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河北省新质生产力与就业环境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 |
第742期 作者:□文/唐毓辰 朱桃杏 时间:2024/12/1 11:52:22 浏览:26次 |
[提要]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本文以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切入点,研究新质生产力对河北省就业市场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河北省就业结构和劳动者就业质量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兴业态和就业岗位,提高河北省劳动者就业质量。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河北省就业市场也带来一定影响。最后,为河北省新质生产力与就业环境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就业市场;劳动力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对我省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JRS-2024-1174)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13日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就业市场环境也在发生深远变革,就业市场中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传统生产力和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难以持续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以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不仅能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能够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逆流、缓解就业市场压力,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作为传统产业大省,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经济竞争力,还能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业态和就业岗位,为河北省的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其对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的影响,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定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匹配,从而构建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就业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与就业环境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深刻体现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它依托于技术革命性突破,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这种生产力形态不仅具有数字经济时代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特征,还具备高效能和高质量的优势,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将不断涌现,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岗位和机会。
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的新质态,即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和新的劳动对象。新的劳动者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并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设备高效完成工作的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资料实现数字化升级与变革,智能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平台等新型劳动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同时,虚拟生产要素、算力和算法以及数据作为新的关键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价值创造。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资源,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数字空间、虚拟资产等非物质化的新劳动对象被越来越多的新型劳动者选择。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质”体现出其高科技含量、绿色化等特点。同时,新质生产力追求高效能与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数字经济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推动经济活动实现智能化和精准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创新服务模式,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的代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的应用,人工智能能够自动化完成复杂任务、优化决策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方式实现智能化升级,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灵活和可持续。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一系列新兴业态,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这些新兴业态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提供大量新型就业岗位。
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为劳动力市场带来重大变革。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供需不平衡矛盾,部分学者将其归因于科技发展替代了许多传统手工岗位。事实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不可避免地淘汰掉落后的岗位,同时创造出全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岗位。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法就业,而是无法精确找到匹配自身学识与技能的岗位。许多学者认为劳动力是具有二元性的,它既包含“人”这一主体本身就具有的属性,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所以我国就业市场的矛盾可以理解为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知识型工作者这一生产资料产能过剩,而生产力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还未完成转型升级,无法提供匹配劳动者的岗位。因此,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的重要策略。
二、新质生产力对河北省就业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就业岗位转移。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就业市场经历数次变革。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可以看出,2011年后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中就业人员占比最大的产业。与我国整体情况相比,河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在2013~2015年间曾超越第一、第三产业,在2015年后河北省的新质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也迅速增加。河北省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于全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有显著优势,目前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持续为省内居民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岗位。
(二)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是否具有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相关技能一般被作为判断就业者是否是数字经济人才的标准。事实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退伍军人以及失业人员提供大量利用ICT普通技能即可完成的就业岗位。以农民工就业为例,《2023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53.8%。由此可见,随着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回流到欠发达地区。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而河北省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3.65%。拥有高中学历的人口占比也仅有15.23%,略低于全国16.80%的平均水平。另外,河北省针对农民工及灵活就业人员的ICT技能培训机构虽规模较大,培训机构数位列全国第一,但仍存在参与人数较少,经培训再就业转化率较低(仅10%左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竞争力,也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推进。
(三)劳动力跨区域流动。2014~2022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河北省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呈现出向北京和天津地区集中的趋势。河北省就业人员总数在这一时期减少近400万人。同时,近年来河北省劳动力区域内流动也较为活跃。随着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崛起,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以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前景,正逐渐吸引河北省劳动力的目光,并呈现出一定的流动趋势。
(四)就业质量提升与就业稳定性挑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一般可以从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三个方面衡量。新质生产力中的代表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金融业、科学研究与信息服务业,这些行业在河北省就业人员平均年薪分别达到100,135元、133,183元、117,410元、112,680元,高于全省平均年薪水平(90,745元)。同时,新质生产力引入引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风险和劳动强度,为劳动者争取到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带来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化,许多企业开始打破传统晋升壁垒,为有能力的人才提供更加畅通的晋升通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带来就业质量的提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就业的稳定性,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变革,目前已经出现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完全侵吞现象。例如,2024年武汉推出的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服务,使劳动者意识到某些领域的科技发展带来的不是人机融合的新业态,而是对传统行业的驱逐,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在不同行业间灵活利用现代化数字工具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身行业转换的能力,以应对就业市场的不断变革。
三、河北省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就业实践路径
河北省新质生产力在经过近十年发展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未来针对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就业实践方面,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其次,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注重高校培养与社会实践接轨;再次,注重雄安新区发展,吸引劳动力回流;最后,构建劳动保护体系,应对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重点培养数字化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指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特别强调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河北省相关产业应集中资源优势,尽快完成传统工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实现人机融合的新业态。注重打造智能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建造等现代化服务平台,以高质量平台带动省内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同时,加大对高科技行业的资金投入,从而吸纳更多创新型人才,全力攻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为实现自主发展做出努力。
(二)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方面,在拥有足够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保障培训机构数量充足的前提下,首先,应明确数字经济时代的培训重点、与时俱进的培训内容是未就业群体能够顺利就业的保障。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要求劳动者有数字技能知识储备与相关技能,CIT普通技能能满足大量基础工作劳动者需求,应作为基础性知识授予所有未就业人员。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强化培训过程监管,使未就业劳动者确实接受相关培训,防止资金占用等情况发生,使未就业人员充分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再就业转化率。最后,建立完善的职业证书认证体系,为通过培训的未就业人员颁发相关技能证书,提高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激励未就业人员加强劳动技能学习。
(三)注重高校培养与社会实践接轨。目前,河北省乃至全国高校中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社会实践科目少,实践教学环节不被重视,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后难以将所学与实际结合,无法运用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应引入与时俱进甚至领先于时代发展的课程内容,以高校研究方向引领企业发展方向;其次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建立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机制,为高校学生提供能够直接接触产业前沿科技的平台。
(四)加快雄安新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工程,吸纳众多国企、央企和高科技产业入驻,未来将成为中国高端化产业的聚集地。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河北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一直略微落后于北京、天津,因此带来劳动力流失。而雄安新区通过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创造大量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有效提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层次。同时,新区注重提升劳动力素质,加强教育与职业培训,使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减少结构性失业现象。雄安新区还通过其辐射效应,促进河北省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和协同发展,为整个区域的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雄安新区的发展,不仅为河北省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劳动力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推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是防止部分重点人群(农村转移劳动力、待业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第一,应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章体系,规范新兴产业中的企业相关行为,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法律体系。第二,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持续的现代化数字技能培训,确保劳动者的工作技能与时俱进,长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三,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更多考虑在岗就业者的利益,防止出现人工智能完全驱逐行业就业者的情况发生。第四,为工作人员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培训,拓宽其就业视野与渠道,提高其灵活就业能力,进而提升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林.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论断[J].党的文献,2024(03).
[2]任保平,巩羽浩.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质化的机制与路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03).
[3]罗必良.新质生产力:颠覆性创新与基要性变革——兼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规定和努力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24(08).
[4]张庆龙.新质生产力赋能财务数字化转型[J/OL].财会月刊,2024-08-01.
[5]张珊姝,李钰瑄.长春市数字人才发展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J].中国市场,2022(04).
[6]王成,刘渝琳.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结构转型了吗——基于超边际一般均衡视角的研究[J].经济评论,2024(03).
[7]杨昊月,陈力.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4(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