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基于供应链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及防范
第741期 作者:□文/陈 硕 于晓秋 时间:2024/11/16 10:36:43 浏览:6次
  [提要] 随着世界局势的动荡以及国际市场的波动,粮食安全日益重要。粮食质量安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部分,受到各种风险事件的影响。本文基于供应链视角,分析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在生产、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就12个风险对粮食质量的影响以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防控建议。
关键词:粮食质量;风险;供应链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9BJY036)。通讯作者:于晓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0日
当前,世界局势动荡、局部冲突频发、黑海协议中断等诸多因素威胁着世界粮食产业链和我国粮食产业链的平稳。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可知,世界仍有约7亿人面临饥饿。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情况相对可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人均粮食产量为486千克。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2022年新收获粮食质量监测报告,对6省粳稻抽检结果为出糙率80.2%(二等),整体精米率65.0%,不完善粒3.8%;对12省籼稻抽检结果为出糙率77.3%,一等品17.7%,整体精米率54.1%,不完善率2.8%;对19省玉米抽检结果为容重品均值723克每升,不完善粒3.4%,霉变粒0.2%;对13省小麦抽检结果为容重平均值794克每升,不完善粒3.1%,中等以上96.2%;对8省大豆抽检结果为完整粒率90.3%,损伤率3.8%。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积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从吃得饱要向吃得好转变。202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督办法》明确了健全粮食收购和储存环节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要求各地方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2024年6月1日,《粮食安全保障法》开始施行,其中“质量”一词被提及26次之多,分布在七章、十九条上,体现了我国对于粮食质量的高标准要求。综上,对我国粮食供应链进行风险分析,提高粮食质量,保障人民粮食供给质量有着深刻意义。
一、基于供应链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风险事件,又称风险事故,是指引起损失的直接或外在原因,是使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媒介。结合风险事件的概念,可以将供应链上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定义为粮食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引起粮食营养损失或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生理危害的事件。
(一)生产环节风险分析。粮食供应链的生产环节包括种植、收割的过程,生产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的风险主要是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气候灾害、病虫害等。
1、农药残留。现代农业中,农药等生物化学药剂被大量使用,用来消灭病虫害以及杂草等,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主要有除草剂、增效剂、生产调节剂、杀螨剂等。如果使用超量或者不合格的农药等,有害成分有可能附着在粮食表面,继而随着供应链的流通被人们食用,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后果,引起市场的波动以及社会的信任危机,因此使用适量且合规的农药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必要前提。
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的污染以及电子废弃物的污染。作为目前我国农业最主要的污染源,我国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两倍。此外,废弃物也是土地污染的污染源之一,如电子废弃物中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土壤受到复合污染。土壤污染可能造成粮食的生长困难,使其减产甚至绝产,还会引起粮食中重金属超标,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同时会影响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3、气候灾害。在我国,气候灾害脆弱性呈现“南高北低”分布特征。粮食生产在古代被认为是“靠天吃饭”,气候环境对于粮食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涵盖多个方面,不当的温度与降水都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如,高温和干旱条件可能导致粮食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产量下降,同时还会增加病虫害的风险;洪涝灾害则可能导致种植区域内的农田受淹,破坏庄稼的生长环境,导致粮食减产。
4、病虫害。病虫害是严重影响粮食质量的风险因素,对病虫害进行风险防控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病虫害的流行,加之防治措施不及时,就导致农产品大批量损坏变质。病虫害的爆发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范围性,不同粮食所受病虫害也有所不同。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为30.59%。
(二)加工环节风险分析。加工环节主要有加工不当、加工环境污染、添加剂的不当使用、自我检测不足等风险。
1、加工不当。首先,作为粮食的初加工,在干燥过程中时长和温度会影响高爆腰率和高碎米率。其次,加工过程由于对原材料缺少质量检验会造成产品质量的不良影响,如使用发霉、不卫生原材料,加工过程会与其他优质粮食混合造成更大地污染。最后,为了迎合“白面精米”的市场喜好,部分加工企业过度加工,造成营养流失等。
2、加工环境污染。由于加工环境消杀不及时以及温度湿度控制不当会导致粮食萌芽腐烂,致使粮食营养价值流失、脂肪酸氧化,影响粮食品质;同时,环境中滋生霉菌,霉菌生长过程中代谢霉菌素,会对食用者造成严重损伤,全球约25%的粮食受其侵害。部分收储企业由于设备不够先进,对与温湿度的控制较为困难,或疏于管理、通风次数少,造成了环境的不达标。
3、添加剂的不当使用。添加剂的使用一直是食品行业的热门话题。添加剂的正确使用可以提高食品口感,提高保存时间,对于粮食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益处,但是部分商家为提高利益,对添加剂进行滥用。不当的添加剂使用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大量使用会导致腹泻等其他不良反应。
4、自我检测不足。自我检测是指在供应链的一个环节结束将粮食和下一个供应链环节进行流通前,对粮食的营养成分、卫生状态以及是否受到污染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从而将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流通至下一环节。但是,由于现阶段自我检测水平较低,没有达到较高水准,或者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自我检测要求较低或者弄虚作假,使得部分不满足质量要求的粮食流入市场,造成损失。
(三)流通环节风险分析。流通环节粮食的质量安全风险主要有运输过程中追溯体系不健全、缺少质量检测、运输损耗、贮存时间过长。
1、追溯体系不健全。追溯体系具有追踪、溯源、统计等功能。目前,我国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卓有成效,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追溯主体参与度不高,出于成本考虑,许多企业不愿参与追溯;其次,对于各种执行标准的践行缺少考核,信息准确性难以保证;最后,追溯体系众多,信息不共享,造成公信力下降。追溯体系的不健全会致使信息不透明、问题源头难以追踪,加大了责任主体的侥幸心理,在粮食中加入劣质粮,从而加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最终会导致信任缺失,影响企业甚至整个市场的稳定性。
2、质量检测缺失。2021年施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明确了需要对粮食进行质量检测。粮农在种植收获过程中,由于技术手段不足以及为获取更多产量与利润,对粮食的检测不够,从而在生产端造成了无法提供高质量原粮。收储企业现阶段多为进入田间进行收购,进行初加工后转为贮存,在不合格粮食与其他粮食混合后将造成更大损失,在流入市场后被食用,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
3、运输损耗。粮食运输途中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损耗也是极为严重,铁路、水路、公路运输等运输方式累计损耗每年约为55万吨,运输过程中,车辆或船只的晃动会引起粮食倾洒以及摩擦破碎,降低粮食质量,引起损耗。
4、贮存时间过长。贮存时间指粮食在粮仓中的储存停留时间长度。首先,粮食的水分含量增加可能导致霉菌和细菌的滋生,从而影响粮食的品质和安全性。其次,长时间的贮存可能导致粮食的营养成分逐渐流失,使其营养价值降低。最后,粮食的外观和口感也会受到贮存时间过长的影响,如出现变色、变味、变硬等现象,从而影响消费者对粮食的接受度。
二、对策建议
(一)生产环节建议
1、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管控。生产环节主体需严格执行农业生产标准,包括农药化肥以及其他投入品的使用。对于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需要多方协同。首先,加强对种植户关于农药化肥使用相关的知识普及,种植户需自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购买合规合标的产品并依从标准使用;其次,经销商需要根据农户种植粮食作物、面积等条件对农药化肥进行限制销售,减少农户自由购买而造成的滥用;最后,收购企业在粮食收购时对其农药化肥进行明确要求,对农药化肥残留进行检测。
2、提高农业灾害预警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包括天气、病虫害等预警,通过科技赋农,提高农户对于灾害的防治能力。现阶段对灾害的监管预警碎片化,难以形成全链条的协同机制。通过对气候的分析,选择适合品种,并结合实时气象对粮食进行播种、抢收等。此外,根据种植区域的地理状态对其进行气候分析,选择更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品种以及种植方式。
3、提高农民队伍整体素质。首先,通过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普及,包括粮食生产标准、农机使用规范以及其他先进的农业信息;其次,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相对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认知水平、专业技能相较于传统农民更高,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生产标准,能够熟练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器械;最后,引入农业技术员等专业人才,在粮食种植过程中对种植户进行指导。
(二)加工环节建议
1、明确执行标准。首先,加工企业应确立明确的加工规范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每个工序的执行符合质量和安全要求。同时,加强员工培训和监督,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加工规范,提高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意识。其次,加工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添加剂的使用合乎安全和限量要求。定期进行添加剂使用评估和审查,确保添加剂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安全性。加强员工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通过明确执行标准并遵循加工规范、合理使用添加剂以及保持良好的加工环境,粮食加工企业能够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获得安全可靠的产品。
2、加强质量检测。质量检测分为原粮检测以及自我检测。首先,在原粮收购时,对原粮营养成分、颗粒饱满度、不完善颗粒、重金属含量以及霉菌污染等进行检测,防止与优质粮混合并流入市场。其次,在加工过的粮食产品进行自我检测,包括营养成分、添加剂、包装等各方面进行检测,这是企业责任的体现,也是粮食质量安全的有效助力。通过加强质量检测,粮食加工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确保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粮食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食品选择。
3、提高职工专业素养。首先,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作为加工过程的直接执行人员,对该群体进行定期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并加强员工对于粮食加工的严谨程度。其次,加强产学研联合,引入高素养职工,加强企业的科研能力。通过科技赋能,提高企业加工水平;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持,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职工能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流通环节建议
1、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在供应链上建立完整、信息可靠、公众认可的追溯体系。通过完整的追溯体系使信息透明,加强全社会对粮食供应链的监督作用,同时明确责任,责任追踪更加具有针对性,保障各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以提高粮食质量安全。首先,建立统一的追溯标准和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记录和共享要求;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追溯体系的建设;再次,加强追溯体系的监管和审核;最后,加强追溯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教育,提高他们对追溯系统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促进健康消费和粮食安全意识的提高。
2、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缩短流通周期。首先,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其次,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从而缩短流通周期和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最后,优化物流和仓储管理,减少物流环节的时间和成本,改善仓储管理,确保粮食的储存条件和质量安全。通过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缩短流通周期,粮食供应链可以更加高效、可靠地运作,确保粮食保质到达消费者手中。
3、加强市场监管。政府相关检测部门加强对粮食质量的检测,明确中央政府的监督监管责任主体、强化责任目标、完善监管体系,通过政府的监督管理作为粮食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其对粮食质量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的监督和参与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改进和优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洪远,魏佳朔.全方位加强国家粮食供给保障[J].中州学刊,2024(02).
[2]杨玉苹,钟钰.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粮食市场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J].世界农业,2024(03).
[3]苑舒琪,吴玉锋,赵智博,等.电子废弃物拆解污染区土壤生态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22.17(03).
[4]龙新宪,刘文晶,仇荣亮.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OL].土壤学报,2024-03-21.
[5]张力元,黄浩,韩沅刚,等.数字农业对气候灾害脆弱性的影响研究——以中国粮食主产区为例[J/OL].资源开发与市场,2024-03-21.
[6]王晓君,张玉梅,孙炜琳,等.“虫口夺粮”保安全:风险威胁及应对策略——基于病虫害风险对粮食安全潜在影响的模拟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28(08).
[7]刘杰,曾娟,黄冲,等.2024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J].中国植保导刊,2024.44(01).
[8]刘慧,朱晓明,卓富彦,等.2023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研究报告[J].中国植保导刊,2024.44(01).
[9]施晶晶,李爱科,王薇薇,等.粮油及其加工副产物中霉菌毒素全产业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OL].中国粮油学报,2024-03-22.
[10]毛伟峰,宋雁.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8.36(06).
[11]李玥.深入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强化标准引领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47(S1).
[12]高鸣,江帆.推进全链条粮食减损: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中州学刊,2022(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421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