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我国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740期 作者:□文/黄嘉怡 张素红 陈 听 余俊文 吴宇泽 时间:2024/11/2 8:58:11 浏览:10次 |
[提要] 在增强科技发展新动能、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揭示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特征性,探索论证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我国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成就为基础,结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加快社会变革、推动科技进步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
基金项目:202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413573039Y);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教》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SGJKT019)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张素红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3月4日
引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具有关键战略意义。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密切相关。通过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并推动未来产业进一步发展。这表明,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国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中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平稳向好,我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和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了新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在2023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了12.5%的增长,这一增速显著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8.7%)。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13%,显示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开拓未来发展新境界的重要基石与核心竞争点。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断加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对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生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大关;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装机总量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50%,展现出强大的增长势头;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超高清视频产业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全球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兴生产力类型,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新可能、新动力。本文立足于我国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厘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特征性事实,探讨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我国新质生产力主要成就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逻辑基础。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特征性事实与重要作用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概念,用于描述一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效果、并可能引发结构性变革的生产力类型。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不仅仅是新技术和新产业,还有新生产力的形成,这种生产力通常来自于技术创新、管理革新或其他形式的创新,其影响力远超一般的生产力提升。国内知名学者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力量,以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其次,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走上新赛道,发展新征程,才可以带来社会变革,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数字时代下,新质生产力是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也是改变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特征性事实。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新型生产力,它主要依托科技创新,是一种在当前新兴领域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力。它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突出特征,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了新的跃迁。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1、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制定了关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以及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旨在促进这些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化进程,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新质生产力不仅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且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息息相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2~2022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实现了显著增长,由499亿元增加至2,023.5亿元,这一显著增长为我国在铁基超导、量子信息、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政府对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也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并且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这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通过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够构建出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2、新质生产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有利于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融合性,通过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与交叉,不仅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能促进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这将有助于更高效地利用优质资源,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新兴技术质量,还代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了新的跃迁。2018~2022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规模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具体来看,这一投资规模由0.7万亿元跃升至1.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8%。同时,这一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也从12.8%显著提升至27%,显示出中央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关注和重视。这一增长趋势不仅彰显了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决心,也预示着这些产业在未来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中央企业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3、新质生产力融合数字网络特征。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当前,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要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代表,不断加快新兴工具体系的普及和应用,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随着当下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2022年1~8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了11.3%的同比增长,这一增速明显快于整体投资的增长。在2022年8月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势头强劲,增加值同比增长5.4%,继续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此外,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766.8,比上年增长了28.4%。我国的投资和制造业增长态势强劲,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不断转变。
4、新质生产力加快技术领域开拓。新质生产力不仅技术含量高,且涉及领域新。与传统领域的开拓方向不同,新质生产力涉及我国发展新领域,与新兴技术息息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技术领域开拓的新支柱,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培育新兴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各地方和各行业因地制宜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瓶颈技术,加快打造重点产品,从而不断释放生产动能、巩固发展势头。如,引发国际社会关注的:2023年以来,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促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有研究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超过13%。
5、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推动社会绿色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推动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发展高质量经济,体现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社会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指的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生产力。自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我国已成功地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降低了24.4%,这一显著成就相当于节约了大约12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在此期间,尽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仅为2.7%,但我国经济依然实现了年均6.4%的稳健增长,这充分体现了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此外,截至2021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678万辆,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社会绿色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有利于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战略产业、未来产业是“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增加值达到了210,08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6.5%,这一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此外,“三新”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达到17.36%,相较上一年度占比提升了0.11个百分点。我国“三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支持创新和创业、推动新兴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只有相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三)新质生产力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快开发新兴技术,积极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国际竞争力新格局的持久动力。以下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抓住历史机遇。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顺应历史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必然之举。在当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发展关键性新兴技术并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衡量其是否能够获得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及推动全球经济进步的关键要素。2020~2023年,由于新技术带来了新产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加快形成,全球经济也在不断增长。2022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全行业产值超过4,900亿元,全球占比36%,继续位居首位。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保持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董煜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在2023年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展出了一台名为“术锐”的手术机器人,该机器人拥有全球近600项知识产权及申请,并在多项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医疗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反映出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3、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1世纪是各国致力科技创新的活跃时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的创新格局,同时也在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结构。这种变革推动了全球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演变,各发达国家的经济成果屡创新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加快对新质生产力相关决策的战略部署,截至2023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在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仍具有重要意义。
4、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当务之急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我国应当加快推动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创新,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湖北省内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湖北制造业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和北斗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湖北制造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峰。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湖北的产业竞争力,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提升湖北省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只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国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5、推动科技进步。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从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当前,科技创新不仅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谈发展首先要谈创新,谈未来必须先谈科技。推动科技进步,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地来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当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意味着我国要加快改革传统经济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优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新质生产力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快速运用,推动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持续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涌现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熟体系。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推动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的实施,策划和布局一批前沿产业,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内容。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总量高达50.2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其名义增长率达到10.3%。数字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有所提升,达到了41.5%,显示出我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数字产业规模持续稳健增长,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的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同时,软件业务收入也取得了显著增长,达到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此外,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的规模也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这些数据显示出数字产业各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创新水平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催生出一大批新领域新技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效显著。2023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1位。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着科技创新,还进一步增添社会生产力的科技内涵。我国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传感器研发制造,在秦创原平台的帮助下,专注于传感器的研发制造,其仅利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审批、选址、专利评估等多项流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组建效率。当前,面对国内外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推动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三)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为我国制造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能够有力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发展,意味着我国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能够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提高未来产业生产率。2023年,我国江苏省的制造业总量已攀升至4.9万亿元,其经济增量也显著增长,达到了3,556亿元。同时,该省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新增了795家入选企业。江苏省在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新兴产业有助于提升江苏省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如先进制造、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些未来产业也不断出现,这些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
(四)高新技术不断突破。新质生产力的领域新、技术性强,推动着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成果。通过结合这两者的优势,可以加速培育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层次。这样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力,还为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在2023年上半年,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49.6%和41.1%,同时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锂电池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迅速,这进一步突显了江苏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强劲势头和良好前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使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不断突破,并且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兴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强实力和优势。
(五)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新质生产力是体现数字时代的融合性和新内涵的生产力,能够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在当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断提高着我国技术创新及其能力的前沿性、基础性和原创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深化改革开放构筑竞争新优势。2023年以来,“新三样”产品的出口总量不断增长,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口增势迅猛。在2023年的前四个月里,我国“新三样”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了3,534.8亿元,同比增长了72%。这一增长不仅展现了“新三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出口整体增速贡献了2.1个百分点的提升。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推动着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化进程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和积极成效,还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坚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
(六)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补齐国际竞争短板弱项、加长国际合作长板强项的必然选择。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互利共赢是生存之道,而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项目,体现了中国同地区国家共同构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模式。这些成就都是中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要表现。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推动国际合作互利共赢,持续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发展,从而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是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一些影响:
(一)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一方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奠定第一产业“压舱石”的积极作用。2023年1~4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来说,产销分别达到了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增长均为42.8%,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27%,出口34.8万辆,同比增长1.7倍。另一方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二三产业与未来产业相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上半年,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使超过6,000家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得到了成功培育。此外,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达到了55.7%,表明越来越多的关键生产环节正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也高达75.1%,显示出企业在产品研发和设计环节对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这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制造向智能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还促进了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工业企业的数控化和数字化水平,进而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新质生产力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提质。在当代社会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人的劳动,人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且最关键的要素,而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为社会带来优质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2022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当代科技应用正不断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加快社会变革。新质生产力可以带来社会变革,影响就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我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改革不可或缺。为了在社会变革中赢得先机、赢得优势,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社会变革。“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该阶段以降低碳排放为核心战略方向,积极推动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通过这一努力,期望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显著跃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而“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新能源,从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加快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在2023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3.4万辆和53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
(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科技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增强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能。2012~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大幅增加,从1万亿元增至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升至2.55%。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从325万人年增加到预计超过600万人年,这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储备日益丰富。在全球学术界,中国的研究实力得到了显著体现。引用了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其占比达到了全球总量的41.7%。此外,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总量的27.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使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不断增长,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同时研发人员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对强化国内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具有重大作用,还对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12~2022年,我国经济的增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猛增,不仅实现了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经济总量也跃升至120万亿元,同时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增长,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跃升至第11位。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也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发展成果不仅为自身带来了繁荣,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和生产效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六)推动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不仅加快突破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还开启了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当前,新质生产力带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国共举办33个项目,总投资312.2亿元,涉及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计划加速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湖北则将新建5G基站2万个以上作为投资目标,旨在提升5G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福建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强基”行动,重点培育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以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通过这些投资和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的规模和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来说,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科技创新进步,带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社会变革,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及建议
新质生产力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发挥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国政府颁布实施一系列战略政策,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其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数据,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高质发展,构筑新一轮国际竞争新优势,驱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融合数字网络特征,不仅加快了技术领域开拓,还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对新兴技术的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赖,都进一步推动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适时引入政府干预,发布相关战略政策。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企业对新兴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应着眼于增加基础研究经费,通过基础设施完善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改变产业结构会减少传统第一产业的占比,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推出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不可或缺的。当大量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时,新质生产力将显著增加。同时,需进一步学习国外先进新兴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规范化运行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晓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N].光明日报,2023-09-14.
[2]本报评论员杨禹.“新质生产力”!新词汇传递鲜明信号[N].中国经济导报,2023-09-19(001).
[3]戴小河,胡喆,吴慧珺.新华述评: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系列述评之一[N].新华社,2023-09-18.
[4]央企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N].经济日报,2023-09-14.
[5]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系列述评之二[N].新华社,2023-09-20.
[6]解读“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何关联?[J/OL].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3-09-15.
[7]新场景新技术新趋势——我国显示产业加速融合发展[EB/OL].新华每日电讯,2023-09-13.
[8]首次提到!什么是“新质生产力”?[EB/OL].上观新闻,2023-09-12.
[9]国家网信办: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50.2万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二[EB/OL].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05-23.
[10]厚植新质生产力江苏努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N].新华日报,2023-09-21.
[11]钟超.“新三样”出口火爆折射中国经济新动能[N].光明日报,2023-05-25.
[12]周人杰.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N].人民日报,2023-05-22.
[13]黄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升级[N].经济日报,2022-07-25.
[14]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2023-02-28.
[15]曹红艳.“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变革[N].经济日报,2023-10-09.
[16]何德旭.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1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