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华县皮影创新发展对策
第740期 作者:□文/马金凤 叶林峰 李紫月 马亚丽 牛 宇 强 敏 时间:2024/11/1 17:13:02 浏览:7次
  [提要] 皮影戏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强烈冲击下,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保护价值的陕西华县皮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继承乏人、无人问津的窘境。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开展陕西华县皮影数字化可行性研究,希望通过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走数字化发展道路,让华县皮影在数字化时代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华县皮影;数字化;非遗;对策
基金项目: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陕西华县皮影文化传承的数字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20231070902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日
前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积攒下的文化瑰宝,内容丰富多样且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凝聚力。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逐年上升,将传统文化符号数字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皮影是中华文化传统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精华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华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极富研究价值。但由于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的限制,华县皮影的发展受到种种阻碍。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把握我国华县皮影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其数字化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数字化措施。
一、华县皮影传承情况
(一)华县皮影的历史。中国皮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使用剪纸或牛羊皮等材料制成的人物、动物的影子进行表演。常见于各地的民间庙会、节庆等场合,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皮影戏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例如华北的皮影、川西的皮影等。中国影戏的源地陕西影戏源于华州。华州就是今天的华县,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华县皮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皮影戏。从史料来看最早的皮影起源于华州。据《唐人笔记》记载:“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出自华州”,在唐代华县皮影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曲种。这种艺术形式通常使用羊皮或牛皮,经过剪裁和上色,制成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影子。演员通过操纵这些皮影在灯光下进行表演,传达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二)华县皮影的发展。华县皮影戏曾在1949年以前流行于中国乡村。在娱乐方式并不丰富的年代里,经常有皮影戏表演。“文革”期间只允许演样板戏,禁止历史剧、皮影戏的演出。这一时期,烧毁了许多精巧的老皮影。“文革”之后,华夏大地上的皮影艺术又重新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各班社鼓噪喧天,热闹非凡。如今,皮影艺术不复当年之景,稀疏的演出频次,映照出时代的变迁。皮影艺术如风中残烛,面临着文化遗产失传的危机。现在传统皮影戏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年轻一代对这门古老艺术的了解寥寥,对其内涵与魅力更是知之甚少。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皮影戏已经很难恢复昔日的荣光。
(三)华县皮影数字化取得的成效。目前,陕西华县皮影的档案资源分布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渭南市文化艺术保护中心。它们共同守护着约5,500件珍贵档案。这些档案得益于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些机构依托于各自的数据库,对于档案的整理、分类与著录均采用经典而系统的方法,确保了信息的高效管理。这种做法,无疑增强了文化传承的互动性和生动性。
(四)华县皮影传承面临的困境。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华县皮影受到城乡人口流动以及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乡村市场逐渐势微,使得华县皮影这一宝贵艺术遗产几近失传。目前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传承艺人们的守护,华县皮影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助力,但仍然处于困境。
1、数字化保护程度不足。目前没有大型的具有传播力度的权威数字档案平台,数字化程度仍需提高。数字化传播对相应的数字化资源依赖度很高。而目前华县皮影数字化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整体进程比较滞后,可用作数字化传播的内容较少,需要进行不断地积累和完善。
2、皮影戏生存环境恶劣。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许多人纷纷选择进城务工,原本的乡村传承阵地基础被大大削弱。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电影、电视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下,皮影戏在乡村的演出市场也逐渐势微。加之,日益产业化,传承人手工制作皮影的市场受到挤压。华县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在民间的传承发展处境愈发艰难。
3、传承后继乏人。华县皮影的传承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失衡问题。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长大的新生代对非遗关注度降低。他们习惯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快捷高效的生活方式,每天面临着海量丰富的信息,而华县皮影总体节奏较慢,形式和内容上也更为传统,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相对较弱,较大程度上遭遇了传承危机。
大众对于皮影的演出形式及内容知之甚少。华县皮影所包含的丰富文化价值的保护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华县皮影数字化传承的机遇、可行性与作用
(一)机遇。华县皮影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华县皮影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1、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华县皮影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法规,为华县皮影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
2、数字化技术保障。数字化技术是指将模拟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转换为数字形式,以便于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技术。非遗数字化指的是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行数字化的处理,旨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记录、虚拟展示、在线传承等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记录。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建立数字档案。目前许多学者围绕 “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展开了相关研究,如今新技术在许多研究中已经被引入到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中。如,王蒙、侯西龙、翟姗姗、Lombardo Vincenzo、Cokorda Pramartha等的研究推动了数字档案的发展。
(2)虚拟展示。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将非遗项目以数字形式呈现,使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环境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
(3)在线传承。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在线教育等方式,传授非遗技艺和知识,促进年轻一代的学习和传承。我国非遗在线传承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建立起统一的具有传播影响力的官方在线平台。
(二)可行性。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非遗传播数字化平台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新途径,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维系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首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一张皮影的制作要经过制皮、雕刻、染色、装订四道工序,多道步骤才能制成。传承依靠艺人们辈辈间的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急需探索新型传承方式。应用数字技术和电脑手绘技术,将华县皮影制作工序数字化,载入数字信息库保存,建成规范化、典型化以及集成化数字信息库,可以更有效地传承保护其制作工艺。其次,目前大众对皮影的演出形式及内容知之甚少。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一个虚拟的华县皮影3D建模表演舞台场景。不同的角色与场景及配合音频软件录入皮影演唱,使观众沉浸式深度欣赏华县皮影戏表演,感受其独特魅力。在传承华县皮影艺术的同时推动华县皮影戏的传播与发展。最后,现今的青年群体喜欢动画等表现形式,所以利用二维动画应用技术来创作华县皮影数字动画可以扩大华县皮影的受众面。不同于传统方式,数字动画高效快速替代了繁琐的人物绘制和制作工序,提高动作设置和创作的效率,推动其在新一代年轻人中的传承。
(三)作用。皮影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的发展与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第一,皮影戏的制作从手工转变为数字化大大缩减了人工制作的时间以及成本,并且在提供更好的视觉艺术画面的同时,也提供了皮影数字化形象的新思路,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到皮影的艺术魅力,更进一步的扩大皮影的受众范围与影响力。第二,华县皮影数字化不仅能够丰富华县皮影的时代内核,还能使其在时代发展的轨道内拥有更为绵长持久的后驱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新的传承方式和发展方向,真正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皮影戏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传播并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第三,华县皮影数字化将加速多元化多渠道传播,同时实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开源性。数字化文化资源相较于传统的文化资源而言,其传播渠道更广、传播的主客体更加丰富。在现代数字网络发展高普及率下,华县皮影数字化将在加速传播的同时,丰富大众的文化资源获取渠道。
三、华县皮影创新发展对策
皮影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只有在创新中发展,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摒弃其糟粕,才能突破困局,找到华县皮影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新脉络。
(一)华县皮影制作工艺的创新。传统皮影制作工艺消耗人力巨大,且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材料为优质的牛皮或驴皮,环节包括泡软、刮净、打磨、上色等,一系列的操作结束之后,再通过工匠雕刻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针对这一点,可以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将一些步骤进行简单的机械化,简化制作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尝试使用新兴材料替代传统的牛皮或驴皮,以提高皮影的质量和耐用性。注意,这里的机械化并不是说完全的脱离人工,人工雕琢如今仍是皮影原型制作的精髓。
(二)华县皮影表演方式的创新。传统的皮影表演形式虽然具有移动性同流动性上的优势,但其表演总归受表演地点和宣传方式的限制。我们可以对传统的皮影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如灯光、音效、影像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皮影戏的视觉效果和听觉体验。同时,也可以尝试皮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与现代舞、音乐、戏剧等合作,创作出更多元化的、更符合当代人民大众需求的表演作品。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对华县皮影的表演内容进行创新。传统的皮影表演内容包括传统故事剧目、民间传说、现代故事和社会寓言等,例如《白蛇传》《嫦娥奔月》《弟子规》等,这些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循环次数过多,观众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传统皮影戏的宣传与发展。可以针对表演内容加入更多元的故事情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故事,还包括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传奇故事;还可以同当代电视剧、动漫相结合,吸引更多年龄段的观众,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三)华县皮影数字化发展的创新。第一,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加大华县皮影的宣传力度。打造专门的博主号,吸引粉丝流量,通过和一些高粉博主互动,进一步扩大宣传力。第二,建立系统的皮影数字博物馆,更全面地展现皮影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和表演内容。并同手动创作相结合,设立专门的实践点,培养一批工作人员带着参观人员现场进行制作,同非遗亲密贴近,更深刻地感受华县皮影的内在魅力。第三,将皮影表演二维化甚至三维化。可以将皮影表演的数字化同其表演内容的相关书籍进行结合,例如在书籍后附上数字化皮影的二维码,观众扫二维码即可通过皮影的形式,更形象地了解相关的知识,更直观地看到表演,加深观众的印象。第四,制造特别的皮影人物形象,打造华县皮影的人物id。为人物量身打造原创的全新剧本,并大力宣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同奶茶店、大型游戏进行联名,甚至打造一款独属于华县皮影人物id的游戏,增强其可玩性,扩大影响范围。
(四)华县皮影传承人才的培养。传统的皮影发展存在传承人数严重不足且传承者年纪偏大、专业素养强但无法做到多元交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皮影戏传承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培训机构、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皮影戏的创作和表演,为皮影戏注入新鲜血液。
(五)华县皮影营销方式的创新。传统的皮影发展最大的痛点就在于缺少强有力的宣传力度,想要大力发展华县皮影,就需要扩大皮影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营销手段,通过建设官方网站、开设线上商店、与旅游景点合作等方式,提高皮影戏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综上,华县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皮影戏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华县皮影的现状、数字化及其可行性的分析,阐发了华县皮影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分析了其创新性发展的意义与作用,提出了从皮影本身、数字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华县皮影,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华县皮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彤,李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语境下科普动画的研究与实践——以陕西非遗主题动画短片《华县皮影》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03).
[2]赵雪芹,路鑫雯,李天娥,陈瑞.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中的应用探索[J].档案学通讯,2021(03).
[3]韩焦,莫秀秀.陕西华县皮影调查[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05).
[4]鲁晓燕,刘钊.陕西华县皮影戏调查研究[J].中华戏曲,2016(02).
[5]张蔚.皮影戏的数字化生成及创新价值体现[J].微型电脑应用,2022.38(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4239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