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应用前景及挑战
第740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朱丽霞 时间:2024/11/1 16:41:07 浏览:25次
  [提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日益强大的工具,国外知名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到编辑实际工作中,国内的相关机构也研发出多种适用于实际情况的智能出版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无疑给期刊出版行业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存在不足。本文基于实际工作经验,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方面的优劣势,并展望未来期刊编辑人员的培养和发展策略,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业
本文荣获“首届京津冀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征文大赛”参赛论文三等奖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8日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助力于各行业的变革和发展。人工智能本身是一种基于计算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的算法,是指通过编码特定的计算程序以实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它的力量在于能够有效地处理复杂的任务,并提供增强的人类认知能力,因此在重复且复杂问题需要解决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决策过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破行业壁垒,高效快速地处理大量繁琐重复性工作,有效地替代大量的人工劳动,从而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事实上,我国也意识到人工智能带动各领域发展的潜力,并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同时“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运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等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链,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重塑文化发展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出版行业也需在人工智能领域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力求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实现编辑出版行业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一、国内外智能排版系统
在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稿件通常需要经过“三审三校”,期刊编辑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重复性工作多,导致期刊出版效率低、周期长、人力成本高且质量参差不齐。针对上述问题,相关机构研发出人工智能辅助的编校排系统,该系统融合多种编辑功能,可实现自动排版、校对、封面设计、作者看样等全流程智能化操作,从而大幅提高出版效率,缩短出版周期,同时减少大量重复性劳动,有效节省人力成本。
(一)国外发展现状。目前,国际领先的知名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已经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实现从投稿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大幅度减少重复劳动、缩短出版周期、提升出版质量。例如,施普林格·自然以及爱思唯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稿件的投稿、审稿、录用以及校稿等环节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人机混合的方式。据悉,上述出版机构旗下的任意期刊通常包含1~2名主编以及若干名副主编、编委,作者投稿后,系统自动线上检查稿件的查重率并进行简易的格式审查,初审合格后稿件在线转移至主编或副主编作为责任编辑进行内容和主题的审查,一旦认定稿件质量基本符合期刊标准后,稿件将再次分配到熟悉稿件内容领域的2~5名业内专家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同行审阅,责任编辑根据同行审阅的结果判定稿件直接录用、小修、大修或者拒稿,随后将各审稿意见返还作者,责任编辑将作者的返修稿再次返回审稿人并取得审稿人录用意见后,责任编辑将判定文章录用并转入在线校稿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稿件的内容自动排版,在作者再次核实身份信息和逻辑检查等通用性检查后,稿件自动在线发表。
(二)国内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也自主研发出众多符合自身需求的中文智能出版系统。例如:(1)智能排版系统。方正飞翔XML自动排版系统和国排高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排版系统,能够自动导入Word和PDF文件,编辑人员可直接对稿件进行修改、批注,提高期刊排版的数字化水平。(2)智能校对系统。凤凰智能校对以及金山黑马校对系统能够依托《现代汉语词典》和《使用语言文字规范指南》精确识别绝大部分的专业词汇,并对文字进行纠错和语法识别,同时标注政治敏感性词汇,保障稿件文字的规范性,降低审校的差错率。目前,智能技术已经在国内部分科技期刊中得到应用,出版物质量和编辑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智能技术无疑正在改变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业态。
二、智能出版系统的优劣势分析
(一)智能出版系统的优势。相比传统期刊出版过程,该模式的突出优势是:(1)打破地域和时间壁垒,通过线上操作模式能够在全球范围接收投稿,同时能够联系专业的审稿人,有助于提高期刊文章质量以及全球化推广。(2)全程无传统编辑工作,极大节约人力成本,繁琐重复性排版等工作通过人工智能自动生成。(3)及时在线发表专业论文,有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稿账号注册。目前,绝大部分期刊投稿都是通过线上模式,作者通常需注册一个对应期刊的账号以进行后续操作。事实上,在作者填写自身信息时,人工智能就已经在发挥作用,系统通过作者填报的信息能够对其过往的学术背景进行检索,通过检索作者文章发表历史能够对其潜在的发表内容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符合本期刊主题,同时也会对有学术污点的作者进行标注,以便提示期刊编辑对其稿件内容进行重点关注。
2、智能初审。作者稿件上传后,人工智能系统将会对稿件进行初审,包括确定稿件是否符合期刊接收主题,格式和结构是否整体上符合期刊要求,随后是对稿件文字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自从有学术出版以来,学术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始终困扰着各期刊出版社,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传统的出版社主要依靠编辑和评审专家的自身素养,通过人力比对进行学术把关,但这种方式效率低,且面对海量的学术文章,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近年来,相关机构研发出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国内较权威的相似度检测系统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等,它们凭借各自的论文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包括查重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功能。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术期刊均采用线上投稿途径,通过嵌入的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将稿件的相似度检测作为论文初审的第一事项。
3、智能审校。稿件的审校包括审稿和校对,而审稿又包含内审和外审。通过智能审校系统能够快速实现初审,随后将筛选后的稿件进行快速归纳并提交编辑内审,内审合格后的稿件能够在系统中转送外审。稿件的外审是把控文章质量最重要的环节,通常编辑选择的稿件外审专家恰好擅长该稿件的主题,但编辑不可能熟知所有审稿人擅长的领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审稿人的研究方向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人工智能程序的任务是根据审稿人之前填写的擅长领域、过往的审稿记录以及最新的文章发表记录,辅助编辑快速找到本次外审潜在的优选外审专家。考虑到每篇文章通常要经过几轮评审,因此稿件的智能化送审对编辑来说至关重要。
在稿件的校对过程中,参考文献部分通常比较繁琐,一般单篇文稿的参考文献数十条,个别文稿甚至达到上百条。此外,尽管期刊在投稿须知中已经明确规定参考文献格式,但在实际稿件中依然存在大量的格式问题。面对此类重复性和模式化的内容,智能审校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优势,通过比对数据库和格式库,能够快速校对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格式的规范性。
4、智能排版。稿件的排版是编辑出版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清晰、紧密和准确的排版能够在呈现文稿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期刊版面。智能排版系统能够快速实现文稿的初步编排,并且将初版上传到云端,作者能够在线审阅自己文稿中图、表、公式与文字段落之间的布局,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有效减少排版对文稿内容呈现的影响,提高期刊出版效率。
(二)智能出版系统的局限性。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发展前景令人神往,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个别地方仍然需要编辑人员亲力亲为。
1、版本和数据库更新速度有待加强。由于科技期刊稿件的内容通常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时效性,过去的参考文献无法识别最新的研究内容,然而人工智能出版系统的运行主要是依靠其自身设定好的程序代码以及对应的数据库,程序的迭代更新一旦无法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或者数据库无法囊括最新的信息,那么系统将无法识别,从而延缓编辑工作进展。
2、不同智能出版系统有各自不同的标准。例如,国内期刊的普遍通用语言为汉语,而国际期刊通常采用英文,因此在内容的审校,尤其是政治敏感性内容的审核方面需要编辑人工审查。此外,对于中文中的俚语和谚语等使用上,通常也需要人工核对。
3、不同软件生产商运行的技术参数、操作页面以及应用标准也不同,容易存在系统不兼容问题。例如,个别软件开发公司人为地构建技术壁垒,或打包开发本公司多种不适用软件和功能,从而导致不同公司或不同版本之间存在不兼容问题。
4、对稿件内容缺乏主观判断能力。在对参考文献的审核中,人工智能无法确定引文的合理性,不能识别此处的引文是否能够支撑作者的观点,针对此方面问题,还需要编辑人员亲自核校。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面临的挑战
(一)重塑行业既有人才。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便利,未来编辑人员能够从一般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智能工具所无法完成的复杂性工作中。然而,编辑人员依然存在不可替代性,以抵消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例如,在出版过程中,遇到人工智能程序难以识别的信息以及评估稿件内容的科学价值等。因此,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编辑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对稿件思想和内容的判断与评估方面,编辑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在方便编辑人员的同时,也对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编辑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期刊编辑人员始终要树立编辑主题意识,将意识形态摆在首要地位,明确自己是出版物的守门人,要对文稿的敏感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弘扬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无论智能技术如何发展,技术的操作者终究是依靠人员执行,因此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依然在编辑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并决定软件的使用效果。编辑人员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运行逻辑,在实际工作中恰当地运用好相关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编辑人员不可盲目一味地依靠智能系统,而忽略对稿件的选题立意和价值导向的判断。编辑人员应当始终保持自身的创造力和系统思维,避免稿件出现违背主流价值观、模糊暧昧的描述,甚至是违规内容。
(二)改变编辑人员未来的职业培养和发展方向。由于个别编辑人员在适应了固有的工作习惯和模式后,对新兴技术的学习持消极态度,或在学习新技术时遇到困难。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学习并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编辑的专业能力,才能避免个人被时代淘汰,期刊或出版企业也才能永葆活力,持续发展。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方式的转变,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当前,期刊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具有交叉学科基础的人员受到广泛青睐,尤其是既掌握传统出版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智能软件操作的人才。为适应智能时代人才的需求,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事实上,无论是最新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还是从业多年的编辑人员,都应当将熟练掌握和运用智能编辑软件作为必要专业技能,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积累实践经验,始终保持自身的专业竞争力。同时,从行业全局来看,相关政策制定者应当根据智能技术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相关监管制度,并推进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出版系统的应用无疑地提高出版效率、缩短出版周期,同时降低人力成本,重塑出版行业生态。编辑人员应当转变落后的思维方式,看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为长期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对最新技术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做既掌握传统编辑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本刊编辑部 朱丽霞)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溪.基于人工智能视角下编辑出版的新模式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0(03).
[2]何怡欣.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谈图书编辑的职业发展策略[J].编辑学刊,2023(01).
[3]冯媛.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前景及风险应对[J].编辑学刊,2023(06).
[4]孙国靖.浅析智能排版校对系统[J].中国报业,2023(09).
[5]罗仙.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源情报周期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2(07).
[6]杨继涛,郭柏寿.科技论文初审查重结果判定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07).
[7]闫立华.人工智能技术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4(03).
[8]杨鸿瑞,万岩.以智能化引领出版融合新生态[J].出版广角,2019(16).
[9]夏德元,刘博.智能媒体时代的出版变局与编辑身份危机[J].编辑学刊,2020(06).
[10]张泉.构建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助力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EB/OL].新华社,2019-08-16.
[11]张夙.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的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
[12]兰季平.大数据时代传统编辑工作的转型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9(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5368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