性体现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一是通过深化管理体制,保障审计机关能够独立行使监督权。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中央审计委员会领导,优化审计独立性保障制度,完善审议机制,减少有关部门对审计工作的阻碍,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健全追责惩戒制度,进一步明确审计违法的法律责任,明确损害审计独立性行为的具体责任,就违法行为的认定、惩处措施等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法律责任。二是加强审计监督合力。加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等其他监督的协同,通过共享审计信息,充分获取审计证据,落实审计结果;加强审计监督与社会力量监督的协同,通过提高审计透明度,如审计整改情况、问责及处理情况等,利用社会监督促进审计整改。三是强化审计结果的高效运用及问题整改机制。强化审计结果的高效运用,要求审计信息使用者有效地将审计成果转化到国家治理中,避免“一审了之”。审计整改是强化权威性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有效的审计整改机制,将审计整改及其落实情况和相关领导干部的任免以及被审单位的绩效考核相联系,从而提高被审单位及人员进行整改的内生动力,同时对审计整改落实不足的人员及单位,加大惩处力度,优化惩处措施,通过自我与外部的双重约束,切实有效地落实整改效果。
综上,审计机关应1982年颁布的宪法而生,历经了创建规范、快速发展、完善提升、全面深化四个发展阶段,在履行受托责任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过去的40年,国家审计取得的经验源于始终立足审计职能,服务于党和国家;源于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不断加强审计监督独立性;源于始终坚持开拓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道路。新时代国家审计迎来了新的时代使命,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审计监督权威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审计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2(01).
[2]姜江华,刘誉泽,杜相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发展历程与改革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8(09).
[3]鹿斌,沈荣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70年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研究,2019(05).
[4]刘胜强,邱帆,刘三昌.中国国家审计变革演进历程回顾及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03).
[5]王彪华.新形势下国家审计职能定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11).
[6]李笑雪,郑石桥.政府审计独立性、审计体制和审计权能配置[J].会计之友,2015(20).
[7]王晓红,朱殿骅.新时代国家审计权政治性和独立性的辩证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18(06).
[8]李明辉,叶超.国家审计监督权威性及其实现路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