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碳市场试点引导省域减碳实证研究
第742期 作者:□文/唐城杰 时间:2024/12/1 13:36:23 浏览:11次
  [提要] 碳市场试点是实现“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基于2008~2021年28个省(区、市)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研究碳市场试点对于省域地区减碳的影响,检验碳市场试点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实行碳市场试点政策的省份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并且经过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具有可靠性。这也说明碳市场对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的全国碳市场开放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最后总结碳市场的作用,并提出关于中国碳市场建立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碳市场;碳排放;绿色低碳;双重差分模型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05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30日
面对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地区减碳。自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多个试点地区碳市场陆续开展试点工作并启动交易。批准京津沪渝鄂粤深七省市于2013年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试点碳市场。自2021年7月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意味着碳市场试点地区将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共同进行。碳市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减排行为,以达到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而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的碳市场试点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积累相关经验,并检验政策的可行性,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建立碳市场对于省份绿色低碳发展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促进和监督作用,能更好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降低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保护地球环境,因此研究碳市场试点政策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我国碳市场相关方面的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关于碳市场政策研究对于环境影响的主要是减低碳排放量,黄志平(2018)研究得出碳市场可以显著推进地区碳减排并且具有持续效果。刘志华等(2024)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会对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刘传明等(2019)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可以降低碳排放,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着地区异质性。徐新扩等(2024)研究发现了碳市场显著降低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以碳价和碳市场规模表示的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周朝波等(2020)基于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交易试点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地区异质性和制度异质性的分析,发现相关政策在西部实施效果最好,并且使用混合分配方式更有利,而CCER的交易量越多,越不利于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可以看出,目前很多已有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碳市场相关主题的研究分析,因此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而与上述列举文献比较看来,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省份和时间两个维度检验了碳市场试点政策对各省份碳排放量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验证了碳市场试点政策的有效性,为碳市场是否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丰富了碳交易市场政策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中国未来碳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说明。本文研究样本选用碳市场试点前后2008~2021年中国28个省(区、市)的平衡面板数据,由于四川省和福建省是在2016年开始碳市场试点,而其他碳试点省(区、市)基本是在2013年开始,所以为了便于模型设计和分析,暂时剔除了四川省和福建省的数据,西藏自治区由于部分数据缺失也暂时剔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数据也暂时剔除在外,因此共选取了28个省(区、市)的数据。并根据2013年碳市场试点实施地区,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因深圳市为地级市,故纳入广东省)6个省(市)作为实验组,其他省份作为对照组。碳排放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其中碳排放量按照IPCC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方法,用煤炭、汽油、焦炭、原油、燃料油等8种能源的消耗量计算。
(二)模型构建。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多用于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进行政策研究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一项政策实施时点前后选取若干样本,并根据是否受政策影响将样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来研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法,构建碳市场对省域减碳影响模型:
lnYit=β0+β1didit+β2Xit+ui+γt+εit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Yit是被解释变量,表示第i省份第t年的碳排放总量;didit是核心解释变量,didit=treati×postt;treati表示是否为试点地区,是则取值为1,不是则取值为0;postt代表碳试点政策实施时间,具体地,在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当年及之后取值为1,即2013年当年及之后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Xit表示其他与省份碳排放量相关的控制变量;ui表示省份固定效应;γ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
(三)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碳排放总量(total)。本文的被解释变量由我国28个省(区、市)的年碳排放总量取对数进行衡量,碳排放总量越高,说明该省份的减碳效果越差,绿色低碳要求达成度越低;反之,说明其减排效果越好,进一步说明碳市场政策有效。
2、解释变量。本文核心解释变量(did),为是否实施碳交易政策。实施碳交易市场政策不仅对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省份各种长久绿色低碳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某个省份是否实施了碳试点政策。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是否实施了碳市场试点政策的省份,即did=1则表示省市在年份属于碳交易市场试点地区;反之,则表示该省份在年份不是碳交易市场试点地区或者该省份在年份还未实施碳交易市场政策。
3、控制变量。本文参考徐新扩等(2024)、方丽婷等(2024)以及刘志华等(2024)的做法,选取了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1)产业结构(industry),用第三产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例来衡量(%);(2)能源结构(energy),用各省电力消费量占全国电力消费总量的比例来衡量(%);(3)政府干预程度(govern),用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4)对外开放程度(open),用货物进出口金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选取的392个样本数据中,可以看到不同省份的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碳排放量都存在着差异。(表1)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对样本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解释变量did和被解释变量total相关系数为-0.134,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碳排放交易市场与省份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可以初步判断碳市场对于省份碳排放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2)
(三)基准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第(1)列为控制省份与时间固定效应未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第(2)~第(5)列为控制省份与时间固定效应并依次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随着控制变量的加入,did虽然系数有所降低,但统计显著性水平仍为1%,并且显著为负,说明碳市场政策产生了负向影响,即试点碳市场政策能够抑制省份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从系数值来看,省份碳排放量受碳市场政策的影响平均降低了约12.22%,从这个初步的回归结果上可以进一步说明碳市场政策有助于省份减碳,对于绿色低碳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表3)
(四)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来评估碳市场试点政策如何影响省份减碳,满足平行趋势假定是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的前提之一,关键的假设是建立碳交易市场试点的省份与其他未建立碳交易市场试点的省份在政策实施前具有一致变化趋势,在受政策影响之后出现显著差异或部分显著差异,即需要验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之前要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以此来排除系统性差异的影响。本文选用2013年作为政策冲击年份进行检验,选取了政策实施前后各4年的数据,同时将政策前一年的虚拟变量进行删除,防止出现多重共线性。图1为平行趋势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碳市场政策正式实施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置信区间都包含0,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变化趋势没有显著差别,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而在政策实施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了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政策时间的增长,系数及置信区间呈下降趋势,并且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碳市场试点政策对实验组产生了负向影响,即能够抑制实验组的碳排放量。(图1)
2、安慰剂检验。安慰剂检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政策的实施时间来检验能否产生政策效应,以此来排除其他不可观测的随机因素的影响,增强基准回归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采取随机抽样500次的方法进行安慰剂检验,绘制了P值核密度图,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左侧的坐标轴表示P值,右侧的坐标轴表示估计系数,横线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散点位于横线上方且集中分布在0附近,且P值大多高于0.1不显著,且系数密度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说明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构建的did结果不显著,通过了安慰剂检验,说明省份的碳排放量的降低并未受到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表明本文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图2)
(五)异质性检验。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碳市场试点政策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以及普遍的区域划分,将样本中涉及的28个省(区、市)分成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进行分组回归。得到如表4所示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知,三个区域的did回归系数都为显著为负,说明了碳市场政策对于三个区域的碳排放量都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中西部区域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说明碳市场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减排效应比东部地区好,显示出了非常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东部地区绿色低碳已经发展得很好了,碳市场作用不是很明显,而中西部地区更应该发展碳市场。(表4)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碳市场试点政策对于省域减碳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碳交易试点市场政策的确有利于省份减碳,省份碳排放量有明显的下降,并且为了验证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发现结论仍然成立,说明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在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和目前所处环境的压力背景下,深入推进实施和发展碳市场政策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全国各省积极响应国家碳市场政策,能够促进地区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也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二)建议。第一,要继续坚持碳市场的建设,为深入推进碳市场政策实施,在现有的碳市场政策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碳市场机制。第二,政府要积极主动承担起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的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各部门功能,发挥其协调性,共同维护碳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公平公正,为未来碳市场深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结合各省市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和条件,允许各地区在合理范围内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碳交易市场方式。总之,为实现“双碳”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志平.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碳减排吗?——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09).
[2]刘志华,徐军委.碳市场试点对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多期DID、空间DID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24.39(03).
[3]刘传明,孙喆,张瑾.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碳减排政策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1).
[4]徐新扩,刘梦.中国碳市场减排效应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08).
[5]周朝波,覃云.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促进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20.34(10).
[6]方丽婷,张芳芳.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24.07(03).
[7]罗良文,雷朱家华.中国碳市场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J].资源科学,2024.46(01).
[8]高红贵,许莹莹,朱于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碳市场价格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
[9]吴茵茵,齐杰,鲜琴,等.中国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08).
[10]陈道平,廖海凤,谭洪.中国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22.41(07).
[11]曾诗鸿,李璠,翁智雄,等.我国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地区差异[J].中国环境科学,2022.42(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079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