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742期 作者:□文/贾若琦 时间:2024/12/1 13:44:04 浏览:7次 |
[提要]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河北省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方法测度河北省人才集聚度与产业集聚度,探究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二者协同发展与河北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均与河北省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先正向促进再过度抑制的非线性关系,且当前河北省的人才与产业集聚处于背离相互协调的共轭状态,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对经济的增促作用。建议通过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拓展产业集聚模式及优化人才产业资源配置,助力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才集聚;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共轭驱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6日
人才和产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增长模式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跨越的关键。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随着资源在区域间加速流动形成集聚,产业空间格局中人才聚集程度与产业总量如何变化与发展,能否形成二者进行良性循环的正反馈机制,是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科技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产业布局有待优化。为提高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能力,本文同时把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作为分析对象,从总量发展、质量提升、结构匹配角度探究河北省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二者共轭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为合理规划河北省内人才和产业集聚规模,协调人才产业同步发展提供相应政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京津冀地区协调能力,实现区域间合作共赢。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人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有诸多文献展开讨论。集聚经济理论指出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增促作用。人才作为创新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在空间内集中会促进该区域知识储备量的成倍提升,发挥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作用,拉动高水平的创新产出。并且人才集聚更有利于实现创新活动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加快知识商业化进程,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区域经济发展。Krugman(1991)所建立的核心-外围模型也说明人才在收益递增和贸易成本变化的相互影响下在区域间产生多向流动,吸引资源在中心区域集聚布局。但是,过度集聚会产生负外部性,当人才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集聚的拥挤效应突出,导致人力资源过度竞争,人力资本产生惰性,降低劳动力生产效率,迫使人才资源从中心区域分散,阻碍区域内部经济增长。河北省内同样具有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人才集聚与河北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
(二)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会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发挥的外部性作用于劳动力配置、投入产出及知识创新等方面,通过构筑劳动力蓄水池提升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匹配效率,降低搜寻成本;提供规模经济的中间品市场从而实现中间投入共享;产生知识溢出,提高企业研发效率,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增长。集聚使产业资源不断从中心地区向外围地区扩散,在优化地区资源配置的同时实现关联区域的优势互补。雅各布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也突出了多样化和专门化的产业集聚对跨行业与行业内知识溢出的作用。但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双重影响。随着集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资源的过度竞争会带来负外部性作用,产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创新动力不足。此时,集群的自我阻碍机制发挥作用,虽避免了产业间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却也阻止了其他企业进入,产生堵塞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产业集聚与河北省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三)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协同作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产业集群化发展会发挥劳动力蓄水池作用来降低人力资源的搜寻成本、提高人才待遇水平,从而吸引相关人才流入;而人才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技术的共享与溢出效应会显著提升产业研发创新的规模和效率,从而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门化,最终形成相互积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马歇尔(1987)通过探究产业创新与人力资本的集聚关系,发现产业聚集的技术外部性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向该区域聚集,同时人才资源的积累也会促进信息交换效率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随着行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对创新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最终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形成资源的良性竞争,形成人才与产业集聚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循环累积效应。故,人才与产业集聚发展之间存在路径依赖,自我积累效应促使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但若人才集聚所产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支持产业实现技术革新,或产业集群内部结构落后无法吸引优质人才,即区域内的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未形成相互协同发展的关系,将不能充分为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对于河北省而言,由于京津地区的虹吸效应,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人才集聚程度较低。而随着周边地区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第二产业逐渐向河北省迁移,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使得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相匹配。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当河北省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时,才能充分发挥共轭驱动效应
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经济影响的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基准模型设定。为探究人才集聚与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Gdpit=β0+β1Tadit+β2Tadit2+β3Controlit+εit (1)
其中,i为河北省地级市,t为年份;Gdpit为i地区t时期的经济增长水平;Tadit为i地区t时期的人才集聚度;Controlit表示一系列的控制变量,β0为无任何影响下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指数,β1、β2、β3为待估参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
同理,为探究产业集聚与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如下模型,其中Iadit为i地区t年的产业集聚度:
Gdpit=β0+β1Iadit+β2Iadit2+β3Controlit+εit (2)
进一步考察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情况,分析人才与产业集聚的协同关系与河北省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构建如下模型:
Gdpit=β0+β1Tadit+β2Tadit2+β3Iadit+β4Iadit2+β5Controlit+εit (3)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水平(Gdp)。以2010年不变价折算河北省实际GDP产值,并作对数化处理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2、解释变量:人才集聚度(Tad)。通过河北省i市的科学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i市所有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与河北省总体科学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河北省全部产业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相除来确定。数值越高,反映出该地区的人才在河北省具有集聚优势。从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人才集聚水平偏低。(表1)
产业集聚度(Iad):由河北省i市的第二产业人口数占i市区域面积的比重与该地区人口密度之比来计算i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若该地区的产业就业人口密度大于当地人口密度,对于自身产业发展状况也是实现了产业集聚。
3、控制变量:城镇化率(Urbit),为河北省城镇人口占比;地区投资率(Invit),用资本形成总额与GDP之比表示;政府扶持程度(Govit),采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计算,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金融发展程度(Finit),通过金融机构贷款额与GDP比值计算;对外贸易程度(Trait),通过i地所收到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人口失业率(Uneit),为i地区失业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Buit),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情况。具体数据说明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模型及变量说明,本文选取河北省11个城市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各指标构建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以及EPS平台数据库。
三、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河北省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表2中第(1)、第(2)列报告了人才集聚对河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人才集聚度系数为正,说明其对河北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入二次项后,发现河北省人才集聚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证明假设1成立,即人才在区域内的集中在经济发展初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达到一定程度后拥挤效应显现,过度人才资源集中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进一步探究各地市人才集聚情况,发现仅保定市位于拐点右侧,说明其处于人才集聚程度过高而产生负外部性的阶段,这与保定市历史文化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及区位优势相关。雄安新区建设带来产业溢出吸引大量人才集群,使得保定市科学技术人才就业比重过高,可能会产生人才创新惰性。而其他地区尚处于拐点左侧,仍需大力引进人才资源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表2)
表2中第(3)、第(4)列显示产业集聚二次项系数为负,一次项为正,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存在先正向促进后逆向抑制的影响,符合威廉姆森假设,假设2成立。进一步根据拐点发现,河北省地级市均位于拐点的左侧,处于推动产业集聚程度提高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产业不断向雄安新区、唐山市进行转移这一迁移现象相匹配。
(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协同作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考虑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相互协同作用对河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直接加入控制变量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最终模型结果为:
Gdpit=6.809+0.041Tadit-0.022Tadit2+1.092Iadit-22.962Iadit2+β5Controlit+εit (4)
(0.000) (0.031) (0.047) (0.025) (0.036)
该模型显示,将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同时考虑进基准回归模型中依旧不改变二者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河北省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先促进后抑制的,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影响。但想进一步验证假设2,还需进行共轭驱动效应检验。
(三)人才集聚、产业集聚的共轭驱动效应。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内部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政策的出台、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流动性等因素都会带来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之间的要素不匹配、总量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当区域内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相互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为检验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是否处于协同发展状态,本文将对人才和产业集聚的共轭系数进行Wald检验。结果发现,河北省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系数之差的p值为0.000,这说明河北省的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尚未处于共轭促进的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增促作用。对比发现,人才集聚的系数为-0.034,而产业集聚的系数为0.047,突出了河北省人才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不适应的问题,还需加强对多方面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促进人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这也是影响河北省人才与产业集聚未形成协同发展状态的重要原因。由此,假设3成立。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分析了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探究二者是否处于协同发展状态,得到以下结论:(1)河北省人才集聚度和产业集聚度均与经济发展存在先正向促进、后逆向抑制的关系。(2)保定市人才集聚度超过拐点从而降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他地区则仍需大力引进人才资源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各地市尚处于产业集聚增强的阶段。(3)河北省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对经济的增促作用,且人才集聚度的滞后发展是制约共轭状态形成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引才效率,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河北省政府需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及市场需求,以柔性共享为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共享机制。保定市应适度匹配人才资源,精简人才资源。而其他地区则需通过财政拨款与落户优惠等多元化激励方法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2)拓展集聚模式,发挥产业集聚正外部性作用。在适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同时,依据地区优势发展多样化产业,释放集聚带来的劳动力蓄水池、投入共享与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作用。(3)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区域内人才产业协同发展。政府应注重人才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方式,通过搭建信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实现人才与产业资源的结构性匹配,优化人才与产业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增长。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朝阳,谢曼曼,郑晓娜.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人才一体化路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9(03).
[2]黄锦春,王剑,文正再.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1).
[3]刘儒,卫离东.地方政府竞争、产业集聚与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基于空间关联与溢出视角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2(01).
[4]陆铭,李鹏飞,钟辉勇.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管理世界,2019.35(10).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苏丹妮,盛斌.产业集聚、集聚外部性与企业减排——来自中国的微观新证据[J].经济学(季刊),2021.21(05).
[7]史梦昱,沈坤荣.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非线性、共轭驱动和空间外溢效应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07).
|
|
|
|