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疆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741期 作者:□文/蒋晓龙 王承武 时间:2024/11/16 10:34:23 浏览:4次
  [提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闲暇时光的娱乐消遣方式,旅游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静县作为新疆重要的旅游强县,境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以独特地域风格为基础的特色小镇式旅游、以农业采摘观光为基础的乡村特色体验式旅游、以蒙古族特色民俗文化为基础的特色文旅融合式旅游三大基本发展模式。
关键词:和静;特色旅游;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2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同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为立足点,对旅游业提出七项重点任务。其中,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旅游基地等是《规划》中的重点建设任务。
一、和静县旅游业发展基础条件与特色旅游发展模式
(一)和静县旅游开发基础条件
1、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和静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是连接南北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周边与伊犁、昌吉、阿克苏等多个地区17个县市毗邻,属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海拔1,065~2,500米。境内有驰名全国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场总面积2,872万亩,是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全国第二大草原,也是巴州和新疆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基地。
2、生态绿色资源条件。和静县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和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其中,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山草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保存了多种世界稀有物种,成为天鹅等野生动物理想的繁殖栖息地,景观基本都处于原始状态,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境内还有着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巩乃斯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高、凉、野、奇、特、秀”六大特色,拥有黄金河景区、银河景区、石头滩景区、振兴桥景区、天险景区、揽月景区、刀背山景区、温泉疗养区等8个景区,共涉及景点景物68处,其中主要景点景物42个。著名景点由班禅沟、伊开结楞沟、洪加里克瀑布、仙女湖、铁木斯台沟等景点,是广大游客消夏避暑、观光旅游、休闲、探险的理想去处。(表1)
3、历史人文资源条件。和静县又称东归历史文化名城,在乾隆三十五年,一支1630年迁往伏尔加河流域的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落,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的欺凌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为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平等,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在伏尔加河流域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东归”武装起义。英雄的土尔扈特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的口号激励下,浴血奋战,百折不回。土尔扈特蒙古的归来,不仅在新疆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以其彪炳日月的光辉载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
(二)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模式
1、特色小镇式旅游。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就是将特色资源优势产生集聚效应以区别于普通城镇的一种特色发展模式。特色小镇一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以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特色产业等为基础,开发集休闲、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特色产业链,是特色旅游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基本模式。2017年,自治州委、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据“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原则,确定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巩乃斯及巴伦台三个镇为自治州特色小镇建设示范试点。结合旅游配套服务,致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小城镇。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小镇;依托现有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保护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发展民俗文化产业。2017年以来,巴音布鲁克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85人,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季节性就业791人,完成比例132%,固定就业141人,完成比例5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6人,完成比例90%,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3%,农民工工资档期支付率达到71%。依托巴音布鲁克景区得天独厚优势,直接带动当地社会就业3,186人,其中稳定性就业311人,季节性就业2,875人;高校毕业生就业109人,牧家乐就业263人,餐饮服务业就业513人,其他领域就业65人。
2、特色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式旅游。农业观光采摘是一种典型的“旅游+”的特色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将特色农产品融入旅游活动,从而达到宣传特色农产品与发展特色旅游业双管齐下的目的,是目前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主体还以农家乐、牧家乐为主。通过拓宽休闲旅游服务项目,打造原汁原味民族风情游,在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特色民俗餐饮的同时,开辟建设特色“农家菜园” “农家果园”“休闲农业观光园”,以“绿色” “环保”和独特吸引游客采摘购买。充分利用蒙古包,打造特色民俗农舍,吸引游客住宿,体验别样农家生活风情。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建设品味独特的集住宿、餐饮、演艺、采摘品尝、动手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庄,并以此为亮点带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依托优势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以及浓郁的多元化民俗风情,结合别具一格的东归文化、饮食文化、演艺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文化特色,打造品牌化、规模化的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掘乡村独特自然文化资源,按照“景区+农户、生态+文化、农庄+游购”的模式,全面带动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乡村运输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营造简洁、朴实、休闲、实惠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旅游氛围。推进特色民宿、休闲农庄、民俗风情体验园、田园综合体等建设。
3、特色文旅融合式旅游。近年来,和静县持续推进“旅游兴县”战略,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旅游集散中心、南疆丝绸之路文化和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建设契机,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塑造旅游文化品牌东归文化圣地。力争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和静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塑造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挖掘东归文化,充分利用《东归·印象》《江格尔传奇》名片,讲好和静故事,活跃东归文化,融汇和静县农耕文化、天鹅文化、丝路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铁道兵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军垦文化、太阳祭坛文化,形成珍贵的文化宝藏,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和静文化影响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围绕“干大旅游、大干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产品,努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大力发展东归古迹感怀游、九阳连珠奇观游、草原文化体验游、丝路古道探险游、红色基地缅怀游、西域探秘科普游等特色旅游,以及体育旅游、演艺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游等。
二、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优势挖掘不充分,旅游产品单一。目前开发的特色旅游产品中,基于自然生态景观打造的特色旅游小镇项目处于起步阶段,实际还是以单一的观光游览为主要旅游模式,特色优势开发不明显,与周边自然生态旅游模式相似,后期的开发与设计难度也较大;特色的农产品观光采摘虽然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感,但形式还是较为单一,特色农产品的数量还比较少,缺乏相应的宣传,游客的认识程度也不高,活动项目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重复;和静县特色民族文化虽然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多样,但只是处于浅层开发阶段,没有与旅游深度融合,游客可切身参与的项目较少。
(二)旅游产业规模化较低,产业结构失衡。大部分游客认为,目前和静县的特色旅游模式满足了其对于娱乐消遣的需求,放松了身心,缓解了压力,也了解到一些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感受到一定的乡土人情带来的别样体验。但仍有部分游客认为,目前和静县特色旅游开发的旅游商品质量不高,在完成旅游后,没有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一些无包装、无品牌的土特产品,均为初级产品,纪念意义不大,且来旅游的游客中,学生占较大部分,他们的消费能力较低,这也与和静县目前特色旅游开发者程度较低有着一定的关系,无法将自身优势进行规模化,形成产业链。目前和静县的特色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的形成尚需要一定的时间,相较于周边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特色旅游产品,和静县目前的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阶段,面临着游客被分流的威胁。
(三)同质化现象普遍,缺乏竞争优势。目前和静县的特色旅游还处于开发早期,游客人数与旅游收入也在逐年攀升,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与统一的规划,同质化现象不可避免地产生。和静县特色旅游处于发展初期,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景区游览主要还是以游览观光为主,形式较为单一。部分游客反映以静态的旅游产品服务游客难以达到他们的预期,加之和静县特色旅游产品的受众群体主要为中青年群体,他们大多喜欢新奇、刺激的旅游产品,而这种较为传统的以静态方式展现的旅游产品难以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再次前来旅游的意愿就会降低。同时,由于缺乏经验,旅游资源的开发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与周边地区旅游项目开发的重复度较大也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满意度,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果不充分挖掘特色优势,寻求创新,就会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境问题突出。从近几年和静县特色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来看,和静县特色旅游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在政府各种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表现仍不突出,游客感知度不高,加之和静县境内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各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在开发早期阶段,为了抢占市场,当地居民和商家会不可避免地修盖大量用于住宿的房屋以及餐饮娱乐设施等,加剧了人地矛盾,使环境问题恶化,带来潜在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受到影响,进而对游客的体验产生影响,人们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选择环境更好的周边地区进行旅游,从而使和静县的旅游产业面临客流减少的威胁。
(五)旅游产品缺乏内涵,难以满足不同需求。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强调趣味性、互动性的同时,赋予旅游产品以文化元素,针对不同人群提供能达到其不同收益预期的旅游产品,并适当进行选产,提升游客的综合满意度,可以在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同时,为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带来可观的潜在收益,这是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中要面临的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三、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建议
(一)突出主题,开发有特色、有深度的体验式旅游。和静县特色旅游的季节性差异明显,这也是许多特色旅游区发展早期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和静县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存在层次浅、产品单一、质量低等问题。鉴于以上问题,和静县的特色旅游产业可以策划不同主题的旅游体验活动,以应对不同季节、不同需求所产生的问题。比如,和静县周边农村旅游区的农户可以在自己种植的特色农产品丰收期,举办类似于“丰收日”为主题的体验活动,游客将自己购买采摘的农产品带走以后,赠送他们带有纪念意义的特色小礼物,如带有农产品详细生产加工过程纪念册,或者以游客的名义种植水果、饲养家畜,来年丰收之时,游客再度到来就会看到自己的成果。这种策划主题的体验活动方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娱乐方式,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农家的人文情怀,既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又加深了旅游产品的深度。
(二)深入开展产业融合,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产业融合发展是特色旅游产业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单一的旅游产业结构必然会导致旅游产业的发展停滞。特色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与农业、餐饮、通讯、建筑、广告等产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应协调合作、优势互补,深入开展“旅游+”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开拓特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从而促进旅游结构的优化升级,树立优势竞争地位,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旅游+扶贫”的形式,带动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脱贫致富;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特色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旅游+生态”的形式,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形象;还可以通过“旅游+农业”的形式,发展特色观光农业,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业与特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三)塑造内部特色,实行差异化战略。旅游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是竞争加剧的主要原因,应该推动各景区之间的合作,打破传统的独立经营模式,实现旅游信息共享,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特色融合。在合作发展的同时,塑造自身特色优势,与其他景区实现优势互补,各自发挥优势,实行差异化经营战略,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注重游客体验与游客需求,根据不同的自身优势开发应对不同旅游需求的特色产品。例如特色农产品进景区的活动,和静县周边知名度较小的农村特色旅游区可以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带入知名度较高的大型旅游景区,依托大型旅游景区的客流量优势,宣传推广特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吸引游客注意力,还能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四)以政府为导向,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政府推动是特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坚持以政府为导向,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对特色旅游发展工作进行合理指导;以政策为支撑,全面协调、整合优势特色旅游资源,把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全力夯实特色旅游的发展根基,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在阻碍特色旅游健康发展的交通、通信等方面,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交通通行能力,畅通旅游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旅行社、宾馆酒店等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游客旅行体验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持,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企业的管理经营制度,使特色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的同时,对自然生态、人文资源等做好保护措施,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特色旅游,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特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提升文化价值。文旅融合发展是赋予特色旅游产业灵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特色旅游产品中发掘文化内涵,为产品设计融入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有助于加强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从而营造出一种独有的特色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旅游途中潜移默化地产生文化归属感,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静县可以利用当地悠久的东归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东归历史博物馆,让游客感受这史诗般的历史事件,感受数千年前蒙古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文旅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抓住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特色进行提炼,以点成线,再由线到面,开发多条特色文化旅游路线,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各个特色旅游区优势互补,有效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综上所述,和静县特色旅游发展初期在政府扶持及国家政策的宏观背景下取得了不错成效,在经济、社会、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离规模化、产业化的特色旅游核心发展模式还有较大的差距。和静县应充分发掘自身优势,牢牢把握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现有条件,不断推陈出新,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统筹资源、人才等要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化旅游产业,推动社会经济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通讯作者:王承武)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
[2]张倩倩.宁安市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
[3]楼国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与智慧化农业观光旅游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1(22).
[4]郭晓勋,李响.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路径[J].学术交流,2020(11).
[5]耿松涛,张伸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
[6]周锦,王廷信.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1(05).
[7]王新越,芦雪静,朱文亮.我国主要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J].经济地理,2020.40(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432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