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新文科跨界融合下会计人才培养探索 |
第741期 作者:□文/杨 璐 时间:2024/11/16 10:03:40 浏览:17次 |
[提要]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与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发展要求相脱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已成必然。“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催生会计人才培养的变革,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满足数智化时代的新技能要求。本文提出新文科跨界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存问题,最后从多方面提出新文科跨界融合下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跨界融合;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四跨’融合下‘三横四纵五层’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531);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业态背景下会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升级与再造研究”(项目编号:2021GB09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21日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与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发展要求相脱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已成必然。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新经济发展、新时代、全球新科技革命为背景,以共享与协同、继承与创新为重要途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促成传统文科类的升级更新。
应用型高校加强新文科建设要务之一便是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着力拓宽视野、拓展研究对象、革新知识体系、改进研究方法,以模式多元的协同育人方式,培养学科交叉、知识复合、强实践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新文科发展新要求下,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优化,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变得尤为重要。
一、新文科跨界融合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大智移云”等新技术加快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传统的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需要有适应性的调整,新技术也推动了大数据会计的发展。这些变化要求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数字经济催生的数字化工具、理念和技术如何应用到新文科下会计学专业建设,如何适应数字化场景衍生的会计人才培养新能力要求就成了首要问题。会计信息数据共享、非财务数据、过程控制和管理等都对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二)会计信息处理对象的变化。大数据、算力平台和智能算法成为了数字经济的三要素,大数据成为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重要对象,所以行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专业虽说是文科类专业,但是会计专业学生如果缺乏大数据思维,也不能够适应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信息资源,也必然会成为会计人员处理信息必须面临的问题。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缺乏对此类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新文科的建设和改革来实现。
(三)新文科建设中思政课程的要求。应用型高校中传统的思政课程体系较单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类课程的重要性。在会计专业培养中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结合专业特色和办学目标,形成思政融师资、融育人、进课程、进课堂的全过程,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新文科的新要求和业态发展促进下,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纷纷进行改革,但是在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会计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从而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核算会计、基础财务分析等知识为主,专业课程有绝对占比,教学课程较固化,这种培养模式与行业技术的发展已然脱节。新文科强调的协同育人与学科交叉,在一些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也未能体现。这些培养目标下的会计专业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大多呈现出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但综合实操能力较弱的情况,但是会计行业的新形势所需求的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对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要求较高。虽说有些应用型高校已开始实施会计专业向智能化转型,但是转型方向在究竟是“应用于会计的智能技术”还是“利用智能技术的会计”之间徘徊。这种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困难。
(二)学科交叉融合度低。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会计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强化综合应用能力,这也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一致。在信息技术数智化的时代,大数据、RPA财务机器人等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账务处理方法,更要能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满足专业化需求。新文科提出的学科跨界融合,也要求高校应该结合行业发展,进行多维度的交叉融合。但是当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较低,有些高校虽然提出跨界融合,但更多的局限在简单的某门课程重复,跨学科范围窄、程度低,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不够完整,脱离了现有的新思想、新技术,会计专业学生在进入行业后,身处大数据冲击的就业环境,呈现出处理专业事项的能力不足、多元化知识结构薄弱、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欠缺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设计狭窄。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只在会计学专业中进行设计,缺乏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的资源整合。这就导致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设施不够完备,特别是虚拟仿真项目,与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的融合不够,不能形成知识的交叉,资源的利用不够,实践教学资源产生了结构性失衡。
(四)产教融合较薄弱。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在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存在广度和深度不够的问题,产教融合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在固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有实务和技术专家,但高校大多只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授课的形式来进行,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对这些实务专家的利用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在实际中很难整合到企业的优质资源,从而无法将企业的先进资源形成为教学的优质资源。这就形成了企业资源和高校科研成果无法转化、资源无法共享,产教融合的稳定性和实质性没有得到落实。
三、新文科跨界融合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一)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多样化的专业背景,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上就必须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新文科的建设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数智经济时代对财会人员多元化知识结构的要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跨学科化,会计人才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工作上可以更加有效,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应用型高校要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实现多学科专业融合,打破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多组织跨专业的学科交流,使学生的视野更加丰富,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1、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首先理顺学科体系,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学情,尊重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出专业化的价值理念,着力培养出遵守法律法规、能熟练应用大数据技术、精通会计业务处理、善于经营管理、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2、主辅修学业实行交叉培养。在跨界融合的引领下,学生主辅修学业可交叉培养。学生在完成会计专业的主修培养时,可以同时兼修其余学科的辅修专业。待学生完成主辅修培养计划要求后,便可以同时获得两个专业的学位。学生的跨学科辅修,可以很好地融合多学科的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在符合会计行业发展的技术层面去进行学习,交互的学业培养促进了会计人才的知识体系更有深度和广度。
3、跨界的学分管理。根据多元化需要,可支持学生选择跨校、跨专业、跨学段、跨年级选择课程,实行更具有弹性的学分管理制度,学生在弹性学分支持下,可以跨界选课学习,扩充知识结构体系。除此之外,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术交流活动、专业实践等都可以计入学分,使学生学习更有灵活性。
(二)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创建跨内容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接受更多维度的教育。新文科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学科知识,还应该通过各类课程体系培养技术修养、人文素养、信息处理技能和整体性思维。例如,通识教育课能有利于学生提高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人文素质课程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信息技术类课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以新文科建设中提倡的跨界、融合和共享的理念为指导,开设全方位、多角度的财会专业课程,将大数据财务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业财税一体化、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融入大数据技术、社会学、法学、管理统计学等专业拓展课程,注重学科的相关性和协同创新发展。通过形成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学生也能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应用型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三)跨学科的实践体系。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实践教学应注重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探索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跨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理实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构建。会计专业人才需要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融合性,主要都立足于本学科的相关课程。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下,应打破专业壁垒,加大跨专业仿真模拟实践课程,使用数字化软件在综合实验中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形成完整、高度还原的行业环境、产业链条和市场生态,创建真实的数智化工作环境,营造多学科下专业融合的实验教学生态。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实景和情景教学的方式,运用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跨平台的实践体系。面对数字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会计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产教融合的新育人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的多方对接。高校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进行多维度合作,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操作,完成能力和知识的构建。另外,产教融合有利于高校直接对接企业,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真实需求,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高校可与政府机关、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以共同体的形式参与社会交流,建立联动机制,实行政企校多导师制,培养学生在智能财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会计方向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转化。
(五)跨界的师资培养。针对行业发展新趋势,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多方面加以引导。在这种要求下,高校必须让师资队伍进行升级,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师,既要熟悉财经法规、财税业务,还要掌握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具有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高校依托校企、校校联盟,整合行企校多方资源,推行新型的多元合作模式,共同组建校内外衔接的跨界教师队伍,齐心协力对教学、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推进共同体建设,企业专家与高校师资引培共建,实现合作共赢。
综上,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关注行业的需求变化,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实现跨界融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推动会计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跨界融合的会计人才高质量培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唐衍军,蒋尧明.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21(06).
[2]吕沙,丁明鲜,汪瑞.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融合”财会人才培养探索[J].财会通讯,2023(09).
[3]温素彬,董必荣,张兴亮.“思政引领+科技赋能”的会计学专业智能化升级——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22(20).
[4]于洋,张今华.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一魂四跨三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03).
[5]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2).
[6]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