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提升策略 |
第741期 作者:□文/曹 婧 时间:2024/11/16 10:38:43 浏览:4次 |
[提要]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挑战,关乎后代福祉。农业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在气候变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脆弱产业。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农业产能,增加生产成本,还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面临多重挑战。基于农业绿色发展需适应气候变化的现实,应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9日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核心议题,且其紧迫性日益凸显,已由潜在的未来挑战转变为迫在眉睫的现实危机。极端天气事件因气候变化而频发,已跃升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这类天气对农业生产稳定性的直接冲击。因此,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对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的风险监测预警能力需要不断更新与强化,以支持农业的绿色发展。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农业产能水平。自2022年6月下旬起,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遭受异常持久的高温和显著偏少的降水,导致旱情加剧,对农业生产构成巨大挑战,尤其影响秋粮作物的生长。农业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任何波动都会显著影响农业稳定性、产量和质量。气候变化影响气、土、水、光等要素,缩短作物生育期,削弱农业生产潜力。同时,气候变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增加农作物病虫害风险,并引发土壤干旱、肥力下降、植被退化、盐渍化和荒漠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韧性,增加减产风险,影响粮食安全。气候变暖还影响农产品品质,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质量有负面影响。气候变化还导致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增加和范围扩大,损失严重。据统计,1990~2021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达3,9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元,凸显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冲击。
(二)气候变化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农业生产,需增加成本来应对。气候变暖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减少肥力。虽高二氧化碳利于光合作用,但干旱影响生物量积累。为满足农作物营养需求,需施用更多肥料,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此外,能源是农业生产和运输的关键,也是化肥、塑料等原料的上游。高温导致能源消耗上升,加大能源供给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成本。气候变暖加剧病虫害和杂草问题,需增加农药使用,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成本。病虫害向高纬地区蔓延,增加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业经营成本。
(三)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气候变化影响耕地、水资源和农业生产。极端降水增加洪涝,加剧水资源不均;高温导致蒸发加剧,减少土壤水分,影响作物生长。异常天气降低农业生产稳定性,华北、西北缺水地区土地沙化、碱化、草原退化加剧,对农业生产环境不利。另外,如上所述,气候变化将导致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上升。在当前化肥和农药利用率相对较低的背景下,这种增加可能会引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同时,这也可能影响到主要流域的水质,进而对城乡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二、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面临的气候风险及现实困境
(一)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面临的气候风险。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类难以直接控制,但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其对农业的影响。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面临的气候风险主要源于应对措施的不及时或不当。首先,农业气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分散,责任制不健全,部门间协同困难,农村社区灾害防治能力弱。同时,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公众缺乏应对知识。其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足,预防和救援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和抢险队伍不足。物资储备有限,且制度不健全,影响灾害救援的及时性。最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缺乏,监测预警手段落后,预警能力弱。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服务滞后,紧急避难设施不足,预警机制不健全,灾害损失评估不足。
(二)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面临资源匮乏、利用失衡和气候变化的挑战,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标准低。此外,效率提升也是关键,化学投入品减量化推广不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参与度低,资金和技术创新受限。为推动绿色发展,需加大技术创新和质量监管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的目标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型,是提升生态农产品供应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更高需求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聚焦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适应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外观及安全性的高要求。因此,需着重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的健康水平,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一转型不仅将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还能有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农业绿色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提升大气环境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产业,其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绿色化发展对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应积极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同时关注非二氧化碳碳源的减排,特别是稻田甲烷排放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甲烷排放,全面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整体质量提升。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提升路径
(一)坚持气候适应性,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第一,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农业发展需求,应基于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以及建设农业强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要求,适时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这一举措旨在为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关注农业种植气候带的北移等现象,并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结构、农作物布局和品种选择。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并改进传统农作物的耕作方式,适时调整耕作制度,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要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的“种植带北移”现象,进而根据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精准调整作物的播种时间。应充分利用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额外热量资源,同时采取措施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布局,以更好地利用气候优势,全面提升农业产能水平,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建立气候适应型农业示范区,优化土地利用,推行秸秆还田、休耕轮作,建试点区,促碳减排合作。采取保护性耕作、标准化养殖,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改善生产环境。制定支持政策、法规,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明确责任权利,创新保险服务,规避气候风险。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强化灌排系统,以显著提升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为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固渠道、优化灌溉系统布局、提高灌溉效率等,确保农田在干旱季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在雨季则能够迅速排除积水,减少涝灾的发生。同时,基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连通地下水、地表水设施,形成互联互通的水利网络。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调配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水利支撑。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正常。采取多种手段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其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益,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包括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方式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升地温,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同时,还应在适宜的区域推广大棚灌溉等先进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精准施肥等方式降低水资源消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在干旱缺水的地区,积极建设蓄水塘库等水利设施,将雨季的降水及时收集起来,用于农业生产用水的补充灌溉。这将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此外,开展坡改梯、沟坝地等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工作,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提高耕地产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技术推广制度优化,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针对未来“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常态和极端天气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挑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新品种技术研发与推广,立足技术创新,针对极端天气特点,因地制宜地研发气候适应性强的农作物种子。同时,基于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筛选出对极端天气条件(如高温、涝渍、低温等)适应性强的种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与利用。此外,科学引入并选育耐干旱、耐高温、抗病虫害、抗严寒等抗逆性强的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其次,创新耕作制度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的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热量资源增加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农作物空间布局,有效规避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提升耕地土壤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区域的气候特点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以实现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并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四)注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为了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农业绿色技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需求和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宜的绿色生产技术。首先,应注重实效,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需求导向的培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传授绿色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从而增强他们实施农业绿色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应进一步规范农业技术标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的地区特色技术模式。最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具备专业知识和实干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有效农技推广服务的基础。因此,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建立一支热爱农业、关心农民、情系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构建灾害防控体系,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构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平台。构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推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完善极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报服务,充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各地区的气候变化状况,特别是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应对气候变化需多方协同,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应提升认知,建立灾害应急联动和气象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专业与联合作用,完善应急处置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气象部门需强化服务保障功能,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核心任务,并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提供稳固的保障措施。首要任务是增强服务意识,基于农业技术部门的关键数据,如作物生长、高温天气和土壤墒情,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完善与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机制,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开展直接服务,并借助现代技术提升预报精准度,实时发布预警信息。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包晓斌.乡村生态振兴: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推进对策[J].湖湘论坛,2023.36(05).
[2]刘知宜.应对极端天气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修课”[N].农民日报,2022-09-08(008).
[3]赵正宏,杨怀芳.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22.16(14).
[4]于法稳,郑玉雨.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22(07).
[5]韩青.以数字乡村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国家治理,2021(20).
[6]段艳丰.新时代中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01).
[7]李彬彬.探究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和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04).
[8]钱凤魁,王文涛,刘燕华.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5).
[9]姚润丰.气候变暖将使未来我国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J].草业科学,2004(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