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国有企业合理研发投入探讨 |
第742期 作者:□文/朱永娟 李有华 王其清 时间:2024/12/1 11:25:29 浏览:6次 |
[提要] 高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成为我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研发投入是权衡内外部资源与环境的决策结果,国有企业应加大核心业务领域和战略新兴领域研发投入,加强与外部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科研基金及科研资源,促进核心业务结构性升级,获得更高市场竞争优势,形成“研发-技术进步-红利产生-研发”良性循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合理规模
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技术研究服务项目:“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提升与模式优化研究”(编号:SGZB0000KJJS2400312)
中图分类号:F276.1;F27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6日
近年来,我国经济主旋律是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渐形成,以研发投入为核心的资源投入是产出科技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通过加大研发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一致的战略选择。由此,对我国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发展关系的疑问也相伴而生,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驱动和局限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提升?本文将基于国有企业的定位及特征,挖掘其研发投入决策影响因素及研发投入规模提升的可行路径。
一、企业研发投入相关理论研究
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可创新活动对于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一概念。熊彼特认为,企业为了实现垄断利润而进行创新,从而产出新产品或发现新方法;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企业创新成功产生的竞争优势,会将竞争者挤出市场,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这种创新成功带来的垄断是暂时的,也会被将来创新成功的企业排挤出市场。1989年,科恩与利文索尔出版的《创新与学习:研发的双重作用》是创新和学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文献之一。他们认为,企业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评价、获取、消化、积累外部知识并进行商业化的能力决定其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创新绩效。他们强调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可以提升其学习和吸纳外部信息知识的能力,个体和组织的学习及吸收能力具有知识积累性和路径依赖性,组织建立内部学习机制至关重要,同时提出研发投入能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经验积累,进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影响因素分析
研发创新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投入高、风险高,且往往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决策时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企业规模、产权属性、生命周期、资金约束、经营策略等微观环境,技术竞争、行业管制等中观因素,以及财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环境,因此企业研发投入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本文将基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技术水平、监督管制等现实情况,从需求及资源等维度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决策中的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研发投入决策是权衡企业内外部资源与环境的决策结果。
(一)技术突破需求驱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要在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环境中获得领先优势,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在高新尖端领域处于追赶状态,当前虽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等取得了部分突破,但基础研究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情况仍然存在。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取得竞争优势,就必然需要在国际前沿技术竞争中完成从跟随者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
国有企业在所处行业中大都处于市场领先位置或接近市场领先,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成本、技术等竞争优势,在经营规模、全球化布局等方面也逐步扩展,但同时,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优质服务等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国有企业要达到并维持领先位置,则必须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动,通过稳定且适度增长的研发投入,保障自主创新资源供给,实现国内市场的领先,在主导设计或创新标准确立后,积极推动和引导新技术的全球扩散,扩大产品及服务的声誉与影响,争取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在持续创新周期中达到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优势。
(二)使命导向责任驱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增长。国有产权属性、行业基础设施属性与产品公共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承载着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等重大使命担当。这要求国有企业积极落实国家创新战略,加大前瞻性领域的研究创新力度,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支撑企业运营质量优化、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前瞻性基础创新需求,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所具有的政治定位及经济发展定位使得其在经营活动中,相较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在履行创新使命与职责过程中也是如此。国有企业有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并保持核心技术领先是世界一流企业的立身之本。国有企业需要瞄准高精尖端技术前沿,持续强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国际领先地位,通过不断加大研发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拓展新的技术发力点,为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高质量落地实施提供强大的科技供给和创新支撑。
(三)资源基础与价值导向对研发投入增长带来的挑战。研发投入这一资源配置决策应遵循最大化创新资产与生产性资产协同收益的原则。国有企业在有限的经济资源规模下,将资源在劳动、资产、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之间分配,评估各要素投入成本除了项目本身成本外,还需要考虑其他要素投资力度的机会成本。此外,研发投入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必须通过降低生产性资产的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性资产的利用效率或提升产品服务的价值才能实现,这离不开生产性资产与创新成果的资源互补作用。过高或者过低的研发投入可能导致生产性资源支撑不足或利用不足,导致研发成果潜在价值无法充分转换为现实价值。
充足的资金规模是研发投入规模提升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国资属性和基础设施属性决定了其存在是为促进社会各地区各领域公平稳定、共享国家经济发展红利,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政府部门对垄断型国有企业也进行着严格监管。国有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自筹,即自有资金,而利润规模决定了企业自有资金水平。国有企业应在监管允许的情况下,平衡短期经营绩效考核与长期竞争发展投入。
(四)研发周期与成果转化对研发投入增长带来的挑战。国有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进入深水区,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中面临产出效率和质量同步提升的挑战。原创性、前瞻性研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路径依赖和调整时滞,使得研发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呈现高风险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追赶进入赶超阶段,原创性研究本身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和调整时滞的原因,也有新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安全、效率以及市场、社会等多方面限制因素。我国发明专利从受理到授权周期通常为2~3年。在较长的研发周期与待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共同影响下,国有企业创新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与生产性资产协同收益,增加短期内经营效益,成为制约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三、国有企业合理研发投入基本思路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研发投入本质上是国有企业的一种资源配置行为,研发投入为国有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是该研发投资是创造价值的,且形成技术要素可以与其他生产要素产生协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或提升客户价值。因此,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决策需要考虑研发的创新资产边际收益与生产性资产协同收益,平衡未来发展和当期发展阶段的资源,最终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
(一)应实现研发投入规模稳步提升,确保国有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相关领域的创新优势。对于创新活动而言,只有持续不断的高投入才有可能产出能够给国有企业和国家带来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才有可能通过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改进、国有企业绩效提升、国家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对创新活动不投入和低投入都会大大降低企业通过创新谋发展的概率。如同前文理论及案例部分所述,企业在研发活动上进行投入可以促进学习和吸纳外部信息和知识,进而通过不断的知识技术积累,实现持续的创新性改进和提升。国有企业应达到同行业企业或者同业务类型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均值水平。
(二)应实现研发投入规模覆盖国有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前沿领域。核心技术的自立自主、行业领先是一家企业的长远立身之本,对于肩负国家创新排头兵的国有企业来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更是尤为重要。以国家及行业产业发展规划战略为指导,开展基础研究、前瞻研究、应用技术攻关,实施重大工程示范,为发展提供强大技术供给。这其中必然要求大规模的科技资源供给和更大规模的研发资金支持,考虑国际科技领域竞争、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要求,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年度增速应适当高于同期营业收入增速。
(三)应实现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同行业领先。国际来看,头部企业往往开展大规模研发投入以巩固其技术领先优势。根据欧盟数据,2022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2,500家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规模位列前1%、前10%的企业,占总额比例分别为28%、68%。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意味着国有企业相对于国内外其他企业必须投入更大规模以保持领先水平。对标国内外同行业企业,国有企业研发活动的核心投入未来应实现逐年稳步增长,在规模上达到同期国内外同业务类型以及同等规模企业中的领先水平。
(四)应以市场为先导不断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效益,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研发活动带来的创新成果只有与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生产技术的进步,产生协同效益,为企业为国家带来创新的红利;这些红利反过来又会促进更大的研发投入,从而形成“研发-技术进步-红利产生-研发”这一良性循环。因此,为保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领先,与提升研发投入规模相比,国有企业更需重视研发创新的质量和相关成果的转化。盲目缩短创新周期产生的低质量成果极可能不为市场所接受,存在研发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之间的不对称所引出的“加速化陷阱”现象。未来,国有企业需更多的从市场需求、从行业发展技术需求出发,更加重视研发创新成果质量,完善对研发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相关流程与激励机制的建设,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
四、国有企业保障研发投入可行路径
研究提出了国有企业保障研发投入的可行路径:以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使命担当为基石,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生产率为导向,通过研发投入规模稳定且持续增长,支撑企业达到并维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以及企业运营质量优化的驱动,在此基础上,以研发投入的边际收益与协同收益为决策依据,优化研发资源投入结构。
(一)深化改革,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充足的利润是企业研发投入提升的本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技术的不断升级改进,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流入。政府通过监管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基础性的公共福利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倒逼国有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实现相关技术的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提升,根源上在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归于研发创新成果对于现有生产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对于现有生产力的变革。通过研发创新使得国有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国际领先,在国内能够使国有企业通过效率提升获得监管效率提升的收益激励,在国际上则能够使国有企业更容易争取到工程投资及技术输出,从而获得更高产权收益,更高的收益反过来又会促进更高的研发投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加快转化,完善创新成果孵化机制建设。研发创新只有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切实的生产力才能推动企业利润提升,而成果推广是研发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化的“最后关键一公里”。这要求研发创新要对生产有着实质性的改进,要更加注重产出质量。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成果推广及应用机制建设,建立了成果转化基地、成果孵化基金等,对研发创新成果的应用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新发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开发到生产技术转化应用的过程,从而加快了研发赋能生产的速度。未来,随着创新成果的越来越多,相关的转化机制不断完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也会得到提升,进而增大国有企业竞争优势。
(三)充分利用研发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国为鼓励社会各界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2023年,财政部、国税总局允许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形成无形资产按成本的200%摊销。这意味着符合规定的研发投入每支出10万元,或者当前通过研发形成无形资产10万元,企业可获得所得税减免超1万元。研发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非常有利于企业节约税收,增加利润和自有资金。当然,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研发活动相关支出的规定相对严格,税务机关的审核也非常严谨。建议国有企业不断优化对研发活动的规范及支出核算机制,加大对研发活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争取和享受,从而获得更多自有资金,增加创新投入。
(四)加大与国内外优秀科研资源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政府及社会科研基金和科研资源,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提高产出水平。当今社会是多种行业技术相互融合的社会,创新发展离不开多技术领域专家的协同合作。国有企业未来的研究创新迫切需要加强与行业内外其他企业的合作,如果可以吸引政府、外部企业等社会资金、社会资源进入国有企业的研究体系,既能激发和带动社会各界创新活力,也会一定程度提高社会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国有企业研发成本,助力其研发投入可持续增长,为可持续创新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洪梅香.市场势力与技术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0.
[2]王瑞,綦良群,王莉静.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复杂组态分析[J].科研管理,2024.45(03).
[3]吴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边界依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1.
[4]李政,杨思莹.行业差异、所有权性质与创新效率:兼论国有企业创新资源配置[J].中国科技论坛,2016(09).
[5]张淑惠,吴雪勤.“创业企业-孵化器”双边匹配及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4.45(04).
[6]何郁冰,占加峰.联盟组合多样性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