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耦合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
第741期 作者:□文/韩 雯 谢晗进 时间:2024/11/16 10:28:52 浏览:5次
  [提要] 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建设的两个重点。本文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17~2021年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地理探测器;驱动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2364014);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0404029);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视角”(编号:24JL07)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5日
一、文献评述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表现出来的环境危机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类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从此,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逐渐过渡到了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也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需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为了使居民更好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学术界对影响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做出了一系列探究。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者们针对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谷树忠、王卫星、王茹等在研究中指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民众的参与,不能仅靠政府单独发力,要调动全民参与。学者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内容展开了研究。杜熙探究了如何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白永亮、程奥星等探究了如何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也都指出了民众参与的重要作用。
那么,探究人如何更好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人是有意识的,可以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姚石、Raposo等在探究中发现,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是影响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绿色化生活方式的形成。进而,学者们对如何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做出了研究。周鸿、吕汇慧在研究中提出挖掘生态文化能促进居民有更强的意识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刘雁翎在研究中提出,西南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能改变居民思想观念,调整各个民族的环境行为。马颖在其文章中明确提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公众生态意识培养与提升应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基础和载体。我国的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态文化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做好文化建设,培养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并逐步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多是探究文化对于居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在研究尺度上,多停留在特定区域内的特定文化对于居民生态行为的影响,且大部分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对我国整体情况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全国2017~2021年的数据资料作为依据,构建测度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借助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耦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形成的机理,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本文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以高生产效率、低污染、低能耗来实现最大化社会效益,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相同,是衡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文化建设的一级指标下设置3个二级指标,构建出了衡量文化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衡量文化服务建设各层面的成熟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可以测度对内和对外的文化传播方面成熟程度,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指标体系可以对文化遗产的利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测度。(表1)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EPS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文化部、中宣部。
(二)研究方法
1、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来源于物理学,后来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等评价领域。在熵值法中,每个指标被赋予一个权重,这些权重可以反映指标的重要性,能够降低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
(1)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中第i年的权重:
Pij=■ (1)
(2)求各指标的熵:
Ej=-■■PijlnPij (2)
如果Pij=0,则定义:limP■→0PijlnPij=0。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n为实际统计年数。
(3)计算各指标所占权重:
Wj=■ (3)
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是指系统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程度。耦合度的高低反映了子系统之间的紧密程度。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一般采用以下模型:
C=2■/(u1+u2) (4)
式中,ui(i=1,2)分别表示文化建设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价和分析组织或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和耦合关系的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D=(C×T)1/2,T=αu1+βu2 (5)
式中,D是耦合协调度;T是综合协调指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度;α、β值的大小代表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的重要程度,考虑到贡献程度相近,本文取相同值0.5。根据D值大小,本文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类型划分为10大类,如表2所示。(表2)
3、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结合了地理学、信息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统计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探测和解释地理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帮助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定量探测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的形成机理。模型如下:
PD,U=1-■■nD,iσ■■ (6)
式中:PD,U为探测因子D的探测力值;nD,i为次一级区域样本数;n为全部样本个数;m为次级区域个数;σ■■为整个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方差;σ■■为次一级的方差。PD,U的取值区间为[0,1],值越大说明D因子对耦合协调度的解释力越大。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公式(5),计算得到2017~2021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并进行分类,如表3所示。总体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没有变化,但一部分地区呈现回落的趋势;协调类型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没有优质协调;呈现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协调度高、西部相对较低,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格局。(表3)
(一)良好协调:这5年间北京、河北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处在良好协调状态。2016年,北京市文化局、河北省文化厅发布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多措并举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突破,促进京津冀三地文化在协同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同时,生态环境部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逐渐形成,协同创新和联防联治不断深化。
(二)初级协调:由沿海地区逐渐向长江沿岸地区扩展。2017年初级协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2021年扩展至长江沿岸湖北省,协调等级不断提高,说明沿海、沿岸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文化建设水平在稳步提升。我国一直以来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廊道,并且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更好地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三)勉强协调:分布在长江沿岸,是长江流域最广泛的协调度类型,相对于其他区域,耦合协调度等级更高,说明长江沿岸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较高,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
(四)濒临失调: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重点,亟须加大开展生态和文化协同发展建设。我国北部地区干燥少雨、植被稀疏,生态安全屏障较脆弱,给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难度。而我国北部地区作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地区,应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建立解决生态问题的机制。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会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专家的意见,最终选取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x1)、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x2)、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企业单位数(x3)、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企业资产总计(x4)、组织文艺活动参加人次(x5)、文化类社团数(x6)、广告经营额(x7)、文物参观人数(x8)共8项指标作为探测因素,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对驱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在SPSS中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箱处理,利用公式(6),计算出各要素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力。(表4)
由表4可知,除x2、x7、x8三个因素在2021年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影响力度不显著,其他因素对协调度在不同年份的影响力均显著。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度主要受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广告经营额要素的影响,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度主要受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企业资产总计、组织文艺活动参加人次要素的影响。简言之,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就是各要素在各类型的推动力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旨在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同时,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促进文化产品的绿色生产,文化体验和文化信息促进居民绿色行为习惯的养成。由表4可知,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企业资产总计的影响力P值逐渐上升,说明文化服务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的影响程度增强。
(二)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体系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内部为传播信息、沟通交流文化观念而建立的体系和网络,并通过这些渠道和机构,以多种形式、多种载体传播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该体系的运作对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认知、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由此促进居民形成生态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由表4可知,组织文艺活动参加人次的影响力P值明显提升,说明文艺活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增强。
(三)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通常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包含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促使人们采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综合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社会的生态和文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第一,从整体看,2017~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呈现平稳趋势,少部分地区出现回落的变化趋势。从局部看,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南部地区的协调度较高,而北部地区较低。总体来看,各地区的协调度主要表现为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而尚未达到优质协调水平。第二,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探测因子有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企业资产总计、组织文艺活动参加人次、广告经营额、文物参观人数等,且具有时间异质性特征。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建议。第一,科技创新,持续发展。适时开展文化服务、文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技术改造,大力发挥“互联网+”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耦合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文化建设,同时在整体文化建设中促进生态文化建设,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点面结合,文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离不开居民个人价值观、生态理念的形成。以社区、学校为着眼点,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完善文化传播体系,强化居民文化认知。同时,通过提升居民文化认可度,提高居民家国情怀和生态意识,推动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第三,宏观调控,健康发展。肯定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各地区、各部门应加强合作,互相学习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洪,谷树忠,胡咏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
[2]王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成就、矛盾挑战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23.39(03).
[3]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杜熙.农村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口素质——基于困境与策略的探讨[J].理论月刊,2018(02).
[5]白永亮,程奥星,成金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意愿——5个国家级试点城市的1379份问卷调查[J].资源科学,2019.41(08).
[6]王彬彬,雒田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发展历程与实践进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6).
[7]姚石,杨红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识别[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4).
[8]周鸿,吕汇慧.乡村旅游地生态文化传统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效应——以云南石林县彝族阿着底村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09).
[9]刘雁翎.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的生态文明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5).
[10]马颖.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路径[J].环境工程,2023.41(08).
[11]李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6).
[12]朱凤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12(05).
[13]高晓虹,李泓江.以文化传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中国编辑,2024(01).
[14]谈新敏.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习论坛,2014.30(10).
[15]王雨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J].人民论坛,2022(06).
[16]邹广文,李晓白.以儒家生态文化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J].孔子研究,2023(01).
[17]李桃.生态文明视阈下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以新形势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引[J].贵州社会科学,2021(09).
[18]徐永慧,邓宏图.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测算及经济解释——基于规模效应和产业选择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12).
[19]施生旭.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水平评价与改进对策——福建省的案例研究[J].东南学术,2015(05).
[20]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45(11).
[21]陈加友,李鲜.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04).
[22]刘倩,谢敏.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5).
[23]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资源科学,2013.35(08).
[24]黄娟,王惠中,孙兆海,等.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
[25]周永道,孟宪超,喻志强.区域综合发展的“五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05).
[26]盖美,钟利达,柯丽娜.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及协调性的时空演变[J].生态学报,2018.38(22).
[27]丁悦,蔡建明,任周鹏,杨振山.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433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