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优化思考
第740期 作者:□文/鄢绯寰 时间:2024/11/1 16:29:05 浏览:6次
  [提要] 本文基于近些年提出的破除“唯论文”相关的政策,剖析目前科研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差异性、过度重视论文指标等,并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对策建议。
关键词:破“唯论文”;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构建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破‘五唯’背景下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索——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项目编号LX202102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12日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能促进教师科研积极性提高,激发创新潜能。当前,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在各大排行榜上,“唯论文” “唯数量” “SCI至上”等现象泛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演变为评价的重要指标,科学研究的价值导向逐渐出现偏颇,进而导致学风浮躁、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良学风的滋长。近年来,国家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致力于破除“唯论文” “SCI至上”等盲目的学术崇拜之风,完善科学研究绩效评价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和创新氛围。
一、高校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的涵义
科学研究绩效评价是针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开展的评价活动。通过运用科学及规范的评价方法,对一定时期的科研投入、产出和结果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判,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绩效体系有利于激发学术创新的生态活力,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对于高校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了以学系、同行、学生评价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科研评价中采用同行评价机制、成果计数法和引用分析法三种方法具体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水平。国内开展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大致经过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阶段。
如何通过开展绩效管理和评价来促进组织科学研究的发展,是理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评价的科学性和价值导向性是评价成功的关键因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这意味着科研绩效评价开始从单一的量化指标向全面关注特色、质量和贡献的时代转变。
鉴于科研评价体系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建立具有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科研评价体系。“破唯论文”政策出台至今,对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对 “破唯论文”的一些想法、评价或尝试。
魏帅提出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协同改进科技评价体系,探索解决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等简单量化的弊端,并用新的科学有效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回归论文“初心”。王晓红提出高校方面应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灵活式评价机制、多向度评价方法组合应用精准评价机制、质量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以及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以此来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发展。廖帅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表明“投入-产出”成为主流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视角,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高校科研绩效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趋势。刘林芽等建立三个层级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西省五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破五唯”背景下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学科评估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王智超等通过专家咨询等方式从学术论文、著作、专利、成果获奖以及科研项目这五个维度建立了高校人才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指标权重进行了确定。李勇探讨在“破五唯”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的五个“更加”新思路:更加强化政治引领、更加彰显中国标准、更加突出特色贡献评价、更加体现学科特点分类评价及更加强调同行评价。张应强提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及其治理,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学术治理体制机制;促进学术生产由“单位利益共同体”主导向“学术利益共同体”主导转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构建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时,不仅应符合科学性原则,还要兼顾可操作性、全面性、目标导向性、可比性。
三、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考评忽视差异性。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学术研究,都可以划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种类型。这三种研究类型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成果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基础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学理性创见与建树,其成果以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为主要形式。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价值取向则主要表现为引发的实际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其成果形式多以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软件著作、标准、动物模型等为主。各研究类别之间,不同领域和学科之间的科研途径、方法、研究周期及工作量差别很大,成果产出周期完全不同。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所有研究类别及学科研究进行无差别评价,将会严重影响科研绩效的科学性。
(二)评价指标重数量、轻质量。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学术评价及其激励机制始终存在量化倾向,教师科研水平、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以及岗位竞聘以发表论文数及科研项目数为衡量尺度及重要条件,而论文和科研的质量问题则往往被忽视。在签订科研项目合同时硬性规定预期成果必须发表论文几篇,或者发明专利几项,在项目结题、验收时只重视成果的数量,有些科研项目本来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件有价值的专利就能说明问题,但是为了凑数,将一篇论文拆成多篇发表,故意将相关联的专利申请分散提交,或是论文研究结果粗制滥造、拼凑抄袭,或是采用常规或简单特征进行组合或堆叠等行为申请专利,应付考核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精神。
(三)过度重视论文指标。目前,“科技论文的产出”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衡量科研主体贡献的重要指标。而在我国,尤其是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评价科研机构研究水平和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核心指标。如此导向下,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SCI至上”的异化现象。
实际上,“唯论文” “SCI至上”的科研绩效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反映科研主体的科研实力和成果价值。SCI本身只是一种科学引文索引,是科研人员用以查找最新文献、学术溯源的检索工具。现如今,SCI的评价功能被夸大。以SCI论文数量及其衍生出的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次数、ESI高被引论文数量等指标所呈现的是一种定量评价,本身并没有包括具体、丰富的内容评价(是肯定性的评价还是否定性的评价,引用的是何概念、方法、观点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是形式评价,缺乏准确性。“唯论文” “SCI至上”的科研评价导向造成科研成果流失、国内学术期刊质量无法提升、国外知识垄断加剧等不良影响。所以,需要考虑论文的数量及质量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评价科研人员的成就。打破“以刊评文” “SCI至上”的现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四、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优化建议
(一)形成类型化的评价方法
1、职称评聘分类考核。在学校自主评审的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及社会科学(教育管理)等系列评聘过程中,根据不同岗位任务、专业门类等特点,科学合理进行评价。将高校教师岗位类型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类型,专业门类对高校教师学术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对于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根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类型,如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类以及决策咨询研究类等,分类评价人员能力和贡献;对实验技术人才论文、专利数量不作硬性要求,注重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技术成果,注重实验创新意识和方法,注重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同时,对申报人的思想政治表现、任职年限、学历资历、教育教学工作、社会服务等提出相应要求,不“唯论文”。
2、项目验收不“唯论文”。项目验收过程不能简单以发表论文数量及申请专利数量作为评价依据,而需根据项目不同研究类型设置分类评价指标,基础研究类注重论文、论著等理论研究水平,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类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主要评价指标,不“唯论文”。
3、加强成果转化考核。我国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是转化率不高,最高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是60%~70%。目前,大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产生的科技成果仅仅是满足评职称的个人需求,科技成果转化与否对科研人员影响不大。大量成果束之高阁,真正转化落地却极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长期困扰国内高校科研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改变“重论文轻转化”的成果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科研成果考核不仅仅以论文发表、专利授权为标准,还应考察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建言献策采纳情况。
(二)设置以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代表的社会评价主体。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目前,地方高校评价主体主要以科研部门、政府机关为主,行政程度较高,无法确保科研评价结果的专业度与透明度。高校科研部门与同行专家组成的二元评价主体,往往出现“人情”评审和利益交换现象,使评审趋于形式化。设置第三方评价主体,调动公众、企业、组织积极参与到科研评价活动中,提升评价结果的透明度及公正性。
应努力构建以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代表的社会主体、学术主体和行政主体之间互为监督、权责清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评价体系。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背景下,推进以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教师学术评价,以此提升评价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及公正性。
(三)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不能把可计量的论文数量作为评价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地位的唯一标准,而应以社会贡献、成果转化指标为主导。不再单纯以课题中标经费多少来衡量科研人员创造的经济价值,而应将成果转化收入纳入评价依据;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收入与成果转化的利益捆绑,在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的同时,给予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人员和技术经理人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其在转化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发挥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科普公共服务及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职称评估考核体系,突出科技人员服务社会能力,并对取得的丰硕科技成果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同时,需要进一步突出学术道德、品格的重要性,改变浮躁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学术研究心态。
综上,政府部门在学术规划、学术资源配置、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学术奖励、人才项目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目前迫切需要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建立有效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更为详细、更具操作性地破除科研绩效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实施细则,保证学术生产和学术评价的公平、公正。
新时代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改革的落实,除了依赖高校自己,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扭转不科学的科研评价导向,用好评价指挥棒,建立起更加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戚涌,李千目.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解瑞红,周海燕.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问题及启示[J].高校教学管理,2008.02(06).
[3]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
[4]王丽丽,温恒福.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5]张尔秘,史万兵.地方高校人文学科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2.03(40).
[6]魏帅.地方高校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3(05).
[7]王晓红.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路径探索[J].经济师,2023(11).
[8]廖帅,葛梅,张兴旺,李雷,王淇淇.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08).
[9]刘林芽,秦佳良,刘全民,崔巍涛,江家明.高校科研绩效融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10).
[10]王智超,王金良,郭晓磊.高校人才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20(05).
[11]李勇.“破五唯”背景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思考[J].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0).
[12]张应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及其治理——基于对“唯论文”及其治理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13]麻妙群.科研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16.03(38).
[14]曾建勋.破除“SCI至上”需要弘扬“同行评议”[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0(02).
[15]李毅中.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投资[J].科学中国人,2021(07).
[16]龚一峰.基于质量为导向的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5365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