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综述 |
第741期 作者:□文/王佳雪 时间:2024/11/16 9:25:44 浏览:4次 |
[提要]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企业环境责任领域相关文献,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维度划分、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归纳,分析研究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助力企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实现企业价值。
关键词:企业环境责任;维度划分;前因变量;结果变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24日
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阐明: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需要主动担起环境治理主体的责任。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关注度上升,企业环境责任话题不断火热,学术界围绕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维度及测量、影响因素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形成共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追求可持续发展等更多范围的目标。企业不仅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肇事者”,也可以成为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造性地承担企业环境责任能够实现企业、环境和社会的共赢。
一、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
企业环境责任来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研究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维度,是企业关注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管理的内容。环境责任最早由McGee在1998年提出的,Gcorges等(1998)首次将环境责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认为企业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节约自然资源,减小环境承担废弃物的压力。现有研究对于企业环境责任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学者们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企业环境责任持有不同的理解。
Williamson等(2006)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自愿将环境问题纳入业务运作及其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它被视为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在不损害经济业绩的情况下平衡和改善环境影响。Küski(2007)则从利益相关者出发,认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目的是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利益,主动实施一系列举措以保护环境。Trumpp(2015)将企业环境责任定义为在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情况的披露以及自愿性绿色项目等方面的政策以及程度。
此外,有学者从动机的角度,将企业环境责任分为主动式企业环境责任和被动式企业环境责任。主动式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愿意从事基于伦理和道德的行为,重视长期可持续发展,并试图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期望。被动式企业环境责任往往发生在存在执行力强的法规或有效的行业自律情况下,或者企业将环保生产方式作为降低风险的策略,以避免企业环境责任缺失可能产生的后果。
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贺立龙等(2014)认为企业环境责任应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依据,以制度和技术为保障,对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环境保护。薛力等(2017)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既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责任的延伸,管理者在实现利润基础上应积极承担企业环境责任,参与绿色公益活动。彭晓英和张庆华(2020)从资源要素视角出发,认为环境责任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本质是对企业环境相关资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二、企业环境责任的维度
通过梳理企业环境责任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涉及单维度和多维度的划分。大多数研究将企业环境责任作为单一维度的变量。Moon(2007)等认为企业环境责任只包括环境绩效这一个维度,指的是企业污染控制、节能减排、资源效率等内容。Onkila(2009)等认为企业环境责任只包括环境管理维度的主张,指的是企业环境管理政策、管理组织支持、绿色文化、环境管理措施及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行为及特征。
有些学者注意到一些研究不能仅用一个维度来测量企业环境责任。Van Buren(1995)等认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理念和管理决策,因此在用环境绩效衡量企业环境责任的基础上新增了企业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用来衡量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担程度。Bansal等(2000)则从可信度的角度考虑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结果,将环境可信度纳入到企业环境责任中来,认为环境可信度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信任程度的感知。Williamson(2006)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管理这一维度概念,并将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两个维度进行细分,探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不仅要从绩效的角度研究结果,还要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研究企业环境责任结果。zen(2009)后来又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自觉性将企业及环境责任分为志愿型环境责任和义务型环境责任,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支持与推崇。Wu等(2020)将企业环境责任界定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包含企业环境责任强度和企业环境责任关注两个维度。企业环境责任强度涉及企业以改善环境为目标的负责任行动,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开发绿色新产品以及污染预防方法;企业环境责任关注是企业披露的关于环境污染以及废物处理的负面信息。Yang等(2021)根据企业环境责任的目的和动机,将企业环境责任划分为实质性企业环境责任和象征性企业环境责任。
随着企业环境责任领域研究的发展,部分学者依然认为二维主张不够完全。Gilley(2000)认为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时的主动性对于解释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非常重要,因此在环境绩效和环境可信度的基础上增设了环境责任主动性这一第三维度。Jose等(2007)在总结前人二维说时将环境管理、环境绩效和环境可信度综合在一起解释企业环境责任。D'Aprile等(2014)创新性地将企业环境责任分为企业环境认知、企业环境情感和企业环境行为三个维度,即企业在做出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时必须先有一个对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充分认知,然后依据本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来做出相应决策。Dogl等(2014)将企业环境责任分为绿色战略与文化、绿色技术与产品、绿色招聘与评估以及绿色沟通。姜燕和秦淑悦(2022)从五个维度衡量企业环境责任水平:环保意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投入金额、排污种类数以及节约能源种类数。
三、企业环境责任的前因变量相关研究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前因变量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企业环境责任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政府、公众、消费者、供应商、社会团体、媒体和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开展环境责任活动的主要动力,这也对企业环境实践的制定与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政府、社会、媒体、竞争者等通过制度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在环保法律和规章制度等形式的监督下,政府环境治理的压力以及企业合法经营会促使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伦理动机角度的企业环境责任研究关注企业“做正确的事情”,伦理价值观、利他主义价值观等将驱动企业在社会中承担应有的责任。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向企业施压,以督促企业向更积极主动的环境行为转变。媒体会对企业环保行为进行积极报道,以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与声誉,也会揭露环境污染等企业环境责任缺失问题,进而督促企业环保行为的履行。此外,竞争者也是促使企业采取环保行为的一大诱因,感受到同行环境责任竞争压力的企业将会以同行环境责任实践为基准,改善并提升其环境责任行为。
对于消费者、投资者、供应商等通过商业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环境问题源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开发、生产、销售、消费以及处理的过程。现如今,消费者越来越偏好绿色产品、环境友好型产品,愿意为其支付产品的环境溢价。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考虑消费者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否则将受到消费者的抵制和惩罚。因此,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和目标,关注企业环境责任的实践,减少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此外,随着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供应商的任何非环保行为都会产生“连锁责任”,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在内部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最直接的是经济因素,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质、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在经济方面可行的基础上,企业才会履行环境责任,虽然短期来看会产生较高的环保成本,但是长期来看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张萃和伍双霞(2017)采用上交所与深交所上市公司2008~2014年的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效应。其次,企业为获得合法性和更多的稀缺资源,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约束,从而自觉承担环境责任。企业会出于社会期望的压力而履行环境责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环境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是否选择承担企业环境责任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文化和企业家的个人道德素养所决定,其性别、年龄、文化、教育水平等个人特质会影响个体的环保态度,对企业环境责任实践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更高比例的外部董事、女性董事以及高教育水平的董事将会显著提升企业环境责任水平。此外,在企业环境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在企业职能层面做出改变,还应贯彻在企业的内部文化、愿景和价值观中。当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时,员工能够受到企业关注环保的企业文化,这会使得员工采取亲环境行为,从而支持企业环境责任实践。最后,企业的经营状态、企业所处行业的敏感度、企业类型等会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造成影响。董仲义(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营困难的企业普遍缺乏环境责任感。张佩等(2022)等认为行业敏感性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处于行业敏感性高的行业内的企业,相应地会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其生产行为也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企业会更加主动地履行环境责任,弥补其生产经营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国有企业相比私有企业要承担起对政府和公众的责任,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因此国有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水平更高。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结果变量相关研究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结果变量可以分为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经济方面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的改善将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和资本需求,并具有较高的风险,从而降低绩效水平,因为企业生产环保产品、优化制造过程会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并且无法在短期内收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环保行为改进了企业的生产流程,有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并获取竞争优势,虽然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会增加成本,但是也降低了其他方面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何枫等(2020)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制度理论视角,探讨了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子群体的环境偏好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二者皆呈现倒“U”型关系,即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会加强相关设备、技术和财务资源的投入,导致企业资源损耗,财务绩效下降;另外,企业通过履行环境责任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取得社会合法性地位,降低监管风险,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绩效。企业将环境责任纳入到企业战略制定中,将生产力最大化,同时减少废物排放量,以提高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将企业环境责任当作一种被市场低估的无形资产,在长期范围内企业环境责任水平较高的企业会获得超额回报。并且企业环境责任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有助于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密切的关系,从而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结果的非经济方面体现在合法性、企业声誉和竞争优势上。制度理论确定了社会刺激在塑造企业行动上的作用,当企业行动与制度期望相一致时,企业会被赋予合法性。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也被进一步视为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限制。如果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就能提高自身的合法性,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企业环境责任不仅在制度层面上起到了遵守行业规范的作用,而且可以响应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关切和社会期望,有助于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获取环境合法性并提高企业绿色声誉。此外,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向公众传达了企业规范性、富有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环保需求的信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增加品牌和组织声誉的价值并发展新市场,还能够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来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关注利益相关者环保需求、积极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更加符合流行的社会规范,有助于降低企业访问资源的交易成本,使得企业可以实现长期内可持续的资源获取。在创新战略的支持下,环境责任导向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催化剂,更加重视环境责任的企业会在绿色技术和管理创新等绿色活动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有助于增加企业绿色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以此促进企业创造性地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来履行环境责任,一方面企业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并提升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开拓新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五、未来展望
通过对企业环境责任现有研究文献的整理得出,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仍有问题需要探讨。第一,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企业如何在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价值的长期正向影响和现在的支出之间进行决策的问题、不同企业特征如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影响仍然需要深入探讨。相对于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的结果研究,对过程还需进一步研究。企业环境责任的过程视角能够更好地解释企业环境责任的作用机制,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第二,虽然我国大力倡导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且现有研究和企业普遍赞同需要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观点,但实际上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程度整体偏低,很多企业还是处于合规阶段,企业环境责任缺失问题还时有发生。出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短视问题、企业环境责任并没有被考虑在战略目标的制定中等阻碍,导致企业难以真正地履行环境责任。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于实际与理想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讨,以及从战略角度关注如何将企业环境责任整合进战略目标制定与执行过程,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关键资源的获取,以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第三,随着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存在“连锁责任”。目前,企业环境责任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研究逐渐增多。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企业应该如何与合作伙伴实现环境合作与社会整合机制,从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D,Lynch-Wood G,Ramsay J.Driver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manufacturing SM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S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7).
[2]何枫,刘荣,陈丽莉.履行环境责任是否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
[3]贺立龙,朱方明,陈中伟.企业环境责任界定与测评:环境资源配置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4(03).
[4]贾兴平,刘益.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与企业社会责任[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06).
[5]田虹,田佳卉.企业环境责任感知影响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双路径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11).
[6]张萃,伍双霞.环境责任承担与企业绩效——理论与实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