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信息化时代审计风险识别与对策 |
第742期 作者:□文/吕文倩 王一鸣 袁依凡 荣庆娇 时间:2024/12/1 11:15:37 浏览:15次 |
[提要]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信息系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由于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已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是当前我国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风险特征,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审计风险;识别;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29日
一、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审计工作,特别是社会审计,将在国际上形成一种新的竞争格局。审计市场竞争的重点是经营范围和经营成本。从目前来看,欧美各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CPA在1997年把业务拓展到线上,而我国香港CPA也在进行“网誉认证”。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很少有人涉及到信息系统审计。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们必须要加快对审计信息化的研究。从审计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改革的动因越来越多,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冲突。在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中,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审计人员经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简便、高效、经济的发展新思路,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减少了审计风险。
随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大量的业务数据以电子形式产生和存储,传统手工审计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审计需求。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是为满足企业信息化变革的需要而发展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数据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有效地应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化时代审计的发展可以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且准确的分析和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在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风险管理。信息化时代审计的发展可以通过对系统和流程的全面审计,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工作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二、信息化时代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隐蔽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数据越来越多,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审计目标也越来越复杂化。企业的经营与交易常常是数字化的,因此产生了许多数字化的轨迹。这些数字痕迹可以被恶意操作或欺诈性行为所篡改、隐藏或删除,导致审计人员难以发现问题。企业的许多经营数据与信息,都是以数字格式存放在信息系统中的,于是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成为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信息化系统中,数据访问通常需要经过身份认证和授权才能进行。但是,由于内部员工或外部黑客可能获取未授权的访问权限,他们可以在未被察觉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篡改、删除或窃取,且难以被审计人员察觉。信息化系统的自动化操作使得企业的许多业务过程能够自动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也使审计风险的隐蔽性增强。因此,审计风险具有隐蔽性。此外,审计风险可能在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表、信息系统等多个层面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二)复杂性。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和层次,审计内容更加丰富。不同的审计风险因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复杂。例如,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大数据和复杂的数据规模、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新兴技术和业务模式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些领域进行全面审查。信息化时代企业的数据量庞大,类型丰富且分布于多个系统和平台中,为了更好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审计人员必须面对大量的数据。同时,由于数据的多样性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和适应各种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掌握国际审计准则和标准,提高对跨国企业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审计人员才能有效识别和管理信息化时代的复杂审计风险。信息化时代审计风险的复杂性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灵活应对多样化的风险,并参与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法和工具,以保证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和效果。
(三)不确定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工作环境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因此在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使得审计人员对于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新技术的引入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复杂性增加,而传统审计方法可能无法适应新技术环境,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除此以外,企业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增加,数据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企业的信息系统通常由多个子系统或模块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并评估这些系统的运作情况。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使得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这给审核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难以保证数据的完整与准确。
三、审计风险识别
(一)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估和审核过程,旨在确保组织的运作符合法律要求、规章制度和内部政策,并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和防范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内控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对公司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行为、信息与交流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核,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程度,为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审计结果可以提供给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帮助组织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数据分析和挖掘。信息化时代,企业数据量庞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是一种在审计过程中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来检测潜在审计风险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审计人员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异常模式、潜在的错误或欺诈行为,从而提供更可靠的审计结论。审计师需要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挖掘。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清理、数据探索等方法,及时发现不正常现象。根据探索性分析的结果,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和潜在的问题点,进而评估识别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确保识别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验证。它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从而更好地识别出审计风险。
四、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已成为现代企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强化内控审核,健全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首先,对审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找出造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了解组织的业务流程、重要的资产、人员和系统的关键风险。其次,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确保合规性、财务准确性、数据保护、资源有效利用和企业形象,以及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来减轻风险。这包括内部审计、审批程序、风险评估、报告和监督等。保证与审核有关的资料是可靠的、正确的,并及时地与有关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保证重要情报的流动与追踪。除此之外,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和监控机制,包括内部审核和风险评估,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回顾,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改善。审计人员应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和运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提高审计技术水平。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提高审计技术水平对于降低审计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提升审计技术水平成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审计技术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加精准地识别潜在风险,提供更加可靠的审计意见,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因此,审计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学习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工作科学、合理、规范的基础。只有通过严格的审计流程,审计师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审计计划,并采用合适的审计方式进行审计,这样就可以收集到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对审计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估。这不仅能够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还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还能够增强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有助于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2、加强审计团队建设。强化审计团队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审计能力。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提升审计团队在信息化时代的审计技能和风险识别能力。审计团队是审计活动的核心,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准确和有效的审计。因此,加强审计团队的素质培训至关重要。培训可以包括关于审计标准和方法的更新,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法律法规和行业趋势。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审计团队可以保持专业水平,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
建立一个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也是可行的。独立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工作起着监督、引导作用。该委员会由内外部人员组成,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它的职责是审计质量的提高和风险的防范。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和报告进行审查,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并提供独立的意见。通过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可以增加审计的独立性和透明度,提高质量控制并减少潜在的审计风险。
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确定风险管理的责任人和部门,并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开展全面的风险识别工作,分析和评估不同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确定关键风险并加以重点管理。在风险辨识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降低风险和接纳风险的对策。建立监控风险的机制,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的变化和新风险的出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进行风险管理的评估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
通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审计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风险管理制度还能帮助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防范和应对潜在风险。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还能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因此,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对于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和审计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五、结论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拓展了审计功能,但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信息风险的存在,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分析手段,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与“经济卫士”的功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信息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识别和处理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也将不断地进行动态的优化。为了保证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审计信息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信息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要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制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审计标准,强化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创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审计取证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影响。审计人员应关注信息化时代审计风险的特点,运用可靠的信息来源,以结构良好的方式组织材料,准确记录引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飞,杨科,姜通周.信息化时代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探析[J].中国市场,2020(33).
[2]袁旻.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财会学习,2018(22).
[3]真玉苏.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5).
[4]闫懋.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风险与应对措施探析[J].财经界,2020(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