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预期研究 |
第742期 作者:□文/王洪飞 熊 燕 沈舒婷 张家旭 洪晨阳 程智聪 时间:2024/12/1 11:48:40 浏览:18次 |
[提要] 本文从心理维度入手,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认知及就业情绪相关性进行研究,以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福建省5所独立学院调研数据,通过数据整理及分析得出独立学院学生积极的就业行为预期与就业认知及就业情绪中的部分要素呈现较强的相关性,校方可通过多渠道提升学生对相关就业认知要素的提升,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情绪,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就业依赖等情绪。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维度;就业预期;就业认知;就业情绪
基金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职业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心理维度探究与提升策略分析”(项目编号:S202313470028)。通讯作者:熊燕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21日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满足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独立学院校方也结合实际情况多措并举,不断挖掘各种通道,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因此,本文通过问卷对若干所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维度进行调研,分析学生心理因素与就业预期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对策。
一、模型构建和问卷设计
(一)模型构建。本文对于就业心理分析模型的构建,从就业认知、就业情绪、就业预期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调查调研方式收集相关信息,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图1)
(二)问卷设计。本次问卷的设计结合以上模型,主要从就业认知、就业情绪和就业行为预期三个心理维度进行调研。其中,就业认知心理具体包括专业形式认知、专业对口认知、公共就业政策认知、意向城市政策认知、就业方式认知、就业途径认知、专业和业务能力认知、个人附加能力认知、就业类型偏向认知、就业地区偏向认知等十个认知层面;就业情绪心理主要包括就业矛盾心理、就业焦虑心理、就业依赖心理、就业功利心理等四个层面;就业预期就业行为包括了先就业后择业、创业、稳定型就业(考公考研)、慢就业、灵活就业、不就业等就业方向,通过李斯克量表将就业预期分为积极就业预期和消极就业预期。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化问卷的方式,发放对象主要包括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等5所福建省现有的独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涵盖理工类、文史哲、经济管理等9个专业大类,共回收问卷4,000份,有效问卷3,691份,具体问卷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表1)
二、结果分析
(一)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认知现状分析
1、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在就业认知上整体较模糊,存在一定的就业专业认知矛盾。通过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形势水平一般及以下的学生共3,191人,占比86.45%。但同时,在愿意接受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认知上,学生愿意接受专业不对口的人数仅有1,420人,占比38.47%。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专业当下就业形势不乐观,但也不愿意从事与自身专业无关的行业的矛盾现象。产生这种现象源于:(1)学生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去向,不知道自己专业有哪些就业岗位;(2)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拓展自己的非专业知识和提升就业能力,导致在毕业时因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选择其他就业岗位。在专业和业务能力认知以及个人附加能力的回答上,认为自己具有企业要求的两种能力的人数分别为1,549人和1,414人,分别占比41.96%和38.3%。这表示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认为自身较缺乏就业相关的能力。
2、调查显示学生不太了解就业政策,就业预期上存在盲目选择发达地区就业的情况。在了解意向城市就业政策和公共就业政策的题目回答上,不了解的分别为2,511人和2,432人,占比68.03%和65.89%。同时,在偏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题目回答上,一般及以下的人仅占40.15%。这表明,学生就业意向城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却不了解意向城市就业政策。例如,上海作为东南沿海发达的沿海城市之一,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城市。根据2023年的《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市场化创新创业人才、专门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五类是上海引进的对象,显然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学生并不满足该要求。学生在不了解就业政策的情况下,盲目涌入发达地区就业,势必会造成难就业的现象。
3、学生就业去向预期多样,但就业渠道有限。在被调查者中,偏向稳定性就业的人数为1,416人,占比40.53%。同时,了解就业方式和就业途径的人数分别为1,180人和1,210人,占比31.97%和32.78%。这表明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意向就业类型多样,但存在对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缺乏了解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社会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新兴就业岗位的出现,学生可就业方向多样,不在执着于考取研究生、公务员等偏稳定性就业;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拓展自己的就业方式和就业途径,大部分学生还是依靠学校组织的秋季招聘会和春季招聘会,导致自己的就业目标难以实现。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情绪现状分析
1、就业焦虑情绪影响比重较大。在被调查者中,主要受到就业焦虑情绪影响的人数为2,328人,占比63.07%,在四种就业情绪中排第一。这表明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受到就业焦虑情绪的影响。在调查就业焦虑原因的题目的回答上,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是就业焦虑的主要来源,人员占比均在62.31%以上,说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焦虑是多个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2、就业矛盾情绪突出。在被调查者中,主要受到就业矛盾心理影响的人数为1,806人,占比48.92%,在四种就业情绪中排第二。这表明独立学院学生较为普遍受到就业矛盾心理的影响。独立就业和就业依赖的矛盾、就业与考研升学的矛盾是学生主要矛盾方面,共660人。数据表明,同时选择不了解就业方式、不了解就业途径、受到独立就业和就业依赖的矛盾、就业与考研升学的矛盾影响的人数为483人,占比73.18%。这表明导致这两种就业矛盾心理的原因与上述学生的就业认知具有一定相关性。具体表现在:学生渴望独立就业,但学生对于就业方式和就业途径的认知有限,自身无法有效匹配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只能依靠外力实现就业。而对于家庭条件的一般的学生来说,在没有外力可以依赖的情况下,会在就业与考研究生之间徘徊不定。
3、就业依赖情绪明显。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受到就业依赖情绪影响的有1,386人,占比37.55%。这表明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就业依赖现象。个人就业能力差和社会竞争激烈是造成学生就业依赖的主要原因,人数分别为826人和679人,占比59.60%和48.99%。而学校是学生主要就业依赖的对象,这和上文就业焦虑的是同一个原因导致的,即学生了解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有限。
4、就业功利偏向存在。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受到就业功利情绪影响的有866人,占比23.46%,这表明小部分的独立学院学生受到就业功利情绪的影响。而在就业时最看重什么的问题上,偏向经济发达城市的选项占比68.48%,这与上面就业认知所表示的现象具有一致性。这说明,学生在就业时将就业地区的发展情况放在首位,这会导致地区之间的人才资源和发展不平衡。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预期现状分析。笔者将就业预期分为先就业再择业、间隔年就业、创业、自由职业或兼职、稳定型就业、不就业等6种类型,通过1~5对相应选项的就业项目与自己就业目标的一致性进行评分,然后再针对就业预期选项进行积极就业和消极就业归类,汇总数据如表2所示。(表2)
从表2中数据来看,6个就业预期类型呈现了较大差异。在“先就业再择业”的选项及近年流行的“间隔年就业”选项、“线上+线下创业”选项上,积极就业意愿和消极就业意向不相上下,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意愿上不是盲目选择就业,会综合考虑择业方向,有合适岗位后再选择就业,同时也不排斥通过间隔年调整状态后再就业或者创业代替传统就业;在“自由职业或兼职”选项上,积极选择的比例为21.92%,远低于消极选择该选项的41.02%,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对毕业后选择自由职业或者兼职作为职业的意愿不强烈;在“稳定型就业(考公考研)”的选项上,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学生上岸概率较低,因此将该选项与学生就业目标一致的归类为消极就业,从表2可以看出,积极选择稳定型就业(考公考研)的学生占到47.87%,充分说明了目前社会学生对于稳定型就业的向往;在“不就业”的选项上,学生偏向消极就业(即不就业)的占比为28.29%,说明有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期待不高,甚至没有期待。同时,针对学生就业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做了调研,数据显示仅有16.85%的学生态度较为消极,说明大部分就业的学生,还是愿意通过努力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
(四)学生就业认知、就业心理与就业预期相关性分析。假设就业预期积极和消极的学生在第k项就业认知或就业心理中某项选择分数i的人数分别为{Xi}■■和{Yi}■■,其中n为分数的取值范围,则这两类学生在该项上的差异dk使用公式(1)计算:
dk=■xi-yi (1)
其中,xi=■■Xi,yi=■■Yi分别为就业预期积极和消极学生在第k项就业认知或就业心理的归一化表示。dk越大,代表在该项上的人数分布差异越大,表明对学生积极就业倾向影响越明显。通过对问卷数据汇总,并进行归一化后,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表3中黑体的数据选项是在该就业预期项目下与就业认知、就业情绪正向相关性较高的。(表3)
1、就业认知与积极就业预期行为相关性。从表3数据可知,在“先就业再择业” “间隔年就业”预期中呈现积极就业的学生,对专业认知形势上较为了解;在“间隔年就业” “创业”“不就业”的就业预期类型中呈现积极型就业的学生,对就业政策及公共政策相关认知的认知度相对较高;在“先就业再择业”“间隔年就业” “创业”的就业预期类型中呈现积极型就业的学生,对就业方式认知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在“自由职业”就业预期中呈现积极就业的学生对专业对口认知、就业途径认知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在“稳定型就业”预期中呈现积极就业的学生对地区偏向性认知及稳定性就业认知了解程度相对较高。
2、就业情绪与积极就业预期行为相关性。从表3数据可知,在“先就业再择业” “间隔年就业” “不就业”的就业预期类型中呈现积极型就业的学生,就业矛盾心理的呈现更加明显;在“间隔年就业” “创业” “自由职业”的就业预期类型中呈现积极型就业的学生,就业依赖心理的呈现较明显;而在“先就业再择业” “稳定型就业”的就业预期类型中呈现积极型就业的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呈现较明显。
三、结论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就业认知及就业情绪呈现较强的相关性,根据就业预期类型不同,呈现的相关性也略有不同。根据就业认知与积极就业预期行为相关性分析,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及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可以通过多渠道提升学生对相关就业认知要素的提升。如,可通过专业任课教师引导、专业行业讲座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形势认知和专业对口认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或人才市场进校园等方式,加强学生在就业政策及公共政策相关认知、就业方式认知、就业途径认知,了解多种就业方式和就业途径的利与弊,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对稳定型就业的盲目追求,校方可以用数据说话,如本文调研5所独立学院平均考研上线率不超过10%,考公上线率更低了,独立学院可多角度鼓励学生增加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地区偏向性认知及稳定性就业认知,不盲目考研考公。
根据就业情感与积极就业预期行为相关性分析,就业矛盾心理和就业依赖心理普遍存在于各类型的积极就业预期行为学生身上,因此校方可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等课程,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和就业依赖情绪。在大四阶段就业指导工作仍然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保证学生有一个比较平稳的心理状态。同时,校方还需要注重“日常化”就业心理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平常,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咨询室”等方式,组织专兼职教师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帮助有就业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决棘手问题。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应君,李笠弘.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维度与救助模式[J].湘潮(下半月),2011(11).
[2]刘笑.高校学生心理弹性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4(03).
[3]魏敏娜.不同年级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指导研究[J].江苏高教,2023(01).
[4]李晓华,张紫璇.高校毕业生“慢就业”之就业观教育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1).
[5]朱宸毅,杨婧一,张光宇.大学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与就业压力的关系[J].黑龙江科学,2023.14(05).
[6]徐国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J].公关世界,2022(16).
[7]钱春梅,韩梦成,丁鸿睿.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有效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