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国内贸易隐含碳研究可视化分析
第741期 作者:□文/潘昱杉 田宏宇 唐洪雷 时间:2024/11/16 10:14:38 浏览:18次
  [提要] 为了梳理国内贸易隐含碳相关文献,采用文献阅读法以及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2008~2024年期间有关隐含碳及贸易隐含碳相关文献,并使用Cite Space软件分析功能对收集来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识别研究内容的时空分布、热点话题以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国内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具有研究方法多样化的特征;国家对该领域的数据支持增强,政府对贸易隐含碳领域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法规在不断地完善和改革;中国在贸易隐含碳领域积极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未来,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贸易活动对碳排放的内在机理和影响路径;需要加强对碳排放核算数据的质量管控,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研究人员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过程,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隐含碳;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省域间贸易隐含碳转移时空差异及合作减排机制研究”(编号:22BJY012)。通讯作者:唐洪雷
中图分类号:X196;F7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6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各国对于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肩负着关键的控减排责任和压力。在大部分造成碳排放的原因里,贸易活动作为国民生产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成的隐含碳排放及碳转移等问题不容忽视。隐含碳,即商品或服务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碳足迹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成为科研人员分析复杂数据、揭示数据背后深层次信息的有效工具。Cite Space是一款广泛应用于科学文献分析的可视化软件,它能够帮助研究者识别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然而,在国内贸易隐含碳研究领域,利用Cite Space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隐含碳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内关于隐含碳及其贸易影响的相关文献,尝试分析国内贸易隐含碳相关文献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热点话题的差异及未来前沿主题等关键信息。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使得贸易隐含碳相关文献的复杂信息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有助于学者了解和把握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隐含碳相关文献的发展现状;第二,本研究使用Cite Space等可视化工具在贸易隐含碳领域进行分析,为相关内容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第三,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为了清晰地梳理国内贸易隐含碳相关的文献研究,本文选取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在知网进行“贸易隐含碳”关键词搜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8年1月1日~2024年3月14日,共有694篇相关文献,剔除学位论文、报纸、图书等不符合检索规则的相关内容,共有394篇有研究价值的文献。其中,被北大核心收录的文章共有244篇,被CSSCI收录的文章有218篇,说明收集整理的数据具有专业性和代表性,可以为数据分析以及分析结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Cite Space6.1.R3版本将从中国知网整理收集的贸易隐含碳研究相关文献导入软件,将时间分析设定2008~2024年,时间切片设为1,选择k=25,图谱裁剪类型选择只对整体网络修剪,之后对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研究,包括作者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时间线突显分析等。
Cite Space是一款广泛应用于科学文献分析的可视化软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相关知识聚类情况,我们可以从海量文献中提取重要信息,深入了解国内外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动态,为全面理解该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数据支持和认知框架。同时,它能够帮助研究者识别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Cite Space技术已经在情报学、图书馆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者普遍认可,可用于揭示和预测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向。
二、贸易隐含碳研究时空分布
(一)文献数量分析。某个领域的年发文量反映了该领域的科研进程以及受到的重视程度,所以整理分析贸易隐含碳领域的年发文量可以有效地反映该领域的发展情形。通过对2008~2024年文献年发文量进行整理分析,绘制年发文量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图1)
1、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5年):从2008年起,国内对碳排放开始关注,国内第一篇文献也是在这个阶段,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也使国内研究者对该领域产生很大的兴趣。2015年,年发文量达到了顶峰,属于历史新高,代表着该阶段该领域的研究学者积极地创新与产出,为该领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这一阶段国内对于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属于蓬勃发展阶段,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积极引领该领域的发展,预示着在未来有更多重要突破的到来。
2、平缓发展阶段(2016~2019年):从2016年起,国内有关贸易隐含碳的论文年发文量逐渐减少,说明该阶段国内对隐含碳以及碳排放的关注逐渐降低,但其研究数据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最初几年水平,显示出相对稳定的趋势,代表该领域正在平稳发展,在未来,有更多方向值得被发现和专研。
3、稳步上升阶段(2020年至今):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国内开放,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此时该领域论文年发表量高速增长。在未来,碳排放权领域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对碳排放交易权进行研究可以使碳排放在公平合理的视角下进行,有助于环境保护,加快促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也能使碳排放顺差国利益得到合理的保障。
(二)作者及机构网络分析。通过对该领域的作者或者研究机构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节点共有299个,连线共有181个,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着该作者发文量的多少,发文量越多,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连线越多,说明该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越紧密。(图2)
根据作者发文频次表可知,论文发表量位于前7位的分别为闫云凤、胡剑波、赵玉焕、钟章奇、王媛、潘安、戴育琴以及兰天,但是作者共现图谱中各节点连线稀疏且分散,并没有形成密集的网络形状,意味着各个作者之间合作较少,没有达到高密集度的研究群体。在未来,研究人员可以加强合作交流的机会,一起迸发更新颖的思绪。(表1)
由机构共现图谱可以发现,文献的研究作者主要分布在各个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和环境学院,同时各个机构之间的关联也不够密切,缺少学术上的交流,但这些作者和机构为该领域对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其快速发展。(图3)
三、贸易隐含碳研究热点分布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可以反映出某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以及重点关注的部分,代表着该领域学者对一些领域关注的重要程度或者主题的关联程度。在Cite Space可视化研究中,通过统计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以及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该领域研究的主题,从而完成对主题、摘要、分类等任务。
图中节点范围的大小表示该主题被研究的频率,节点越大,该主题受学者的关注越高;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联系次数的多少,连线越多,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文章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
从图4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看出,关键词呈现紧密的网状分布结构,网络密度为0.0155,E=459,N=244,表示网络内部节点多且密集,剔除贸易隐含碳这个主题,可以发现碳排放、出口贸易、碳泄漏、低碳经济、投入产出、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因素分解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说明碳排放是贸易隐含碳排放领域的热点话题,投入产出法是计算碳排放的主流方法,有关隐含碳排放量的计算、影响因素的分析是为了达到对碳排放进行更好的控减排,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公平的区域责任承担原则,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图4)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反映每个集群的关键特征以及高频的关联词。其中,Q值是指聚类模块值,当Q>0.3,说明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值是指平均轮廓值,当S>0.7,说明聚类是高效令人信服的。图中Q值和S值分别为0.571和0.8857,均超过底线值,说明该图谱是通过真实有效的数据分析出来的,具有信度。(图5)
图5中共分为9个聚类,分别为#0碳排放、#1隐含碳、#2贸易开放、#3出口贸易、#4投入产出、#5对外贸易、#6低碳经济、#7中国、#8碳减排,并且每个聚类中还包含着高频关键词,综合聚类结果和高频关键词,结合相关文献整理,贸易隐含碳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间贸易隐含碳足迹。吴开尧、杨廷干利用MIRO方法与EEBT方法核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发达经济体利用全球供应链的贸易模式达到了碳排放负担的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为发达国家提供商品和劳务,而将污染留在了本区域。郭正权、荣彤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计算因增加值转移造成的碳排放及格局变化发现,中国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始终处于稳定而紧密的状态,工业基础好的地区逐渐成了贸易隐含碳的净流入者,同时验证“污染天堂”假说成立。罗慧丽、赵荣钦等利用2017年中国省际之间的投入产出表及能源数据发现城镇是贸易隐含碳输入的热点区域,而农村则是碳输出的主要源区,农村在城乡贸易中承担了较大的碳排放压力,建议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布局、提升贸易流通效率。
2、碳关税的研究。郑春芳、赵亚平通过研究发现,“碳关税”的征收将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我国产品出口成本,恶化我国出口环境,引起制造业出口额下降,并一定程度上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同时我国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业,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个别高碳行业试点征收碳税,从整合供应链入手降低经营成本,以应对发达国家“碳关税”的影响。陈红蕾、纪远营同意上述观点,并提出为规避这些不利影响,建议尝试先行征收国内碳税,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合理降低外贸依存度,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房铄通过贸易隐含碳模型及GTAP模型模拟碳关税对我国的影响路径,提出促进隐含碳部门优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贸易多边发展的系列政策建议。
3、对外贸易造成碳排放转移。马翠萍、史丹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存在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每提高1%,人均碳排放量增加0.3%。潘安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发现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4、碳排放责任划分。张云、唐海燕认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并提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倡导建立新的CO2排放责任分担原则及具体测算指标体系。王文治、陆建明研究发现中国承担了许多国家的碳排放转移,基于利益共担原则下中国处于不公平地位,其认为按照责任共担原则计算中国的碳排放责任更加合理和折衷。这些热点包含了从该领域兴起至今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使用的计算方法及模型、分析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等,全面清晰地展示了贸易隐含碳领域从无到有的发展脉络。
(三)时间线突现图谱分析。时间线突现图谱以时间为横轴,将文献主题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时间线上,同时利用节点表示不同文献的重要节点或关键信息。这种视觉化的展示方式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生动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和时间跨度,提高信息的可视化呈现效果,能够帮助人们更系统地组织和呈现时间相关的信息,使复杂的时间关系变得简洁明了。根据时间线突显图谱,国内贸易隐含碳研究主题的发展阶段清晰明了,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8~2010年和2011年至今。2008~2010年属于萌芽期,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所以该时期有关隐含碳的文章快速增加;从2011至今属于百花齐放时期,在这个时期,每个聚类中都延伸出新的方向。国内最早研究的聚类#0对外贸易和#4出口贸易,从兴起持续至今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在此聚类上许多学者又研究了多种主题,例如,在2010年左右聚类#1隐含碳、#2贸易开放、#3出口贸易、#4投入产出、#5对外贸易、#6低碳经济、#7中国、#8碳减排相应被提出,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些节点先后出现影响因素、因素分解、驱动因素、结构分解、中美贸易、碳泄漏等关键词,说明此阶段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分析造成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是众多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与频繁,碳泄漏问题也走进大众的视野,这些关键词不仅成为当时的前沿,而且至今依旧是热点内容。2015年至今,这些关键词聚类延伸出其他主题,例如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生产技术、环境保护、绿色贸易、制造业、能源消耗等主题,在该阶段,国家积极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科技绿色发展以及一些环保的观念政策,使得该阶段的国家贸易隐含碳相关研究集中于此。在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将该领域推至碳排放权交易领域,使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担原则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责任分担原则的公平规范有利于促进全球各国公平的贸易网络,促进环境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国际合作。(图6)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基于全球气候严重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即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贸易隐含碳领域的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随着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对贸易隐含碳进行研究,包括投入产出法、环境投入产出法、供应链分析法等。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不仅扩大了研究人员的视角,还可以使研究人员全面地理解贸易往来造成的碳排放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数据支持力度的增加。随着碳排放测算方法的不断改善及优化,中国政府和部分科研机构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碳排放核算数据库和平台,为贸易隐含碳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政策意识的提高。政府对贸易隐含碳领域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不断地完善。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碳控减排以及推动绿色经济、绿色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文件,贸易隐含碳领域的研究基于这些政策背景和支持下将会发展得越来越深入。
4、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在贸易隐含碳领域积极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和该领域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深度的交流与合作,从全球视角和范围出发,共同探讨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促进了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综上所述,国内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是探讨全球碳排放分布和责任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揭示全球碳排放背后的真实责任和影响,为制定全球减排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促进全球减排合作的发展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现。
(二)未来展望。在贸易隐含碳领域,未来会有更多新颖的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贸易隐含碳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深入地讨论贸易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内在机制和路径,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发展和政策现状,分析进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来源、流向和传递路径,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减排政策。
2、加强数据质量和创新研究方法。研究人员要加强碳排放核算数据的质量,格外关注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结合当前热点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增强贸易隐含碳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积极提出政策建议。研究人员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过程,提出可执行的政策建议,推动贸易隐含碳领域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贸易隐含碳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在未来研究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形成更加科学的、可供实施的政策建议,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开尧,杨廷干.国际贸易碳转移的全球图景和时间演变[J].统计研究,2016(02).
[2]郭正权,荣彤.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变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
[3]罗慧丽,赵荣钦,梁宗正,等.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及其城乡流通格局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04).
[4]郑春芳,赵亚平.“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03).
[5]陈红蕾,纪远营.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美贸易的经济效应影响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03).
[6]房铄.美国征收碳关税对我国隐含碳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9(35).
[7]马翠萍,史丹.贸易开放与碳排放转移: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07).
[8]潘安.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碳排放转移——基于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7(11).
[9]张云,唐海燕.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与责任分担:产业链视角下实例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2015(04).
[10]王文治,陆建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的测算与责任分担[J].统计研究,2016(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074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