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探究
第741期 作者:□文/陆信璟 柴 艺 温毅娴 时间:2024/11/16 10:32:39 浏览:5次
  [提要] 铜山面塑作为传统非遗技艺之一,其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挑战,亟待突破与转型。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研究认为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面塑进行保护与创新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本文分析数字技术如何助力非遗的培育、产业振兴、产品创新和数据化管理,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字化赋能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基于‘铜山面塑’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202311528106);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长安街国潮计划”(项目编号:S202011528002X)。通讯作者:温毅娴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3日
近年来,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以往,非遗保护传承多聚焦于“抢救性保护”而非创新性传承。如何使非遗资源更高效、便利地为大众所赏识和使用,研究和探讨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传承成为一项重点议题。在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的态势下,铜山面塑正面临吸引力的缺乏和代际危机等问题。因此,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铜山面塑,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数字化理论研究。目前,国际学界对数字化这一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国外多从观众体验这个着眼点来剖析、阐释该概念。Sarah(2015)提出,数字3D技术使观众从被动的观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并引发人们对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思考。在国内,数字化技术早期被认为是包含投影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展示手段,以王耀希(2009)在《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一书中提及的观点为主,该书针对新的背景、形势和需求,探究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趋势、技术路线、应用研究和宏观决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和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谭必勇、张莹(2011)表示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通过梳理国外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和思路,比较了中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践特点,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宋方昊、刘燕(2015)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基于文化产业的视角,提出了政府引导、娱乐化和产品化的策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并将其带入人们的生活和娱乐视野,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源。
(二)技术与应用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Ogleby(1995)系统梳理了现代摄影测量在建筑、纪念碑和遗址的记录和文档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像增强、数字校正和复原、从摄影测量记录中推导三维CAD模型以及文化纪念碑的计算机可视化。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3D技术成为研究重点。Heinz(2019)等探讨了3D激光扫描技术,结合传统的测量、摄影测量和3D建模的扫描结果和生成的模型如何促进该遗址的研究和遗产发展,并将作为未来教育的工具。虚拟现实(VR)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使得该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以增强用户体验和促进文化传播。Carrozzino(2011)等认为VR可以帮助存储、编码、分析和传输相关数据,但VR技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高质量的硬件和软件导致的成本问题,大量的开发工作导致的开发周期长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且VR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吸引力大于文化遗产对人们的吸引力问题等。作为在V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AR被广泛应用于非遗数字化再现,增强体验者对真实世界环境的感知。国内在非遗领域对AR技术的应用众多,追溯以往,有王涌天、林倞、刘越等(2006)提倡建立的数字圆明园增强现实系统,历经十年复原80%的圆明园数字模型;更有Sarah Kenderdine(2013)所研究的敦煌莫高窟的“净土:增强现实版”,让游客以全景沉浸的方式身临其境参观莫高窟第220窟的全尺寸增强数字复制品。
(三)传承路径研究。徐永丽(2019)认为,传统工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如传承人断层、产品缺乏竞争力、原材料短缺等。因此,国家、社会、传承人、工艺产品等多个角度的全方位努力是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必要途径。李永刚(2009)指出传统手工艺要摆脱现有的困境,需要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需要不断革新。李昊峰(2015)详细介绍了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方法与创新之路,并提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总体来说,对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对特定主体发展现状的分析、发展过程中遇到阻碍的梳理,以及从不同角度进行有效路径的探讨,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还有待考证。
尽管学者们各有侧重,但整体上都是实践早于理论研究,都把握了非遗从静态抢救性保护到动态生产性保护的发展趋势,肯定了数字技术在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早期国外对数字化技术研究较深入,国内数字化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国内研究多从应用层面入手,已有研究横跨文理工多学科,但存在技术与理论脱节的局限,在知识产权、文化主体的权益保护等方面尚有不足。
二、铜山面塑传承现状
面塑,亦称礼馍、面花,是一种用料单一却工艺繁复的民间艺术品。铜山面塑艺术师承山东流派,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已有百余年历史印记。面塑艺术主要以塑造为主,辅以着色,颜色艳丽,融合北方的朴拙、豪放与南方的细腻精致。该艺术注重对艺术形象的精细刻画,追求形神兼备,以圆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徐州面塑艺术尤以铜山面塑艺人的作品为代表,其作品取材广泛,多源于神话传说、四大名著与三国历史题材,从而使铜山面塑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采。
(一)传承人“真空”现象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传承保护非遗,产业化仅是一种手段,人才是传承的最根本要素。目前,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传承人传承意愿不足,传承“青黄不接”现象,是因为这些项目失去了当代应用场景与空间,铜山面塑也是如此。首先,捏面人的手工技艺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应用实践,且对接班人的艺术基本功与文化素养要求较高,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其次,由于面塑艺术的传承多以家庭、师徒之间衣钵相传,这种长期积累的经验缺乏系统性,而其非实体性、复杂性的特征也导致传承人数量有限。加之面塑的传承人老龄化加剧,年轻一代多被其他行业的经济价值所吸引,改从他业。而面塑的商业价值开发才刚起步,其传承、保护、创新、推广都迫在眉睫。
(二)传播形式上的创新缺失。传播形式创新必须建立在认知和反思的基础上。许多非遗的保护与传播仍停留在传统的静态传播形式,如摄像、访谈、讲故事、展览等。对于捏面人制作技艺的传承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有部分捏面人师傅借助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但宣传内容乏善可陈,创作内容两极化:一是吸引孩童的幼儿动画题材;二是传统的历史、神话题材,难以激发观众的共振、共鸣,其与现代生活脱节,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此外,虽然我国近年来在3D动画和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数字化手段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新型数字技术如VR、AR等的了解程度不足,导致无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面塑传承和推广中,缺乏动态、多维、沉浸式的体验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难以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意愿,创新传播形式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文化冲击下的市场缩减。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铜山面塑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遭遇了市场的萎缩。铜山面塑虽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但其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创新却不足以应对现代市场的需求。面塑的传统销售渠道主要依赖于手工艺市场和旅游纪念品市场,这些渠道的市场覆盖面有限,难以触及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同时,面塑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缺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潜力的挖掘。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非遗文化面临着被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挑战。在追求网络点击率和关注度的驱动下,一些非遗文化作品可能会被改编、篡改或过度夸大,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市场利益。这种“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可能导致面塑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被模糊或失真。随之而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淡化着新时代匠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解构着对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即时性和效率性,喜欢迅速获取信息和娱乐享受。这也导致非遗文化面临着被“快餐化”的风险。其特点是表现形式简单直接、内容浅尝辄止,符合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但这种快速消费的方式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面塑文化的深度和内涵。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文化霸权主义也成为非遗文化的一大冲击因素。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更倾向于接触新奇的内容。这使得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和观众流失的问题。
三、数字赋能铜山面塑保护传承路径创新
(一)“面塑+技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是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AI的发展,行业的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技术跨界合作将会驱动更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带来具象的增长点。许多文旅部门以及景区景点都已经开始布局数字技术在文旅融合、观众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等非遗消费场景中的巨大效应,实现与非遗传承人和观客进行双向互动,以高品质的数字化产品吸引年轻群体,冲破以往静态呈现的不可移动、难以复原等限制。以华县为例,其不仅引入了数字技术以改进皮影表演的形式,还将皮影的创新作为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招标,与西安星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皮影。
凡是底蕴悠长的艺术形式,必定伴随着技术上及艺术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面塑艺术亦不例外,当代人不单要守护和保存它们,还要重新注释面塑文化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赋予它们新的寓意,这样才能使它们与大众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既利当下,又惠长远。
(二)“面塑+产业”
1、完善线上销售渠道。首先,完善线上销售渠道。在淘宝上,非遗类手工艺活跃网店总量已超25,000家,其中14个产业销售额突破了亿元大关。可见,抓住电商赛道,对面塑产业意义重大。对铜山面塑而言,产品设计不应局限于面塑工艺品自身,而是应延长其供货链,增加“面泥” “颜料” “工具包”等相关产品的销售,以此扩大客源,增加收入。还应不定期在官方账号发布征集客户对上新产品、设计稿的意见,以此增强店铺黏性。
2、开发线上教育课程。面塑艺术的推广不应局限于铜山地区学生的兴趣课堂和研学讨论会,而应搭建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提供面塑艺术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课程,使得面塑传承人有固定的展示教学场所,实现与群体的双向互动。为面塑的推广实现更多可能。为面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赋能文旅开发。建立面塑文化体验馆,开展面塑艺术研学活动,满足游客的参观、互动、体验、学习需求,提升面塑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和成就感。同时,设计“面塑+文旅”的特色线路,以面塑艺术和其他徐州非遗项目为推广主体,依托物联网、3D打印、互联网、云计算、增强现实等技术,结合博物馆文物资源,搭建数字博物馆、虚拟体验中心等,推动制造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三)“面塑+品牌”
1、优化文创产品。对文创产品进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扩展市场需求。以福州脱胎漆器为例,福建脱胎漆器通常是大件的花瓶摆设,用于布置在堂厅,观赏价值高于实用价值。福建博物馆使用脱胎漆器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小巧便携、雅俗共赏的案头摆设及文具,增加了实用价值。铜山面塑在优化文创产品的同时,应强调实用性和时代性,既要拓展非遗文本中的艺术元素,也要在方法论上实现多重共生,以打开全新的升级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跨界合作是一个关键要素,但我们必须坚持面塑文化与商业品牌内涵相契合、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相结合原则,对面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萃取、融合,并改良、创新设计,以IP化设计扩大文创产品的影响力,以热点化主题促使文创产品逐新趣异,以系列化设计丰富文创产品的延伸性。
2、塑造数字化品牌。首要任务是结合当代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别致、更具个性化的品牌形象。结合当下网络文学、数字动漫、游戏开发等行业的跨界合作,将其创作成与当代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作品。其次是扎根于文化内涵。通过对面塑项目的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情感诉求和哲学意蕴。在塑造品牌形象时,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线上路径,通过实体店氛围营造、设计竞赛等线下活动,利用相关文本资源,如人物典故、轶事传说、饮食文化等,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推广,以展现文化内涵,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和消费者的认同感。
(四)“面塑+管理”
1、建立面塑数字资料档案。面塑数字资料档案的建立包括搜集面塑档案数字资源的口述笔录、录音录像等材料,并对这些材料第一时间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归档。同时,档案部门还应落实针对性的档案数字资源收集措施,充分考虑面塑档案数字资源的多种可能来源,确保面塑档案数字资源的质量和真实性。数字档案的建立能够在保护面塑技艺免于在迭代中遗失的同时,为后续的面塑传承人提供学习资料。此外,面塑的数字档案还可用于数字化展馆的建设,以便人们能多维度欣赏非遗之美。
2、搭建面塑数据整合平台。搭建面塑数据整合平台是实现面塑数据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面塑的数据化,不仅能够促进手工技艺的标准化、科学化,还有利于横向与纵向的非遗研究。搭建时,档案部门应重点关注实现资源的跨机构和跨行业流通,以跨越数据资源的鸿沟。在利用平台进行数据资源整合的同时,要坚持历史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统一,深入洞察面塑与其他非遗项目档案数据的内在联系,为未来的存档、布局以及开发工作确定“路线图”。
3、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据徐州地区相关年鉴数据,回溯铜山面塑以往的非遗保护经验,多呈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参与保护模式,如表1所示。(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铜山面塑的相关宣传、保护活动,多为徐州市政府或铜山区政府牵头组织,邀请面塑艺人参加比赛或入校讲解。政府的主导固然可以促使不同利益主体更好地协同合作,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且多主体参与能够更好地实现面塑保护的全面性和开放性。然而,作为传承保护的核心力量,政府的行政开支、管控成本却也不可小视。此外,在面塑产业的数字化市场建设上,单纯依赖政府的“指挥棒”,必然会失去市场、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且,分析徐州当地的面塑活动记录中的参与主体,主要参与者为面塑传承人和政府以及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而企业和社区组织以及居民个体始终是缺位的。这导致尽管政府开展了许多活动,铜山面塑的市场化仍然不成熟,同时生产和宣传手段上无法与先进技术相对接。在这两个向度上的欠缺,也造成了铜山面塑文化影响力的缺失。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在“铜山面塑的保护传承”这一治理场域中,企业扮演技术和资金支持者,传承人扮演文化主体,社区与居民扮演消费者与宣传推手,这三者与政府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建立一个共同协商、共同治理的平台,给多元主体以平等话语权,才能推动面塑产品在地方社区中的传承和创新,推动面塑产品的物质资料和非物质技艺转化为虚拟的数据,拓宽面塑的经济与文化市场。同时,不同利益主体在这一场域中作为治理主体,能够综合利用各自的资源和能力互补互助,站在各自利益角度达成均衡,使铜山面塑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背景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综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是其取得成败的关键。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创新铜山面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道路,克服目前数字技术赋能存在的阻力,并将数字技术所蕴藏的巨大动能有效地释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因此,需要充分运用各类数字化手段,借助数字形态将面塑生命力的存续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养分。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ARAH N,TREADAWAY C.Digital 3D model of heritage artefacts:towards a digital dream space[J].Digital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2015.02(04).
[2]王耀希.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04).
[4]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
[5]OGLEBY C L.Advances in the digital recording of cultural monuments[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1995.50(03).
[6]HEINZ R,CHAZAN M,et al.Laser scanning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african cultural heritage sites:the case study of wonderwerk Cave,south africa[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9.36(09).
[7]Carrozzino M,Scucces A,Leonardi R,et al.Virtually preserving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artistic handicraft[J].Cultural Heritage,2011.12(01).
[8]王涌天,林倞,刘越,等.亦真亦幻的户外增强现实系统——圆明园的数字重建[J].中国科学基金,2006(02).
[9]Kenderdine S.“Pure Land”:Inhabiting the Mogao Caves at Dunhuang[J].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2013.56(02).
[10]徐永丽.传统工艺如何走进现代生活[D].南京:南京大学,2019.
[11]李永刚.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的模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12]李昊峰.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440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